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萧仙寨感怀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谭涛峰 编辑:redcloud 2015-07-07 11:00:41
时刻新闻
—分享—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一个夏日的清晨,我和一位朋友去登老家的萧仙寨。尽管山的南面修了一条800多米长的上山公路,车子可开到山顶,但我还是从山东面那条弯弯曲曲的古道徒步上山,这样更能感受当年的生活,也可细细品味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这寓意深长的诗句。

  我就读过的牌楼完小校歌中第一句是:“萧山耸立乐水清,我校的儿童活泼天真。”乐水指永乐江,萧山则是指萧仙寨。一水一山距我家老屋都只有500来米。永乐江我下过无数次,而萧仙寨由于太高了,除砍柴、摘菜籽外,则上得很少,参加工作后还没有上过一次山顶。记得我第一次和四五个小伙伴上萧仙寨还不到十岁。带我们上山的那位大叔搞恶作剧,说头一回上这山,每到路的转弯处都要下跪磕头拜神,且拜的次数越多越好,不然会头痛、拉肚子。我们几个细伢子吓得唯命是从,从山路的第一个转弯处开始老老实实跪成一排,如同鸡啄米般,一路十几个弯连续跪拜。上山后,果真谁也没有头痛、拉肚子。这位大叔最后说:“回去后你们不能向别人讲,讲了菩萨就会不客气。”后来我们知道是受骗上当了,于是几个人联合起来向那位大叔“反攻倒算”。来明的斗不过他,便暗地里学着农村戏弄新郎新娘的作法,搞了些荷树皮捣碎撒在他床上,弄得他晚上痒得睡不安,尝尝骗人欺人的“苦头”。我边回忆边暗自发笑,这滑稽有趣的往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沿着当年砍柴、放牛、挖蕨根、摘油茶籽、造林走过的这条山路往上爬,早晨空气清新精神好,如同登苏仙岭样。爬了一阵后虽然满头大汗,衣服也湿透了,但并不感到很吃力,我边爬边向朋友讲述了儿时听到的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神仙挑土填海,走着走着突然跌了一跤,扁担也断了,两筐泥土就成了两座山,一座是萧仙寨,另一座是十里之外平背乡的那个田阁寨,那断了的扁担则划出了一条永乐江,而他下面两颗男人“特征丸”,则压成了龙海乡的两口大山塘……,这自然是笑话,但小时却听起特别有味。到了半山亭回头一看,思绪跨越了历史的天空,啊!一晃就是几十年了。在这山脚下的墟场,我们曾舞动着小红旗迎接解放军;各家各户满怀激情在大门顶贴上毛主席、朱总司令头像,街头街尾用松柏树枝扎起牌楼,庆祝新中国诞生;在神农殿前的坪里看斗地主恶霸,枪决反革命;在坪中的戏台前听着农民的翻身锣鼓,看解放军文工团演出的《白毛女》等“新剧”;抗美援朝时,我们这班小学生扭着秧歌,欢送戴着大红花的大哥们参军,“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声喊得震天动地;月光下,有“芙蓉镇”风情的老墟场,“细把戏”们打打闹闹,捉迷藏、作游戏。上了年纪的人则弹琴、打渔鼓,听讲传。一位叫周光楚的大伯,有了一罐山茶叶水就可以讲上一个夜晚:“列位!那英雄眼似铜铃、口如血盆,两臂有千斤之力,有万夫不挡之勇……。”到快天亮了才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还有“大跃进”时那满山遍野、迎风招展的红旗……。过不完的“电影”,就像那奔流不息的永乐江。

  岁月匆匆,青山不老。千百年来,这饱经风霜的萧仙寨见证了人世间的正义与邪恶、欢乐与痛苦、成功和失败、温饱与饥寒;看到了人们在无数沉重的压迫中,一次又一次地站立起来,开始新的生活。它告诉世人:生活是一种锻炼灵魂的东西,人生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美丽,也不是想象的那样丑恶,重要的是要注重自己的“活法”。牌楼墟上一对周姓双胞胎兄弟家庭十分困难,本县在东莞创业的陈和平先生曾一次缴清了兄弟俩高中三年的全部学费。老板热心助学,兄弟立志学成,现他俩早已大学本科毕业,参加了工作。厚德载物,天地皆春。是啊!人人献上一份爱心,这个社会是多么的和谐。当然,社会是充满矛盾的,人们在矛盾中生活,关键靠自己去把握、坚持和创造。解放初,这山脚下有位如花似玉的姑娘,村里有位青年人向她求婚被拒绝了。后来,这位姑娘与我们小学的一位老师相爱了。在一次晚上约会时,被那位怀恨在心的后生盯上,他串通几个人去抓“奸”,将这对青年男女捆绑送往乡农会。这对恋人不低头,落落大方地说理,光明正大去抗争,终成美满夫妇,而那位居心不良的后生则没有好的结果,后来人们经常将此事作为善与恶的例子。“三年困难”时期,我家人多劳少,生活难上加难,那些关爱、接济、帮助我家的人和事,一件件、一幕幕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文革”初,我因所谓“破坏文化大革命”的罪名被“双开”、回家“劳动改造”,尽管不到一年就“平反”了,但在那痛苦的日子里,深深感受到乡亲们对我的良言善行,也经受了极少数人邪恶之为,真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多少恩恩怨怨虽已付笑谈中,但正直善良、心肠好者是经得长久、过得古的。此时,我还想起了一位著名法师讲的一段话:“世界应该是平静可爱的,只要有颗感恩的心,没有不可相信的人,没有不可原谅的人,没有不可感化的人。”这包含人生哲理的话固然精辟,但更多的是一种境界、理想与追求。

  到了山顶、一眼望去,真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那广袤的田野、弯弯的河流、座座村落,特别是山脚下整齐的街道、来往行人和车辆……新型城镇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让人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据老邻居、年过九旬的退休教师周镇湘老先生介绍,萧仙寺肇建于北宋真宗咸平年间,距今已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兵火,佛像残毁,堂生荆棘,几起几落。记得过去经常有人在山上发现甲盔、弹壳之类,至今这里还有战壕的遗迹。我当年摘油茶籽时,看到这里是断壁残恒、一片瓦砾,冬茅、杂柴、杂草丛生。改革开放后,乡亲们秉着对宗教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尊重,传承文明,捐资出力,将原十殿两厂棚改建成新佛堂。周镇湘老先生这么大的年纪了,本该颐养天年,却还在为这事出力献策,日夜操劳。年纪小些的退休老师周小平乡亲则鼎力相助,举事立德。参观佛堂后,寺中尼姑热情请我们吃糟酒,盛情难却、口也渴了,掺些山泉,每人吃了一大碗,味正劲大、吃后更来精神。

  道谢后走出佛堂,太阳出山了。万道金光照射大地、照射萧仙寨。山新、水新、天地新的家乡又开始了和谐、文明的新一天。透过这金色的朝阳,我仿佛看到父老乡亲灿烂的笑容,他们在辛勤的耕耘中告别昨天、创造未来。特作了首题为《登萧仙寨有感》的顺口溜:

  萧山耸立寨边村,乐水悠悠历古今。

  世事兴衰全见证,人间忧乐总关情。

  儿时戏耍登山拜,老大闲游听鸟音。

  胜迹千秋天不老,祖孙共乐复登临。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谭涛峰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