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阅读”的记忆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谭涛峰 编辑:redcloud 2015-05-12 16:00:35
时刻新闻
—分享—

  开展全民阅读,打造书香社会,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大举措和重要的力量源泉。在当下热火朝天的促“读”催“香”氛围中,我想起自己那些阅读的往事。

  由于不是出身书香门第,所以家庭对读书没有特别要求,能不当“睁眼瞎子”就行了。小时看课外书籍是出于兴趣和好“玩”,因为父母只要求读好学校发的书。上小学时爱看小本连环画,如《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罗盛教》《赵一曼》《白毛女》等,英雄人物的事迹称得上是人之初的“心灵鸡汤”,在脑海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读高小时,在大姑父家看过《征东》《征西》《五虎平南》等旧小说,书中除故事情节外,那些“眼似铜铃,口如血盆,两臂有千斤之力,有万夫不挡之勇”之类的话语也富有想象力;上初中时,则看过《山乡巨变》《三里湾》《暴风骤雨》《李有才板话》《铁道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平原游击队》《吕梁英雄传》《野火春风斗古城》《踏平东海万顷浪》等,小说中的那些人和事感人至深。于是,渐渐对阅读产生了兴趣。而后来连续出版的《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几本长篇小说,大家纷纷谈论怎么好看,一传十、十传百,一下在同学中形成了争相阅读的热潮。当时学校图书室只有几本,那么多同学排队借,不知要等到何时。去书店买,多数同学交学费都不容易,哪还有钱去买。我与同学利用假日砍窑柴卖、为工地挑砖瓦等赚点钱,商量你买这本、我买那本,便于相互交换看;还有些同学为了能看到这书搞“感情投资”,将从家里带来炒熟的花生、豆子、红薯片之类,甚至学校过端午节发的几个包子、过中秋节发的几个月饼都舍不得吃,拿去与人换书看。由于“供不应求”,于是采取人“停”书不停的办法,相互轮流阅读。节假日、课前饭后、晚上路灯下,甚至有的在被窝里打手电看,那个情景真有当今一些年轻人上网、玩手机样的热度。有些同学还上课时偷看,结果有的被没收了书,有的被叫到黑板前“示众”,有的甚至被赶出课堂,仍“痴心”不改。大家同“病”相连、相互理解,认为这并不丑,不是做贼,而语文老师对此则看得松一点。同学们看这些小说,多数是喜欢书中优美生动的故事情节和话语,对人物(包括内心世界)、景物的描写,及男女青年之间爱情的传递等感兴趣,而对书的社会背景想得比较少。看后产生联想,在自己的生活环境里找小说中的人物,正反面的都去“对号”,对来对去,大家哈哈大笑。如讲聪慧、相貌较好的女同学是“小白茹”“林道静”“王晓燕”,对有些人则冠以“王柬之”、“马之悦”、“小炉匠”、“座山雕”等。对书中有些话语、人物形象和场景,我至今还有较深的记忆。如《林海雪原》一书的开头是:“深秋的拂晓,白霜蒙地,寒气砭骨,干冷干冷。”近日,看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作者曲波的夫人刘波写的“回忆林海原的日子”这篇回忆文章后,我在想,难道刘波女士就是小说中小白茹的原型。当然思想政治方面的书籍也看了些,记忆较深的有《可爱的中国》《把一切献给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在内心引起了震动。而《红楼梦》等中国四大名著却是参加工作后才看的。后来由于从事新闻报道工作,隔行如隔山,且采访比较紧张,故只看过古华的《芙蓉镇》等几本小说。

  实话实说,看小说还是对我帮助不少,植入了一些“文学细胞”,增添了“思想养份”,对后来写新闻报道和其他什么的很有好处。在与“高尚的人谈话”、享受他人劳动成果中,我感到拓宽了自己视野,增加了阅历,并或多或少注入了“墨水”。再如《艳阳天》《金光大道》等小说,尽管是写农村阶级斗争的,但作者对农村生活体验得深,写得精彩,作为生长在农村的我,是边看边想有感触。近年来,我乐于看些人物传记和历史回忆文章,在品味那些名人轶事中增添老年生活的趣味。回忆过去,虽然读了点书,但抵不得人家读书的“零头”。由于自己没有什么“雄心壮志”,所以觉得读点书能应付一下就行了,阅读是一般化,有兴趣、看得进,也放得下,大都是“间歇”性,一次看阅很少连续超过两小时。无论怎么吸引人的小说,也没有“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的感觉和经历,包括在“文革”中“偷”看《第二次握手》的手抄本也是这样。所以炼就不了功底,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出息,到是留下了“书到用时方知少”的感叹与后悔,也使晚辈们有了借鉴和思考。要说书没多读百弊中的一“利”,是保护了眼睛,能让自己有“细水长流”的视力,眼睛不仅没有近视、且年过七旬后,看书读报写字不用戴眼镜。这自然是自我“安慰”的笑话。

  阅读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名人们讲:“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籍是巨大的力量”等,这些话是很有感召力的。虽然读什么书,政治、历史、文学、科技方面的等,各有各的爱好与选择,但读比不读好,多读比少读好。只要不是“读死书”、“死读书”,多读就能增强脑子的“实力”和生命的“活力”。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也无论文学、科技工作者还是企业家,书读得多的,为人做事说话就不一样,当然所读不仅仅是文学方面的书。我有几位搞企业的朋友书读得多,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气质,给人的感觉就不同。总之,书中有知识、有力量、有方向。有人说,有书香才有故乡。深信全民阅读的书香社会,一定会有越来越浓的氛围。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谭涛峰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