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乡愁】远去的斗笠蓑衣

来源:永乐江文艺 作者:李成秋 编辑:redcloud 2018-12-07 08:47:18
时刻新闻
—分享—

  近读唐朝诗人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中有句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诗的意思是,只见一位老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穿绿色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沉浸在垂钓的欢乐和美丽的春景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由箬笠和蓑衣,我又想到了唐朝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名句。

  最早的蓑衣是用一种叫“蓑草”的植物编织而成的像衣服一样的雨具。人们发现棕后,就用棕来制作蓑衣,但称呼还是叫蓑衣。

  从我记事起,一向认为,蓑衣是豪山、关王、羊脑山民编织的。我们那不出产棕片,也就不知道怎么编织蓑衣。看蓑衣是由几块编织好的棕片合成的。一件蓑衣有好几斤重。雨水沿着蓑衣上面流走,不会沾多少水,因此在下雨天,蓑衣也不会增加多少重量。

  蓑衣与斗笠是一对孪生兄弟。有蓑衣的地方,一般都离不开斗笠。斗笠是由竹篾片和粽叶制作成的。篾匠师傅先用薄薄的竹篾片织成两个大小一样的斗笠模子,再在中间铺上粽叶,然后将两层斗笠模子合在一起,用篾片将其串联在一起。用一根绳子穿起就可以戴了。我县军山乡历来是编织斗笠之乡,全县大部分斗笠出自军山人之手。

  在乡下,过去每家每户厅屋里的墙壁上,都挂着蓑衣和斗笠。乡下农夫犁田、雨天莳田割稻、船夫行船拉纤、码头工人搬货、渔夫江边垂钓,总之一切劳动者雨天作业,都要穿上蓑衣、戴上斗笠,以避雨之用。

  有道是,春争日,夏争时,万物宜早不宜迟。农忙季节,为了抢时间,抓晴天,抢雨天,一刻也不能停歇。雨天里,田野里,农人戴着斗笠,穿着蓑衣,一大片一大片的,像斗笠的和蓑衣的丛林,成为雨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农村,下雨天外出,走亲戚,即使去茅厕解手,都要戴上斗笠。因为那时候买把伞价钱贵,而一个斗笠的价钱要便宜一些,戴起来也方便,从墙壁上取下即可戴。收起也方便,戴完随便靠在墙角、大门边、阶基上,都可以。

  蓑衣就珍贵些了,一家一般只有一至二件蓑衣。像我家里,只见过一件蓑衣,那是父亲的专用品。那件蓑衣烂了就再没有买蓑衣了。

  直至上世纪70年代化纤产品的出现,蓑衣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斗笠在赶分社节时,还可以看到有农人在卖。今年我在卖斗笠摊位上起了百甲意想买一顶,终归没买成。

  而蓑衣则现在只有在一些农耕民俗馆才能一睹它的芳容。让人仿佛置身于古朴的乡野大自然中,闻到泥土、草木清香的气息。看着馆藏的物件,重拾乡愁、唤回乡土情怀,脑海里便浮现了父辈、祖辈风里来雨里去辛勤劳作的身影。

来源:永乐江文艺

作者:李成秋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