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她在丛中笑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谭涛峰 编辑:redcloud 2011-10-17 11:11:23
—分享—

副标题:——访退休老教师张起秀

  教师节刚过,老年节来临,我走访了安仁一中83岁的退休语文教师张起秀大姐。

  眼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姐,学生称她“妈妈老师”,同行誉她“多彩人梯”,朋友则称赞她“教坛女杰”,而在亲戚邻里的眼中,她是位幸福的老人。她不仅教学出色,而且散文、诗词、楹联都有深厚的功底,作品多次获奖。她出的《星叶集》一书中除有以上类型的作品外,还有安仁当地的谚语、民间故事、谜语、歇后语、农村常用杂字和常见容易读错的字等,读来乐趣多多。张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和教育公益事业,向安仁县图书馆、安仁一中共捐赠书籍350余册,向县博物馆捐献文物40余件。她学到老、干到老,至今笔耕不止。张老师笑着对我说:“老年人更要做讲文明、有素养的模范。”

  张老师1949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教小学、中学和大学,被评为语文高级教师。她从小天资聪慧,读书很用功。解放前夕,安仁县中毕业会考,几个班100多学生,她独占鳌头,这对一位山沟的农家女孩来说无疑是个奇迹。解放初期,有文化者就业道路多了,可张老师怀抱“教育兴邦”的理念乐为“园丁”。一个旭日东升的日子,她兴高采烈地登上了讲台。那时,一般是一校一师,无工友无食堂。教室一间,各年级学生挤在一起“复式教学”,语、算、音、体和美术科科都教。白天教学生,晚上还要在夜校教农民。工作3年后,组织推荐她上大学深造。那时,她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又怀了第三个孩子。这位“妈妈学生”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山大学。由于学的是中文和新闻,当时,她可以去当干部、做记者,也可去搞研究,但她却义无反顾地又选择了教苑,执教湖南煤炭学院。后因照顾夫妻关系调郴州师范,1978年底又随夫调到安仁一中。

  环境在变,但张老师爱岗敬业、勇挑重担的精神始终不变。她在搞好校内工作的同时,还应邀到校外作各种专题讲座,任教职工夜校等。她自费购买胶布、纱布、红汞、感冒灵和止咳药……学生小伤小病,不出校门,她包了。她左右手先后骨折,在医院进行石膏外固定术后用绷带托住患手挂于胸前,坚持备课、上课与改作业,学生深受感动地说:“张老师心里装满了学生,唯独没有她自己。”

  几度去教师培训班讲课,没有教材,张老师便自编全套教材,学员们称赞她自编的教材“全面、系统、实用”。在郴师和安仁一中她上的几十堂各种规模的公开课、观摩课及示范课赢得了领导和师生的高度评价。

  41个春秋的辛勤付出迎来了桃李芬芳,她门下出色学子众多。如樊立君,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硕士。1989年至1995年任职原国家科委国际技术合作司,现任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文翻译处处长。还有在哈佛大学专攻肿瘤的王兵兵博士、留美研究高能核物理的方维强博士、获5项国家发明专利的黄岳山博士、执教江苏石油化工学院的才女张琳博士等。他们若回家定来看望张老师,还携带珍贵礼物——“书”,送给素有“书虫”、“书痴”之称的她。在安仁,她的学生先后走上县、科局领导岗位的有100多人。张老师退休10年后,他们还记住了她的七旬生日,执意要操办“古稀庆贺”。一块金光闪闪的铜匾上,主题词冠“起秀”名字:“起荣秀昌”,匾上署名者共112人。张老师把这些师生情铭刻在自己的脑海里,心甜甜的,笑甜甜的。

  张老师还是位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她与丈夫相濡以沫,阳光风雨不离不弃。老伴病逝后,她坚持“读书明理”的家风、家规、家教,教育子孙好好学习,用“满园书香”来形容她一家是恰当不过了:“大学文化十六个,一门五‘硕’加三‘博’;出国深造三男女,专家教授围一桌。”

  确实,张老师是一位幸福的老人,这幸福既来自她事业的成功,也来自其家庭文化的传承。她粗茶淡饭,衣着朴素,虽然身体多病,但看着后辈们在国内外奉献才智、造福人民的身影,加上逢年过节,儿孙们鸿雁传书,或电话短信报喜传捷、问候祝福,一脸的灿烂如盛开的山花。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谭涛峰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