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心中的一盏“明灯”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谭涛峰 编辑:redcloud 2015-09-11 11:43:46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姨父周迎秋老人走完了他人生的84个春秋,安祥而去。回忆他那平常又不寻常、普通却不容易的历程,其形象就如我心中的一盏“明灯”。惊闻他仙逝,因情感和敬意的驱动,尽管我已年过七旬、天气又这么热,但还是带着老伴和弟妹们专程去悼念和送行。

  姨父称得上一位标准的“中国农民”。他心地善良,对得起天地、对得起家人、对得起亲朋好友、对得起邻里乡亲。他虽然无“团”无“党”、没职没官,但平凡而高尚,我认为他是为人处世的标杆;是我众多亲戚中的一颗“明星”。

  有道是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上”人。姨父出身寒苦,他从小失去父亲,由母亲一把汗水、一把眼泪拉扯成人,那凄风苦雨中的磨难,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我曾听说过这么件事,在他十来岁时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他母亲带他和长他两三岁的姐姐,在一个叫“蛤蟆坦”的山脚下抢收稻子,突然山上传来老虎的叫声、且越叫越近。当时已四处无人,这里离村庄又远。他母亲是“小脚女人”跑不得,三人谁也不肯离开谁,急中生智、便快速躲到扮禾桶里,再翻盖下来。老虎在禾桶周围叫来叫去,好久才离去。就这样,他们在扮禾桶里度过了又惊又饿的不眠之夜。天亮有人声了,才将禾桶托起出来,三人相抱大哭一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姨父在艰苦中操出了一手农活好工夫,十四岁就会犁耙,田里、土中、山上、水下样样农活拿得起、放得下,技术好加上身强力壮,一人可顶几个人;他孝顺母亲、善待家人,夫妇勤俭、节衣省食、含辛茹苦养大四个孩子,还出了两个大学生。这不仅在我们亲戚家中难得,就在他那个龙源村也少见。姨父没读什么书,只上过村里的农民夜校,可他乐于接受新事物,积极推广农业生产中的良种良法,不少新事干在前面。他珠算和“心算”也特别厉害,算盘的加减乘除打得又快又好,好几笔数字心里默算一阵就准确无误地出来了。说来有趣,其小孩的数学成绩也特好,长子是安仁一中一位很有名气的数学老师,对该校的数学教学和历届高考成绩功不可没,这也许是与家教和血缘有关。

  姨父遵规守法、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农村联产承包前,他当过多年生产队的会计或出纳或保管员,无论是管钱、管物、还是管帐都清清楚楚。乡亲们信任他,说他办事公道、不谋私利,从没有什么指责,包括在“四清”运动中也是平安而过。姨父一向认为不义之财“吃得进,屙不出”,“吃了桐油要呕生漆(吐血)”,所以从不拿公家一草一木,也不贪别人的便宜。他常说,富也罢、穷也罢,不能当见利忘义的“小人”,更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这也是性格养成人格,人格又坚定性格。姨父虽老实巴交,平和稳重、不多言乱语,但不当“好好先生”,他嫉恶如仇、不欺弱怕强,敢于主持公道,且说到做到。生活上他烟酒不沾,更不赌钱打牌,唯一的业余爱好是下象棋。我上初中时去拜年或寒暑假玩耍,多次与他对奕过。他下棋的规矩是自己从不悔棋、“落子生根”。但对方怎么悔,随其意不阻止,这也体现了他那豁达、包容的胸怀。尽管这样,我还是胜少负多。

  有感性才有理性。在多年的接触中,我感到姨父是我家众多亲戚中最合得来、最如意的一位。因为他心肠特好,最讲感情、最富有同情心。我母亲在世时经常赞道:“这样的人‘冇种’(方言:难得、少有之意)”。我们两家相距约五华里,农村改革开放前、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我家人多劳少、缺吃少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家状况虽比我家好,但也不是蛮富裕,可对我家尽力相助,冬瓜、南瓜、红薯、芋头经常送来,有时还送来些谷米,以补我家缺米之炊。他们龙源村盛产茶油,过年还要送点茶油给我家。我们去了他家,少不了要饱吃一顿 “油糖子”,机会好还能吃餐味道鲜美的油煎“龙虱婆”(当地一种野生冷水鱼,外呈棕褐色,手指头大,四、五寸长一条,是姨父中午或晚上在泉水溪里抓的,现这鱼似乎已绝迹)。“文革”初我被打成“保皇派”“双开”回家,有些亲戚见我一“垮台”,怕“传染”似的避而远之。而他则更加亲近,不断地安慰我:“眼下是这么个时期,挨批斗又不只是你一个人,再说你没有做贼打抢!风头一过就会时来运转。退一万步,即便是当农民也不会饿死,你年轻力壮……”那段时间,他经常邀我去他家坐坐,谈谈心,并尽家里所有热情招待。他对亲戚们说:“细妹即(我乳名)‘落难’受苦了,如果我们‘变心’,那就像对落水之人再打一竹杆,良心何在,作为亲戚更不能这样。”他在我困境中的那些事儿和话语,可谓患难见真情,我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又如我家有开地基、起房子之类的重活儿,姨父不计报酬地来帮这干那、尽心尽力。我父母去世的丧事,都是他来当“管家”。对此,我们兄弟姐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感情是相互的。长期以来,过年过节我们都要对他“表示”点心意。有次我回老家,特意用车子将他夫妇俩和大姨妈等接到乡里墟上,在餐馆办一桌酒菜招待,几位老人家好高兴。我请长辈们吃饱吃好,可他们却讲斯文,谈笑多、吃得少。饭后用车子送他们回家,还将桌上的剩菜让打包带回去(家里还有人未来)。后来,他们还多次谈到这次有味的聚会。每年春节前,姨父要托人带点花生、红薯片或一两只鸡鸭之类到郴州,我们见物思人、深受感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姨父虽然不是名人大款,也没有惊天动地之举,但他几十年人生历程中默默积攒的人脉、留下的口碑,给家乡人和亲戚们留下了深深的记忆,谱成了一曲普通农民为人处事的赞歌;他传承和彰显的诚信、善良、勤劳、俭朴的传统美德,就像他屋前小圳里流淌的那股从古老闻名的龙源老坦中涌流出来的山泉,冬暖夏凉、清澈见底、长流不息。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谭涛峰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