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仁的书院文化,你了解多少?

来源:魅力安仁 作者:anren 编辑:redcloud 2020-07-17 09:33:28
时刻新闻
—分享—

浅谈安仁的书院文化

  书院起源于唐末五代十国,作为一种正式教育制度,形成于北宋开国十余年后。唐代书院分为官、私两类,但都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书院最早源于唐代私人治学的书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逐渐从藏书修书之所发展为文人士子治学之地。

  书院的创院理念,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无论书院的形式如何改变,“士志于道”的书院精神,历经千年不曾更改。书院并不是为了科举而生,古代书院的初心主要是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学术修为,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书院教育的特点是为了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

  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官学废弛,礼义衰亡。于是,一些硕学鸿儒受佛教禅林的启发,纷纷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此后,归隐山林、论道修身、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

  书院常常建于山林之中,在山林中感应自然、体验生命。虽然书院办在山林中,却又有家国天下的情怀。

  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到五代末期才基本形成,北宋初年发展成为较完备的书院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在王阳明和湛若水的学说重新结合以后,带着冲破长久压抑的力量,书院得以勃兴。

  清代以后,朝廷对书院加强管理与控制,使书院的独立性逐渐丧失。书院不再视学术为本分和生命,反而不断强化教育功能,正式的官学也纷纷假以书院名称,许多乡村一级的学校也冠以“书院”的名头,书院文化从此龙蛇混杂。光绪二十七年(1901),受西学大潮的冲击,书院被“上谕”宣布,改制为学堂。

  安仁自宋乾德三年(965)置县以来,书院迅速发展,至清末已有40多所书院、私塾、义学,比较出名的就有宜溪书院、玉峰书院、龙溪书院、石门寺私塾、湘亭书院、何家祠堂、文明阁书院、桂林书院、谭氏书院等等。

  宜溪书院是安仁的官办书院,座落在县城城南,前身为南湫书院,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由知县谢之藩(别号南湫)创办。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知县谭崇易改建。光绪年间,又由举人许镇岳改建。宜溪书院是现今安仁一中的前身。湖湘文化重要传承者之一、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中国动物瓷雕奠基者周轻鼎,开国中将、将军书法家唐天际,皆出自于宜溪书院。

  玉峰书院创办于北宋年间,座落在龙市乡境内玉峰岭上。南宋时期,江西庐陵的周必大年青时曾来此游学。周必大从宰相位置上退下来后,又回到玉峰书院讲学、著书。清光绪五年(1879),从玉峰书院走出去的谭莹,在湖南省乡试中高中解元,而被两广总督谭钟麟称赞为“惟楚有才,湘南才子也”

  龙溪书院创办于清咸丰九年(1859),是龙源周氏家族捐资而建。龙源周族祠堂悬挂着明洪武三年朱元璋颁发给周礼的圣旨和赐给周礼“科第世家”的牌匾。明洪武十八年(1385),月池塘的邓伟奇高中进士,“月池塘”由此而建成,“月池”因此而得名。牌楼乡月池村月池塘大厅两旁至今仍悬挂着这样一幅对联:“读孙书惧兵,读萧书惧刑,读圣贤书兵刑不惧;耕尧田忧水,耕汤田忧旱,耕心性田水旱无忧。”龙溪书院后更名为牌楼中学,现改名为牌楼中小东校区。

  石门寺私塾始于南宋,座落在安平镇石门村永乐江边。石门寺建于北宋,紧捱着老君观。明弘治年间,郴州有个何孟春,时称“神童”,8岁便随父来到石门寺私塾读书,寄居在老君观。石门寺距茶陵县高陇镇李东阳家较近。李东阳曾任吏部尚书,茶陵诗派领袖,其父在老家教私塾。何氏父子想结交李东阳,后来果然得其赏识,何孟春也成了李东阳的学生。何孟春任侍郎时,还为安仁减免了三年赋税。后因触怒嘉靖帝而被罢官,罢官后还回过石门寺授课。因为他常讲老子《道德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其时,一个陈姓学生还特意写下了“为天下谷”的牌匾,至今悬于老君观中。

