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游天元山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琼林 编辑:redcloud 2012-07-16 17:32:20
—分享—

  “天元山一名古爽,在县东二十五里,下有凤凰禅寺”《安仁县志·地舆·山川》里这么记载,大多数人没有去游过。今年7月1日那一天,正好是休息日,我与安男、施君、曾君一行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去天元山游玩,感受了天元山的美丽和凤凰禅林的古老幽深。

  早早吃过早餐,乘车到大源水库,再乘船至鼓山村,便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徒步朝天元山走。进山的路被山洪冲垮多处,路面依然有些泥泞。但满眼的翠绿招引着我们,清澈的溪水欢快地流淌,像是唱着古老而多情的欢迎曲。一路上,不时有三五成群的人,背着香袋赶过我们的前头。我忙问:“今天是什么日子?”过路人答:“凤凰寺山门落成,拜幛!”我知道今天我们又赶上了热闹,便催促大家加快脚步往山里赶。

  走着走着,突然看见一棵大树伫立道旁,像孤独的守望者,默默地坚守着什么。我们快步走近大树,那是一棵古枫树。古枫树根系裸露,支撑着整个大树。我们从树根中钻进去,里面竟有座小小的神庙,貌似别有洞天。从树根里走出来,再回头看,裸露的树根和整棵枫树又恰似一只巨大的凤凰鸟。枫树底下,两条小溪在此汇合,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自然码头,游人可以在此濯足戏水。两条小路,一条通往白家和许家冲,一条通往古爽垅,顺着枫树的指向,正好是古爽垅的垭口,我们戏称为“凤凰引路”或“古枫引路”。

  走进古爽垅,山冲显得更加狭小,路两旁绿荫如盖,抬头望天,像是浓绿中的“一线天”。明代蔡承伸在《天元山晓行》诗中写道:“曲径微通一线天,稜稜石脊水痕穿;峰回数里无人迹,突有茆薝炊晓烟。”

  沿着山溪往里走,荒芜的梯田里,山鸡自由自在地觅食;鸟儿虫儿在树枝或草丛中不停地鸣唱;有一群黑山羊惊慌地抬起头向我们张望……

  “噼里啪啦”,山野里的鞭炮声响得格外的抢耳,传得也特别悠远深长。“到了,到了!”同去的小朋友忍不住高兴地叫了起来。我们看到了万绿丛中的凤凰寺山门。绿树掩映中,红红的山门威武气派,八十老衲释道禅师题写的匾额“凤凰禅林”古朴而苍劲,字里行间蕴涵着禅意与风霜。“凤凰栖圣地,禅林住高贤”,大门口的对联彰显此地的不凡和不俗。古人有诗云:“却笑禅心关不住,一声清磬出云中”。

  进入禅林,迎面的是一栋古老的青砖青瓦寺庙,墙体粉刷成白色,给人庄严肃穆而又寂静的感觉。法师披着红色的袈裟,手持法钵,领着一帮信众做法事,他们踱着方步,唱着梵歌,在寺庙里游走。整个寺庙弥漫着浓浓的梵音、萦绕着缕缕清烟,中间杂夹着淡淡的鞭炮硝味。赶来烧香的信徒则虔诚地烧香拜佛,以求菩萨保佑。

  再往里走,看到的是几块平整的山地。那里原来都是庙宇,在文革中被破了四旧,如今只剩下一片废墟,长着些青草和小灌木。

  转一个弯,爬上几级石阶,我们去看那神奇的“树抱塔”奇观。所谓树包塔,其实就是寺庙里的和尚道士圆寂后的一座化灰塔,又叫“海灰塔”。因为年代的久远,风雨的侵蚀和文革时期人为的破坏,海灰塔早已坍塌。因为是和尚的化灰塔,除了当年小将们的一时冲动外,其他时间人们一般都不太愿意走近它,任凭风吹日晒,霜打雨淋。塔,一天天剥蚀。树却一天天长大,从小树长成大树,大树变成老树,久而久之,树根则把整个塔包围起来,形成了“树包塔”奇观。我们扒开草丛,钻过齐人高的冬茅,见到一块两亩见方的平地,树抱塔景观已经不见了。我们正在唏嘘不已,跟随我们而来当地的老农告诉我们,2007年年底的那场冰灾,把大树和塔一起压倒了。树依然在抱着塔,只是不再站着抱,而是躺着抱了。我们仔细地寻找着,终于在杂草中找到了那株躺在地上的老树,树干已经被人锯掉,树根还在抱着塔身,静静地躺在杂草丛中,依然活着且长得更加壮实,似乎在向人们展示她那旺盛的生命力和对塔的坚贞。我想,若干年以后,一定会有更多的小树长大起来,像老树一样成为化灰塔的护卫者。我们应该怎样恢复这一自然奇观呢?

