我是1965年考入安仁一中的。1967--1968年文革期间,我多数时间在家(军山公社军山大队)参加生产劳动。在我脑海里留下情景最深的是,不论插秧还是收 稻子,总是经常能见到一个人,头戴草帽,中等身材,瘦而精干的干部模样的中青年男子远远走来,一边高声与田间劳动的农民打招呼,一边与走近的队干部说几句话。“侯书记呀!吃饭了没有?” “你今天又去哪儿?”侯书记常是一边回答,一边挽起裤腿就下田了,与我们一起插秧,或一起割稻子。说说笑笑一阵子,侯书记又上岸高声说:“乡亲们,我得走了,还要去看几个队呢。”一片欢乐的声音又转到下一个村庄了。
这种机会多了,我们也就熟悉了,而且他对我们这些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很高兴,评价也很高。 不知什么原因,他对我格外亲近,经常鼓励我好好读书,将来要多为国家做事。
转眼到了1968年年底,征兵工作开始了。他得知我要当兵了,很高兴几次嘱咐我走之前,一定要带我住一晚,要好好与我聊聊。果然,在我们新兵集中前,他真的来我家了。他和我聊到很晚,说了很多,嘱咐我到部队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不要怕吃苦,不要怕累等等。还嘱咐要注意什么什么事。我那时初中刚毕业,年纪还小,不懂得世事,并不理解他为什么对我那么好,只觉得很温暖,有在电影中看到的“父母送儿上前线”的感觉。
那个年代,上面的干部经常下乡,工作组也多,如“四清”、“社教”、“蹲点”等。侯书记也来我们生产队蹲过点。那时,干部下乡都到农民家吃派饭。社员们
都十分欢迎干部到自己家吃饭,而干部们也经常选生活最困难的贫下中农家吃。那时,干部每吃一顿饭要交两毛钱,三两粮票。别看这点小钱,干部们到谁家吃了饭,谁家就会“富”起来,而且农民们都会感到十分荣幸,往往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
每当想起这些,再看看如今,精神就会恍惚起来:那时候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那么好?而如今却是大官小官,遍地贪官;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四处对立,形同两个世界。都是共产党执政,为何那么大区别?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也许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何一上任就大打“老虎”、“苍蝇”,就那么重视在全党进行群众路线教育的原因吧!
最近一打听,才知道侯德高书记不到60岁就重病过世了,而且职务也没有上去。想想这么好的干部——可以说是焦裕禄式的干部,居然无怨无悔地在基层干了一辈子!我想,那时候的党风、政风大概就是靠他们这些优秀基层干部支撑起来的。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运奇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