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绵延,小道蜿蜒,这里曾是理想游击战场,更是革命火种深深扎根之地。从安仁与炎陵交界处进入潭湾村,唯有一条曲折的羊肠小道通向村内。这里山岭绵亘、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大自然为这片土地设置了天然屏障。
血与火的革命序章
1928年4月1日,朱德率领湘南起义部队到达安仁,安仁县苏维埃政府随之成立。4月5日,部队离开安仁奔赴井冈山,唐天际带领部分农军跟随,而安仁苏维埃政府留守人员则转移到羊脑福星红灯窝,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革命之路从来充满荆棘。4月20日,国民党白匪袭击红灯窝,放火焚烧苏维埃政府办公场所,抓住60多名革命群众,并以“通匪”罪名残忍杀害于红灯窝一块平地里。
但革命火种并未因此熄灭。1928年8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为加强党对白区工作的领导,湘赣边特委专门成立湘南白区工作委员会,并由茶陵铺塘转入安仁豪山,以潭湾为中心开展游击活动。
潭湾游击战的艰苦岁月
1928年至1936年,游击队在潭湾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和组织群众打土豪劣绅,队伍逐渐庞大。他们在山林中隐蔽行进,用简陋的武器与敌人周旋,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
1936年3月,周里、游世雄等革命先辈们历经艰难,来到潭湾。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他们浴血奋战,誓死守护革命的火种。
转折发生在这一年的4月1日,周里率湘粤赣特委和湘粤赣边游击支队,由桂东经资兴转移到达安仁潭湾的神堂背,与在潭湾一带活动的中共湘南工作委员会和湘南赤色游击大队胜利会师。
潭湾会议:历史性的决策
5月27日,中共湘南工作委员会和中共湘粤赣边特委在潭湾杉木垅召开联席会议(简称潭湾会议)。会议决定:以潭湾为中心,开展游击斗争,在湘东南24个县内扩大游击区;将湘南赤色游击大队与湘粤赣边游击支队合并,改编为湘南赤色游击支队。
这一决策使潭湾地区成为当时南方五省最大的红色根据地之一。至此,周里、谭家述、陈梅连等革命先辈先后在潭湾坚持游击战争达10余年。
永不熄灭的革命火种
潭湾人民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仅大革命时期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40多名。他们用生命守护着信仰,用鲜血浇灌着这片红色的土地。
当我们再次走进潭湾,看到的是宁静的田野、连绵的青山和飘扬的红旗,但历史从未被遗忘,革命的火种在潭湾从未熄灭,它化作一种精神,深植于这片土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
如今,站在潭湾会议遗址前,我们仿佛仍能听到先辈们的铿锵誓言,看到红旗在山间飘扬。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难与辉煌,也铭记着无数英雄的牺牲与奉献。
潭湾会议已经载入史册,但它的精神依然鲜活,时刻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
来源:安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贺玉红 刘珍英 罗勇
编辑:刘慧月
本文为安仁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