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农历七月半“中元节”了。我们安仁人管“中元节”叫“七月半送公公婆婆”。《安仁县志》载:“农历七月十二日至十五日(俗称七月半),家家烧纸钱、焚香、鸣炮,接祖先亡灵,每天早、中备饭菜、下午备茶点供奉。”也就是说,人们在七月十二至十五日,将已故的先人灵魂请进门,敬上几顿饭,烧上几柱香,以示缅怀先人,昭示孝道。
传说已故的先人一年一度的七月一日至十五日出鬼门关,要来凡间走一遭。享受后人的香火孝道。有的人家在七月十三日左右先要举行仪式,烧纸燃香点鞭炮,摆上一桌饭,说是接公公婆婆。
七月十五日一大清早,一家之长会早早起床,净身,焚香,烧纸钱。这还不算,到了中午,还得炒上一大桌菜,谓之“喊饭”。喊饭时也是有讲究的,端上桌的十大碗菜不能有丝瓜花丝瓜皮的,说是像条蛇,蛇肉是上不得桌的,没规矩;豆角一节一节的,像锁链,公公婆婆会认为你不怀好意;空心菜是空的也不行,自然会说你是假心假意;还有鳅鱼黄鳝之类不是人类的主打菜,也是充不得菜碗的。弄菜时,咸也好,淡也好,做菜的人绝对不能亲口尝一尝。尝了,会认为你把吃剩下的菜给他吃,那是不恭不敬的,公公婆婆会生意见的。菜弄好了,就得点燃一盏油灯放在桌上(据说阴阳相反,白天黑夜颠倒),给先人引路照明。然后开始“摆席”:一张桌子四条凳八双筷子八只酒杯。先筷子再杯子、碗,一切餐具都得从桌子对大门口的一方摆起,至左行进,首尾相接。摆筷子时不得倒一只顺一只,也不得只摆一只。碗在筷的左边,杯在碗的左边,一款款的,不能搞错。否则,公公婆婆会见怪,说不定显显灵,弄得大人小孩肚子疼什么的。
敬酒敬饭也有说法,不要让细把戏随意摇动桌凳。上供后烧纸钱放鞭炮、作揖。有的地方口中还要念叨“公公婆婆请吃饭”。要待公公婆婆吃完了(传说公公婆婆只吃饭菜上散发的水蒸气,没见气体了,就意味着公公婆婆已吃完了),再上一遍开水,让先人漱漱口,这样就可以移动一下桌凳,预示着敬饭告一段落,后人们就可以开餐了。在后人吃饭时,最好一次性把敬公公婆婆的菜全都吃完,这样公公婆婆会高兴,认为你虔诚,不嫌弃他们。但敬公公婆婆碗里的饭只能集中起来让大人吃,说是细把戏吃了会不长记性,长大后不会读书。
等至太阳落山时,还得在自家门口或公公婆婆坟墓处,放挂鞭炮,烧些纸箱之类的冥物打发公公婆婆。《安仁县志》载:“各家于路旁焚烧纸衣、纸箱、钱封,送亡灵返冥。间有请僧道诵经者,举行‘孟兰会’,俗称‘放焰口’,以赈无祀饿鬼。”现在搞“孟兰会”“放焰口”的几乎绝迹了,但烧纸钱、箱、封的还有不少。这一切搞完了,七月半送公公婆婆的礼节才算完成。要是哪家七月半没“喊饭”、没烧纸钱纸箱,会遭到旁人的指责。人家会说你没孝心,不懂重规矩,不晓得大小,甚至在与人发生口角时,数落你没本事,没孝心,连公婆都不敬,连饭都“喊”不起,还配做人吗?
七月半送公公婆婆,虽然多少有一些迷信色彩,但也饱含着后人对先人的敬爱之情,折射出生者对先辈的缅怀之情。
来源:县房产局
作者:李成秋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