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近“天下福地·神农故郡”之神农始祖殿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彭志凌 编辑:redcloud 2015-10-09 20:21:03
时刻新闻
—分享—

  一个地方待得久了,便会生出很多情愫,便会很眷恋。于家乡,更是如此。

  家乡是个小县城,没有高速公路,铁路也是近两年的事。去哪,似乎都是一次远行。因为出行的不便,运输也便颇费周章,在工厂林立的时代,家乡倒显宁静与清秀,山也黛绿,水也澄澈,乡人虽不见得多么富足,却也少了些许商人的奸猾与势利,依然存留惯有的淳朴与淡然。

  比之外面的脚步匆忙,家乡的人们从容而舒缓。

  人们不紧不慢地从县城沿江边往东散步。不远,就到了神农广场,视线一下就开阔了。徒步走一圈,得花上一顿饭的工夫,这么大的广场,在别的县城是很难见到的。广场的正中矗立着一尊炎帝神农塑像,背北而面南,左手持耒耜,右手托灵芝,目光慈祥而坚毅,远眺。在他的四周,人们或戏耍,或游玩,然后缓步走向他。此时,无论多么壮实高大,在他脚下都像个孩子,崇敬而虔诚,似乎寻得一丝庇护。

  关于炎帝神农,在家乡,有许多传说。制耒耜,教农耕;尝百草,济苍生;倡交易,赶分社。终,殁于断肠草。这些故事世代口耳相传,人们坚信,炎帝神农曾经在这片土地上造福,赐福。也便有了采茶庵、捣药池、洗药湖等地名。

  从广场过天桥拾级而上,就是神农殿。九十九级台阶,刻印先祖转徙的脚步,每一步都是历史的回响。在台阶上极目,心生苍茫,除他,谁能担得如此恢宏?!

  神农殿几经变迁。县志载,清康熙三十年,知县陈黄永在县城北开辟泉井,建洁爱亭一座,珠泉井一口。亭后山上构庵五楹。嘉庆年间知县周延瑾重修庙宇,知县许潢重修泉亭。清代"泉亭珠涌"成为家乡八景之一,北面山上为神农殿所在地。 据老人回忆,神农殿为一座方形古建筑,坐西朝东,东面为一石拱门,五级台阶,堂上供奉木雕炎帝塑像,经常有人来祭祀。后由民国而大跃进而破四旧,神农殿只剩下一处遗址,唯有见证了这一切的两棵银杏树依然挺立。

  世间万物总有轮回,寻根文化的悄然兴起,使得重修神农殿成为必然。前些年,在县城东南凤冈山,一座占地12万平方米,殿高20.8米,仿古建筑风格,内有一座高7米的炎帝塑像的新的神农殿落成。

  许是为呵护这种一脉相承,又或是为承接更广泛的寻根,近年,神农殿被再次提质扩建,于是有了占地80亩的神农广场和古色古韵的神农文化一条街。一块牌坊,几幅对联,青砖,配上黑瓦,木镂窗棂,虽是仿古,远古的气息仍是扑面。

  逢初一、十五,无论远近,人们循着钟声来到神农殿,燃香,叩拜。一为祭祀,一为祈福。临走,多会往功德箱里捐上些散钱,留下功德。

  祭奉先祖神农始于何时已是无据可考,但家乡赶分社确已盛行千年。春分节前后,四里八乡的人们无论老幼,不管手头有无活计,都要赶来。农人,要为一年的收成换上农具,妇人则想置办几样好看的衣裳,孩子多为好玩赶热闹。赶分社还有一个重要目的,配上一些草药回家,炖上猪脚,可口还去风湿,春寒时节下田种地便不怕水浸肌肤。

  而我,小时候走上十几里地的路程赶分社,几乎就为一碗米豆腐。

  如今,赶分社越发隆重了。游人无数,甚至有不少外籍人士穿梭其中,这个小县城的热闹无以复加,而媒体的聚焦更是让它声名鹊起。现时的小孩也再不会是只为了一碗米豆腐,他们有更多的玩乐和更可口的美食。

  祭祀,仍是这期间的必要环节,人们面向神农,心中默念,依次跪拜。香雾缭绕在凤冈山周围,久久不散。

  更多时候,神农殿是安静的,像现在,只有香雾和钟声陪伴。更多时候,我也是喜欢安静的。这样一个长假,听闻外边很是热闹。我依旧和往常一样,哪儿也没去。

  深秋的神农广场和神农殿,有三三两两的游人,神农注视着他们。山水依旧,神色依旧。

  入夜时分,钟声悠远,神农殿隐没于万家灯火,繁华褪尽的广场舒怀吐纳。

  家乡是个小地方,名唤安仁。安仁有个神农殿,祭奉着我们的人文始祖,承载着乡人简单而朴素的希冀。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彭志凌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