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照 鱼

来源:县房产局 作者:李成秋 编辑:redcloud 2016-09-18 20:27:36
时刻新闻
—分享—

  朋友,你肯定钓过鱼,而没照过鱼;你即使照过鱼,也没像我们一样用枞膏闹子照过鱼。

  照鱼,是我们安仁对特定环境下捕捉野生鱼的一种土叫法。简单地说,就是晚上借助照明工具去捕鱼。照鱼要有鱼灯,乡下最常用的就是火篓,我们叫它枞膏闹子。就是用铁丝编成直径15至20公分呈网状的圆篓,上面用铁丝做三个挂钩,再在挂钩顶端装上一根1至1.5米用木棍做成的长柄。用枞膏闹子照鱼,还要有燃料。燃料一般是用枞膏,也就是比较老的而且带有松脂的松木,晒干以后劈成约15公分长、2公分左右大小的木条。这种燃柴比较耐烧,而且抗风性能较强。

  照鱼一般是在每年的4至6月份。这段时间气候冷热适度,适合晚上出门,特别是下雨后的晚上,是鱼最活跃的时候。晚上照鱼是苦且快乐着。

  第一次陪父亲去照鱼的事至今历历在目。

  我们事先准备好照鱼工具,所需工具有鱼啄(方言)、枞膏闹子和枞膏,再就是装鱼的鱼篓了。什么叫鱼啄?它就是用来刺杀鱼的专用工具,是由铁匠铺做成的像梳子状的扁扁的工具,铁梳子的另一头用木棒做成长长的手柄。如果是用电筒照明,就简单多了。但是用电筒照鱼成本太高,买电池的钱足够全家人吃两天的伙食了,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用电筒的。

  吃罢晚饭,太阳落山一会儿了,我们收拾好行装就出发。出门不远就是水田,阡陌纵横,一丘田连着一丘田,插下不久的禾苗,刚成活,占不了水田多少面积,这时候是鱼最活跃的舞台,也便于照鱼。禾苗长深遮了行子,就难照到鱼了。

  父亲脱掉鞋子,弯下腰用双手卷起裤腿。在夜色下,父亲本已微驼的背显得更驼了。我也跟着父亲做同样的动作。我们是带着枞膏闹子去照明的,下水之前还要作好照明前的准备。我们先引燃枞膏再将其放入枞膏闹子里。其实放枞膏也是有学问的,要交叉而且架空。父亲告诉我说:“人要真心,火要空心”。

  水田里的水不是太深,也就是能盖过半截小腿,脚踩下去有点凉丝丝的,但一会儿就不感到凉了。

  皓月当空,四周叫得出名的和叫不出名的虫子唧唧唧唧在叫,草丛中不时传来蟋蟀清脆的叫声,衬托出黑夜的宁静。父亲左手提着枞膏闹子,右手握着鱼啄,在前面小心翼翼地移动,叫我不要太跟紧他,怕把鱼惊跑。我挎着鱼篓跟在他的身后,轻轻地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双眼紧紧地随着火光在水田中帮着搜寻着。父亲反复轻声叮嘱:“小心点,水底滑,注意脚下,莫摔着!”父亲的眼力特好,大约走了几米远,便停下来轻声地说:“有条泥鳅。”我立即顺着火光往水中看,一条长长的黑乎乎的鱼趴在水底,一动不动。这时我既兴奋又紧张,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兴奋的是马上就要啄到一条鱼了,紧张的是害怕鱼跑掉。父亲显得格外的从容和果断。只见他挪动了一下身子,举起手中的鱼啄瞄准泥鳅用力往水中啄去,顿时水面绽开一朵朵小浪花,泥鳅在鱼啄上挣扎。父亲把枞膏闹子递给我,腾出左手把鱼啄上的泥鳅取下来放入我的鱼篓。那时候的鱼真多,特别是秧田里的泥鳅鱼特别多。人站水田里,周围这一块都是泥鳅鱼,人不动,注意不要太惊扰到鱼,啄它六七条泥鳅不算多。

  照了大约一点多钟,鱼篓子里的鱼不少了,大约有一斤多两斤鱼了。最多的是泥鳅,也有鳝鱼、鲫鱼和麻努古鱼。举目四望,田洞里到处是枞膏闹子火在移动,有如满天星斗,分外壮观。有时碰到同湾里的人,隔老远就打声招呼,喊:“有不有鱼照呀?”“照到好多了呀?”答一声,笑一片,显得分外热闹,分外亲洽。

  当天晚上照了大约3个多小时,照到了大大小小的鱼差不多有三、四斤,装了大半鱼篓子。由于时间太晚,一大包枞膏也烧得差不多了,我们不敢恋战,十一点多钟便打着枞膏闹子,满载而归。到家洗漱完上床已是下半夜了。

  从此以后,父亲去照鱼都会带上我。时间一长,我也学会了照鱼,掌握了照鱼的一些规律:火要明,脚要轻,看到鱼下手要快且狠。父亲还特意为我做了一把鱼啄。有好多次都是我和父亲一人一把鱼啄,双双在夜色中随着火光,或在田间,或在河边,或在水沟中,一起收获着照鱼的喜悦。特别是想起把泥鳅焙干后,用红辣子灰、干香椿叶蒸起的鱼,那味道吃起来特别爽,口水都流出来了。

  再后来,我就走出了那块田洞,到另一个天地里谋生去了。但是对于照鱼,我总是充满了一种特有的眷念。总觉得那是家乡的一幅独特的风景。逢年过节,回到家乡,我问家里人,现在是不是还有照鱼的习惯?家里人说,现在捕鱼的法子,比先前不知先进多少倍了,用电打鱼,鱼崽鱼孙都电死了,再加上年年杀虫打农药,鱼差不多都弄没了,到哪里照鱼去?

  我听后良久作声不得,看来家乡照鱼这幅风景,是要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来源:县房产局

作者:李成秋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