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乡愁:送粮谷

来源:县房产局 作者:李成秋 编辑:redcloud 2016-10-18 21:18:20
时刻新闻
—分享—

  老辈人曾经流传下来一句古训:“养崽要供娘,种田要还粮。”我们家乡老百姓把为国家交公粮、卖余粮,称之为“送粮谷”。可时至今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种田要还粮”的古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种田的农民非但不要再还粮,每年还能领到国家发的种粮补贴。因为年轻时,我亲身参加过“送粮谷”,那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作为农耕为主的中国社会,“送粮谷”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时期。战国时,围绕“耕战”二字实行变法,主要内容就是实施征粮,让百姓“送粮谷”。

  “送粮谷”一直持续到社会主义时期。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在解放后半个多世纪里,公粮仍旧是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支柱。1958年6月3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对所属地区规定的税率,最高不得超过常年产量的百分之二十五。”那年月,乡下货币稀少,农副产品的的交易甚至还有数千年前的以物换物现象,农业税也便是按“常年产量”的比例(税率)上交实物,交公粮,也就有了农民的“送粮谷”。

  送粮谷一般选在赶场的日子,送完粮谷后还可以到市场上逛一逛,数数人脑袋。我们送粮谷的地点一般是承坪粮站,一面水大概要走六七里路。途经矮亭子和高亭子,过一座独木桥。

  到送粮谷的这一天,我们早早地挑着箩筐来到生产队仓库排队出谷过称。要等大家都出好谷过好称才能排成队出发。一行人,好几十个劳力,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在路上,刚起步,大家有说有笑,你追我赶,过了矮亭子,就有点出气不赢了。尽管如此,也不能歇气,那时谷很珍贵,一个人歇气怕谷出问题,所以路上一同行走,起了个互相监督的作用。直至到高亭子,才一块歇气休息。

  到粮站过重,要上个很长的台阶,大概有二十多级,爬得上气不接下气。粮站收粮员板着脸一幅严肃认真的样子,对同一生产队的几十担稻谷,一般要抽查三五担。先是抓一把稻谷,捧在手里狠劲地吹;再伸直手掌插入稻谷深处,从箩筐底部抓出一把,捧在手里观察一番,手搓一番;最后撮起一粒放在上下牙之间一咬、往地下一吐看色。这个过程中,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收粮员的脸部,直到收粮员嘴里哼出“过重吧”三个字,我们的目光才恢复自然。因为万一过不了这一关,大伙又得把各自的稻谷挑回队里,或倒在粮站禾坪里晒,那就太不划算了。好在我们队送粮谷,从未碰上这种倒霉事。

  过重时,收粮员会问:“叫什么?你挑的有好重?”要看你报的名号和重量与他过重的数相不相符。为此,我们村有一个人还闹过一回笑话。收粮员问:“叫什么名字?”他答:“百斤。”“挑多重?”他又答:“百斤!”那收粮员不耐烦了:“我问你名字和重量,你都答100斤,你蠢呀?”那人说:“我就是百斤呀!”原来他挑的重量是100斤,他的名字也叫“百斤”。

  回村路上,大伙儿释去了肩上的重负,一般都有好心情,一路说说笑笑,似乎完全忘记了疲劳。

来源:县房产局

作者:李成秋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