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永乐江边遐想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谭涛峰 编辑:redcloud 2015-07-24 17:25:29
时刻新闻
—分享—

  退休后,回老家的次数多了些来,而每次回去后,清晨或傍晚,总要到那魂系梦萦的永乐江边走走看看,似乎有一种常看常新,越看越亲的感觉,这也许是常说的“乡愁”吧。我想,家乡假如没有这条生生不息的母亲河,不知要失去多少幸福和欢乐;我还想,要是郴州市城区能有条这样的河,那城市的活力、品位、风采,居民的生活质量会增添、提高不少。

  漫步永乐江边,我想到了儿时的戏嬉和快活,夏天在河岸边水中的一株株柳树蔸中抓鱼捉虾,或一个“闷子”游到河边码头边突然窜了出来,将正在洗衣的姑娘们吓一跳,或泼向她们一身水。当姑娘们来反击时,我们又一个“闷子”游走了;一群伙伴们在河里玩了一阵后,便到岸边田土偷些红著、“蛇瓜”、西瓜、枣子、花生之类,在河中和平共“处”,边吃边耍;每年的端午节,两岸要进行龙舟比赛,人山人海、锣鼓声、欢叫声惊天动地;每年的中秋节和除夕,河两岸的青壮汉子要兵对兵、将对将,进行各个“级别”的摔跤比赛,我们这些“细把戏”则跟着看热闹、“喊牛屎”,鼓劲助威;想起了位于永乐江边那所培育千万学子的龙溪书院;想起了从土改分田地、到互助组、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再到包产到户的,各历史时段,与乡亲们在河岸上莳田、收割、插红薯、点豆子,挥汗如雨的劳动情景;那一张张慈祥善良的笑脸,一个个辛勤劳作的身影浮现在眼前。在县城读初、高中的六年,开学、放假、周六、周日,与一群同学往返于永乐江畔,大家又说又笑,非常开心,10多公里的路程不知不觉地走完……这些美好的记忆历久弥新,长留心中。

  我还想起了1966年夏天,与时任安仁县委书记的何广德同志在牌楼公社神洲等几个大队调查后已是夕阳西下,我俩在河边偏静处痛痛快快地洗个舒服澡。何书记笑着说,这永乐江的发源地在他的家乡资兴,如今他又在安仁工作,这既是组织的安排,也是一种缘份……。1968年春,连降暴雨,永乐江洪水泛滥,我老家的河两岸一片汪洋,隔三差五要接受批斗的何广德同志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将生死置之度外,坐着一条木船强渡,船上除撑船的外,还有十几名后生在船两边用新土箕奋力划水,顶风劈浪划到对岸神洲村抢险救灾,转移被困群众。如今何广德同志早已离世,但他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形象则仍活在人们心中。半个多世纪来的人和事,一件件、一幕幕,想不完、思不尽。

  我来到老墟场旁的洲上,这里曾是乡亲们安装筒车的地方。记得我们莲花村这边一公里多长的河岸线,共有五六处筒车。从春耕开始,它们不负使命、不知疲倦,借河水的冲力日夜不停地转着,一筒筒地从河里灌上水转了上来,又一筒筒地毫无保留地倒到木槽里流入良田沃土,为人间带来幸福和丰收,其悠扬的“号子”声响彻田野,传向远方。记得我读高小时,写过一篇自选题的作文《筒车颂——献给我的父母和老师》,我的语文、美术老师兼班主任张扬朝先生看后予以热情赞扬,作了讲评,还在学校墙报上刊发。如今家乡那原始的筒车,已成为远去的历史。但那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筒车精神”,还在延续、传承、发扬光大,并又有了新的含义。

  啊!奔流不息的永乐江,您送走的是过去的梦,带来的是明天的希望。您和古老的黄河一样以自己甘甜的乳汁,培育了世代生活在两岸的炎黄子孙。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那永乐江可称得上是安仁人民的“亲娘”。千百年来,在永乐江两岸繁衍生息的永乐儿女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用情、用爱、用心去反哺母亲河。看着家乡那日新月异的变化,条条宽敞的水泥大道、个个社会主义新村,乡亲们丰衣足食、日子安康。感慨之余,顺口溜出:“乐水留记忆”。

  一道清溪涌碧波,绿茵两岸伴风和。

  年年岁岁丰收庆,五谷鱼虾奉献多。

  送走忧伤和祸害,带来幸福与欢乐。

  重重竣岭平川让,都爱安仁永乐河。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谭涛峰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