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该奉谁为家乡的城隍神?

来源:投稿 作者:谭诗科 编辑:谭如斌 2022-03-28 16:15:48
时刻新闻
—分享—

家乡的城隍庙坐落在安仁县城凤凰山西麓,是一个由主殿、财神殿、阎王殿、王母娘娘殿等组成的建筑群,算得上当地的旅游景点了。一个晴朗的日子,漫步神农广场后,顺游道走了进去。沿途灵音叠涧,环境清幽,道由心生。

城隍1.png

一个近八十岁的老者在庙里闭目养神,见来人了,起身招呼。他说自己陪伴城隍老爷(神)差不多20年了。我饶有兴趣地请教庙堂上大小“老爷”(神)的来历,尤其是那尊主神。他告诉我“这是城隍老爷呀”,“老爷姓甚名谁?”他支支吾吾说不上来。

城隍庙很普遍,全国各地都有。古时,“城”指城墙,“隍”指无水的壕沟,合起来指城郭、城池。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主张“道法自然”,崇拜“自然神”,如山神、水神。当然,城隍也有神,城隍神保境安民,护卫城郭和黎民百姓。由于兼容佛教冥界说法,城隍神又成了冥间的地方官,如同阴间的县令、郡守,守护一方。城隍庙道佛合一,是它不称“宫”或“观”而称“庙”的原因。一般地,城隍神端坐庙堂中央,皂冠朱袍,形态威严,文武判官随侍左右。

城隍2.png

昔日城隍庙很重要。新县官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城隍庙。《嘉庆县志·典礼》载:“凡新县官到任,是日,具公服,典史率各房吏,典导引新官,先谒城隍庙。陈牲礼致告,行一跪三叩头礼;献爵,读祝,仍行一跪三叩头礼”。然后方入署办公。

传说家乡城隍庙的老爷(神)很灵,有求必应。凡遇事不决、奸猾难分、疑案难断、诉讼不清等事务均可请“神”来判,最终均能明辨是非,主持公道,惩恶扬善,因而香火不断。素有“茶陵城墙、安仁城隍”之美誉,名闻遐迩。

连护庙老者都说不清的城隍神到底是谁呢?

有两种现成的说法,均源自《居游闻见录》,记载在《同治安仁县志·述异》上。

一种说法:“父老相传,神为宋丞相赵忠定公。公讳汝愚,为韩侂胄所忌,安置永州,道过衡阳,暴卒,正直为神。”此说结论是赵汝愚。他当过宋丞相,曾封忠定公。其人史上确有载,《衡州府志》亦有旁证资料。他何以成了小小县城的城隍神?原来老赵位居朝廷中枢,在“党禁(争)”中站错了队,遭权臣排挤,贬谪永州,可能舟车劳顿、心情抑郁,路过衡州府时,暴病身亡。其遭际令人唏嘘,但他平素刚正不阿,正直坦荡,有民声,因此被尊为城隍神。确切地说,应该是衡州府的城隍神,但安仁隶属衡州府,故此说可信。不解的是,家乡属弹丸之地,奉一个丞相做保护神,似乎不接地气。何况他连自身都无法保护,焉能指望其佑护素昧平生、人生地不熟的安仁子民?

另一说:“闻雍正年间,邑庠生周祖瑜殁而复生,语家人”邑城隍姓张,岂冥府亦有受代之事耶?””此话表明,城隍神姓张。张老爷有姓无名不要紧,关键是周祖瑜的话何以为信?扒一下史料,果有他的故事。这个周祖瑜是本县人,年二十入邑庠。进学宫拜孔子那天,骑马经过城隍庙,忽然跌落马下,昏死过去,七天后才苏醒。醒过来,就对家人说,这些天被城隍神以“跨马欺神”为由告到阎王那里。阎王派人调查,认定自己别无劣迹,父母还做过一些善事,算得上品行端正,只是新进少年有些轻狂,不免得意忘形,以致冒犯神灵。但错不至死,因此放生。《县志·人物》里记载:“周祖瑜,字策朋,增生,能诗古文词,兼通医卜地理。慷慨有才略,见义必为。尝赴阙呈免邑內荒粮一千三百余石。公勤并著,邑人赖之”。就是说,他是一个有些社会能量的人物,肚子里有些墨水,能文能医,会看风水、算八字。还有胆有识,豪侠慷慨,当地人都信服他!所以,此事就一传十,十传百,妇孺皆知。细思,讲的无非因果报应,有虚妄之嫌。

