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游座金山

作者:anren 编辑:redcloud 2019-12-23 10:12:04
时刻新闻
—分享—

  己亥仲冬壬午,暖阳当空,天气晴好。应友人邀,与七步、大坑、止水、阳生等一干群友相约穿插古杨梅保障峰。车行十数里,至新渡一村组地,曰古塘冲,见一老农夫正忙于田间移栽苗木。近前搭讪问路,道:前方西南三五里横亘之峻岭即为杨梅峰。遂力邀老农携伐木刀随行向导,步行二里许至山麓,七步即体力不支,众人只得一并折返。归途中,老农遥指村西北对面一孤山曰:那便是座金山,山顶立有天姥娘娘庙。于是,提议大家登座金山顶游观看景,众人随声附和。对于邑境名山座金山之概况,我等多少是知晓些。座金山原名金紫山(仙),又名丁公山,系古安仁坊厢附近之名山,历代地方志书多有传载。明《(万历)衡州府志)》和《大清一统志》倶载其“在县西八里,日映之色如金紫”。

  座金山山道口处山之北麓安衡公路南侧,道旁立有永久性路牌。环山间土路而上,但见漫山遍野灌木簇簇,伴有几株并无多少年份的乔木点缀其间,几无古木参天千重林之象,更不闻鹧鸪啼煞声。这与古诗里写到的景致迥异。清乾隆五十年间,常德龙阳(今汉寿县附近)女诗人赵孝英,随为官安仁教谕之职的丈夫杨瑞短暂停驻过安仁,曾赋有过丁公山一诗,其诗云:丁公山上蘼芜暖,日暮春祠奏瑶管。霭峦高高烟水深,鹧鸪啼煞千重林。为问修真何氏女,雾鬓云鬟渺何许?天风吹落环佩声,令人长忆许飞琼。诗中写到的清代中早期时候的丁公山(即座金山),山高林密,烟水迷离,鹧鸪宛啼,古风犹存。当是时也,山风徐来,从山顶祠宇不时传来阵阵断续悠扬的管笛之乐,抑或是从山间小道飘来几串游人环佩的清脆灵音,颇有“鹧鸪啼数转,幽韵自多情”的幽思和神韵。

  绕山行数里即到得座金山顶。见有气势恢弘一大殿,殿门挂有“座金山大雄宝殿”匾额。殿前立有一小塔,上书“天姆宝库”字样,建造时间刻注为辛巳年(2002)。进得殿内,看到堂顶满挂信士馈赠牌匾,上书“天姆威灵”、“威灵显赫”、“姆医济庶”、“有求必应”诸等字样云云。须臾,一蓄发仙姑出来招呼,看座,上茶,仪态甚是热情。问及座金山寺之由来及掌故,亦不甚明了,不知所言,只道是大殿后堂载有说明。临近正午时分,仙尼盛情邀约大家一同斋饭,然,于是吆唤寺内其他修女忙活柴火蔬洗。备炊之暇,大家一阵闲聊,始得以知悉众驻寺仙尼皆来自邻省鄂东黄冈,自然对座金山寺之前世今生无从知晓。趁此空隙,我与七步君信步后殿观摩,看到后堂着实记有天姆(姥)传说,其记云:昔日一巡府(抚)乘船路径(经)此地,在船头看见山顶有众多人等在忙活建庐,于是下船上山想细看究竟。他发现做工时明明有一百人,吃饭时却只有九十九位。由此,题诗一首于石壁之上,曰:偏游四海五湖山,哪见人间不用餐?除酒戒荤犹可度,断烟绝火最为难。乾坤洒落非无意,日月循环必有烦。特向仙姑求指示,也来门下学清闲。次日清早,巡抚再度上山,看到天姆(姥)竟然书上了答和之诗:修炼人人有宝山,精神完固不须餐。原探根本非容易,识破玄关也不难。一念不生无碍事,万般丢下有何烦。先生若肯从门下,卸落浮华日月间。传记之后,备注为“信士周子敬将原诗转告奉劝世人”云云。其实,对于座金山及山寺供奉之天姥仙,古代地方志书上是有着详尽文字记载的。清嘉庆二十四年由邑内大儒欧阳厚均总篡修的《(嘉庆)安仁县志》中即记有这样一段文字:“座金山一名丁公山,在县北十五里。上有庵,奉天姥仙。(天姥仙)相传为郴州何氏女,自幼持素修真,历攸邑、衡山至此,遂止于山顶石岩上,露坐辟谷。知县郭修德闻而奇之,登山与语,赠以诗,女和之,有‘修炼人人有宝山,精神完固不须餐’之句。(郭修德)乃捐俸立庵为居停。(何氏女)圆寂后座诸塔,土人塑像于庵以祀之”。古县志记载的这一段文字,至少向今人传递出这样一组信息:座金山上的旧庵子原本是用来供奉天姥仙何氏女的;何氏女是郴州(原郴县附近)人氏,读过一些书,有一定文化功底,自幼修真茹素,还曾到过攸县、衡山等地寺庙学佛修道,人生阅历丰富;这位何氏女与时任安仁知县郭修德有过诗词唱和,郭知县还曾捐献个人俸禄为其结庐立庵;何氏女圆寂(去世)之后,其坐化之身被埋在了原寺庙的佛塔之下,当地人在寺庙里为她塑像并把她当做天姥仙神来祭祀供奉;这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明代万历年间,因为山东利津举人郭修德在明万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间出任过安仁知县。

  联想到天姥仙姑何氏女的传说,再结合座金山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命(易)名,冥冥之中会否有某种机缘和巧合?遍寻历代官方地理志或地方史料,座金山在明代以前一直是唤作金紫山(仙)的,到了清康乾时期又分别叫做金紫山(仙)或者丁公山了(如乾隆时期赵孝英赋有《过丁公山》诗),后来一直到清代中晚期才开始启用座金山的命名。与之相对应的是:明万历年间,郴州何氏女游历攸邑、衡山之后,“止于(金紫山)山顶石岩上露坐辟谷”;何氏女此后一直居停在金紫山庵庐持素修真,直到最后圆寂;何氏女圆寂后的坐化金身被“座诸塔”,而该塔就立在金紫山顶;何氏女后来被土人尊奉为天姥仙“塑像于庵以祀之”。

  下得山后,我怅然若失,一个地方原本是沉淀有历史文化土壤的,但假若后人不去挖掘传承,或者发扬光大,再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亦如埋入尘土之中的金玉一般平淡无奇,无处可寻。

作者:anren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