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想起那盏煤油灯

来源:县房产局 作者:李成秋 编辑:redcloud 2016-09-12 20:54:58
时刻新闻
—分享—

  每每看到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电灯、路灯、装饰灯,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曾经的煤油灯盏。

  煤油灯,因当时煤油属进口洋货,又称其为洋油灯,在英国被称作石蜡灯,粤语地区称为火水灯。为电灯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以煤油作为燃料,有时也会用柴油,但用柴油光起有蛮大的烟子。

  煤油灯使用棉绳灯芯,其灯头通常以铜或铁制成,而灯座和挡风用的灯罩则用玻璃制成。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灯头四周有多个爪子,旁边有一个可控制棉绳上升或下降的小齿轮,以调节灯光大小之用。棉绳的下方伸到灯座内,灯头有螺丝绞与灯座相配合,故可把灯头扭紧在灯座上。而灯座内注满煤油,棉绳便把煤油吸到绳头上。只要用火柴点着绳头,并罩上灯罩,便完成点灯的动作。

  自清末,煤油灯被引入中国。美观的灯具,先进的燃料,以及科学的燃烧方式和数倍于茶(菜)油灯、老桐油灯的亮度,比起农村光松柴、茶油灯要好得多,使它一下子吸引住了中国人的眼球。

  在解放初期及六七十年代没有通电的农村地区普遍使用的还是煤油灯。计划经济时期,煤油要按票到供销社购买,所以细心的女主人会适时调节灯的亮度。只有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才把灯光调亮些。即便如此,在微风中忽明忽暗、上下跳动的灯光依旧照不了多远,几个孩子只能围灯而坐。时间稍长,就会两眼昏黑。勤俭的女主人也不会让灯光白白浪费掉,及时支起夹板纳鞋底或缝补衣物。为了省钱,经常几个房间只点一盏煤油灯,做饭时灯在堂屋,一家人便都围在堂屋。做好饭后,把饭端到里屋,灯便也跟着到了桌上。

  人们根据煤油灯原理,制成了马灯。有了马灯,就可以提起马灯到外面照明行走,不怕被风吹灭,方便得多了。

  记得六七十年代,我在家务农。晚上就着一盏煤油灯伏案夜读。一到九、十点钟,母亲总在隔壁喊“吹灯盏啦,冒咯多煤油光啦!”那时,一家人一个月凭票供应半斤煤油,有钱都买不到煤油,何况家家都不宽裕。我那时候爱学习,总想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看书看到凌晨是常事。早晨起来,脸上墨黑,鼻子眼里墨黑,喉咙管里咳出的痰都是墨黑的。活脱脱像一个从煤眼里挖煤出来的人。

  80年代末,在华王中学工作时,学校没有安装电,学生晚自习只能用煤油灯。一到晚上,学生四个人将课桌拼拢共用一盏煤油灯。有时灯盏不小心打烂了,就利用用过的墨水瓶,先在盖上打一个圆孔,然后将牙膏或白铁皮制成的灯芯插到圆孔里,用棉花或布条做灯芯,在瓶内注入煤油,用火柴点上就可照明。

  昏黄摇曳的煤油灯光,曾映照学子苦读身影,也曾映照知青蹉跎岁月;曾映照生计操劳,也曾映照洞房欢愉……它与一段远去的岁月“相映成辉”。回首看去,你是否也看到了自己被它拉得长长的身影?

  现如今,不管在哪里,都很难看到煤油灯了。人们说:“有了电,真方便!”是啊,有了电灯,人们似乎早把煤油灯忘得一干二净了,也忘记了煤油灯曾经为人们作出的贡献。但只要曾经用过煤油灯的人,怎么也忘不了那盏风雨飘摇中的煤油灯。

来源:县房产局

作者:李成秋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