两种说法,虽不矛盾,但模棱两可,莫衷一是。

城隍3.png

其实,城隍神的演变有个漫长的过程,最先是“自然神”,后变成“人格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将它“行政化”,分封爵位和等级,最低级的县级城隍神属于正四品(洪武三年取消)。后来演变为“本土神”,一般尊奉当地武将或名臣。

如果前面两种说法可以商量,家乡最好奉谁为城隍神?我想,他总得有功于当地,有德于乡民,于城隍建设或护卫“有作为”,士民由衷拥戴感念。

下面做个初步分析:

安仁是宋乾德三年(965年)建县,最初属衡州衡阳郡。截止到同治八年(1869年),有名有姓、史志有载、任过安仁知县的共有167人。

有为的安仁知县大有人在。《梓里棠荫》里记录:知县刘诚建安擦分司行署、阴阳医学署;翟大亨治才优长,自奉淡泊;刘懋才优政举;邓璿有治绩,建布政分司、预备仓;李恕修文庙、造圣贤像、徙建布政分司,施善修馔堂及凤岗桥;廖钦建常丰仓;陆翰建鼓楼、铸钟、建学校;贺俊修县治,建水次仓、乡仓、演武亭,樟桥、凤岗、山口、黄龙、梅穆、潭湖共六桥,作南门,修东西北三门,砌街道;邱钥善于催征,严于惩恶,修筑土城;孙枝建敬一亭,徙建社学;张宥建县宅吏隐堂,修儒学居在斋,修启圣祠、布政分司,增建预备仓,纂刻县志。一些知县的善行善政不可尽叙。

至于“武功”,首推欧阳瓒(字顺达),唐末(后唐)上将军,宋建隆年间随父亲欧阳抟领一万五千精兵镇守安仁(当时还是“场”),“寇盗相戒,不敢侵其境”,贼匪们相互告诫,不要去惹这个欧阳将军!父子俩俨然是名副其实的安仁守护神。其后代在县内繁衍生息,枝繁叶茂。至于“廖将军庙”的廖偃(衡山人)和“四忠祠”里的陈亿孙(字一之,本县人),都忠勇可嘉,受士民敬仰。

城隍4.png

然而,淳化三年任知县的高岳更加出类拔萃,更值得后人铭记。因高岳是有史可查的安仁首位知县,有县治肇基之德。

安仁县城的发展大致轨迹如下:旧治在县西南三十里宜阳乡(乾德三年)——知县高岳徙治于永安铺香草坪(现县城),筑土埤(咸平五年))——知县吴兴始筑土城(成化二十一年)——知县邱錀复筑之,为门楼五(正德七年)——知县韩宗尧因猺贼破城,始拓其地,甃以石(正德十二年)——知县袁达督催完缮(嘉靖二年)——知县谢之藩督工补葺坍塌(万历二十四年)——知县陈黄永因城垣坍塌,详请复修(康熙三十三年)——知县李玉树因旧城坍塌,奉文领项重修(乾隆二十七年)——知县周廷瑾重修北门城楼及新南门城楼(嘉庆五年)——知县贾策良重修东门城楼(嘉庆十九年),重修南门城楼(嘉庆二十一年)——。县城经过先贤多次修缮,最终稳固下来。一座形家认为最吉,北倚山,南临水,东城之水出巽方,西城之水出坤方,有五座门楼、用石砖砌好城墙的坚固城池岿然屹立。

比较而言,建设县治的功劳谁最大,影响谁最深远?高岳!淳化三年,他以奉议郎任安仁知县,爱民好士,户口增益,咸平五年(1002年)捐己俸徙县治于香草坪(今县城所在地)。事迹载入《衡州府志》名宦录。

县城搬迁,费力费心,劳神劳力,开支不小,何其艰难!为玉成此事,他将自己的俸禄薪水都捐出来了!为安仁未来计,决断如此!为子孙万代计,慷慨如此!

《安仁县志·祠庙》有记:宋嘉祐年间,士民公建“高长官祠”,以祀县令高岳。尽管其地久不可考(似在“蜜泉”附近)。但今桥南村覆船岭下,居民十数家,共祀一塑像神,曰“高长官”。无祠宇,每年轮流迎至民家奉祀。早晚燃香挂灯,吃饭时先敬神祷告。第二年再送到邻家,迎送俱用鼓乐开道。周而复始,风俗至今不懈。可见,“千余年来,遗泽犹在人间也”。

高长官祠在历史的长空中早已灰飞烟灭。如奉高岳(高长官)为家乡的城隍神,常供人缅怀,享四时祭祀,不知护院老者赞同否?更不知赵老爷、张老爷和诸位大神愿意否?

来源:投稿

作者:谭诗科

编辑:谭如斌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