  湘亭书院座落于禾市乡境内的九妹仙脚下,由欧阳厚均的父亲欧阳熊(号湘亭)创办,后多次改建,后改为乐有学校。欧阳厚均发蒙于湘亭书院,后就读于宜溪书院,进入岳麓书院以后,师从罗典。欧阳厚均于嘉庆四年(1799)考中进士,后为京官15载。他还做了道光皇帝的帝师。道光皇帝幼时顽劣,不太爱读书,众人束手无策。嘉庆皇帝于是请来了欧阳厚均。欧阳厚均征得嘉庆皇帝默许,采用了“不读书就打手板”的教育方式,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嘉庆帝亲赐“殿君其法”的匾额予以褒扬。此匾现仍高悬于禾市乡石玉村“欧阳氏宗祠”,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句“不打不成器,打了做皇帝”的俚语。嘉庆二十三年(1818),厚均受聘岳麓书院山长,历时27年之久,受教者3000多人,其中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清代“四大中兴名将”中的前三位均出其门下。

  何家祠堂座落在关王镇境内,由浦阳何氏家族所建,专供何氏子孙读书。据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部下大将、太尉韩京就是浦阳里杞林人,原名何友京,系浦阳里何氏第五代孙,后因其父过继,而改姓韩。

  文明阁书院座落在豪山乡境内,清乾隆四十五年(1779)由段希同、段节文兄弟倡建,供段氏家族子孙读书。1986年,改名为豪山图书馆,被称作“农民的黄金屋”。

  桂林书院位于龙海镇万田村应学组境内,建于清代中期。清诰封资政大夫福建候补道台侯材骥曾在此教过书,1928年湘南暴动期间曾在此设立区苏维埃政府。

  谭氏书院位于龙市乡双泉村,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次年竣工,系谭氏先人为兴办义学创办。清代光绪年间中过解元、曾受聘为岳麓书院西斋教席的谭莹回乡扩建,其受业学生之中名气最大的有民国风云人物、茶陵人谭延闿。

  此外,还有安仁二中的前身洁爱书院,县城城西周氏义学濂溪书院,排山乡境内的清溪书院,灵官镇境内的晋昌书院,承坪乡境内的乐江书院,羊脑乡境内的振酉书院,华王乡境内的茶叶坳义学等等。

  安仁的书院文化由来已久,可以说,“耕读传家”的思想已经完全融入了安仁人的骨子里。据《洁爱泉亭记》记载,清康熙年间,湖南督学使岳宏誉来安仁视察,也尤为赞赏安仁人“农力耕而士恬习”的耕读生活。

  宋代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进士科考,衡州府一共考了六个,而安仁就考了四个,这就是名噪一时的“一榜四进士”。这是安仁科举史上的骄傲,也是安仁书院发展史上的巅峰。当时的一甲第一名进士陈文龙在《进士题名碑记》中感慨:“衡郡擢第者六,而安仁居四,地灵人杰,信乎不诬。”他还由衷赞道:“凤冈东来,腾矗飞舞,若千仞之凤,翼然而仪;熊峡南起,崒嵂伟岸,若当路之熊,矍然而踞。江行其中,左右萦带,汇湘流而东之。”

  正如佛教有寺庙,道家有道观,古代书院是儒家文化的道场,是儒家信仰者精神归宿。书院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精神的养成之地,书院文化早就超越了时空,化成中国人骨子里的印记,而安仁的书院文化只不过是其中一隅而已。

  作者简介:阳光球,曾用名阳冠秋,笔名象牙居士,湖南安仁人,生于70年代末,公务员,中国原创文学网会员,在诗歌、散文等领域略有涉猎,文笔朴实无华,真情自然流露,作品散见各平面和网络媒体平台。

来源:魅力安仁

作者:anren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