  带着思考,我们离开了海灰塔,继续往山的高处走。万翠岩的翠绿更加浓烈,像是绿成了团似的,我在惊叹大自然神奇的同时,更加惊服前辈们的想象力和发现力,将这片绿得见不着边际的山峦称之为“万翠岩”。

  “穿林度巉岩,凭虚览青幛”;“饭我清溪芹,饮我鲜绿况。俯仰松柏间,吐纳烟霞上”,“僧高山亦灵,风光相荡漾”古人对生活尚且如此清心寡欲、从容淡定;追求的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高尚境界。万翠岩,留给我们的念想空间是何等的空旷和辽阔。

  沿着山路,拾级而上,穿过“净心门”,便到了“奇峰塔”。“半天插浮图宫殿金银三界上,云中现功利楼台丹碧六朝前”。现代的瓷刻对联,略显现实人的浮躁和功利,现代建筑也缺少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不过,奇峰和尚的传奇故事,则在方圆五百里流传。

  据县志记载:“祖山字奇峰,萧氏子。初祝发于南岳寺。正德间偕其徒至邑之天元山寻宋时古刹遗址,募【】禅林,僧徒日众,分建寺宇,环山数里,遂同竺国。年八十有三而没。”著有《林园法要》一书,今已失传。正史对他的记载著墨不多,介绍亦简单明了:来龙去脉,事迹成果,一目了然。

  民间流传的则是天文地理,观天象,测凶吉,神仙法术,点石化人,朝廷山野……无所不通,无所不能。什么“布袋和尚化缘寻圣地”;什么“一口鼎罐点化48位猎人”让他们放下屠刀猎枪、立地建寺修行;什么“吕洞宾云中赠宝,傲奇峰单扇接钟”而留下凤凰寺庙里的钟——“只准地上敲,永远挂不上”的不解之迷,圆寂时叮嘱徒弟的“生日盛会,开塔剃头”禅语而盛传“奇峰转世宰相蔡槐廷”的美妙传说。

  《天元山志》载罗洪先访奇峰和尚,呈无相偈一首云:“真空不著相,著相即非空;空相两俱寂,真如在此中。”(按:洪先,江西吉水人,明嘉靖乙丑科一甲进士,官修撰,未几解组归,隐居不仕)。从史料记载看,奇峰和尚在佛教界的声望相当高,据老人们介绍:从前庵子里每年的4—6月在安仁天元山烧香、6—8月在茶陵云阳山拜佛、8月后在南岳衡山许愿,由此可见奇峰和尚在当时的影响,而他的“无相偈”诗,更是体现了他的睿智豁达和道行之深。

  站在“奇峰塔”前,面对现实与历史,我们思考良久。“万法总归空,一塔何劳记。奇峰升天台,辛勤修何济。中有乘空者,炯然对上帝。持此报而师,权作三门偈”(明·邹守益《凤凰禅寺奇峰和尚塔记》)。安南携带的随身听里播放着梵语音乐,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回到寺庙,吃过斋饭。寺庙住持搬出了他的镇寺之宝——石猴和石蛙。我们忙不迭地端起相机对准了麻石雕琢的石猴和石蛙,我们都惊叹古雕塑匠手法的古拙怪异,想象的大胆奇特。欣赏完石猴和石蛙,庙里的师傅又带我们看他们收藏起来的石碑。这时候,炒菜师傅也赶过来给我们讲起了奇峰和尚与48位猎人的的故事:

  一天,奇峰和尚正在庙里打坐,48位猎人带着48条猎犬来到寺庙,奇峰和尚睁眼一看,这48人的佛缘很深,得想个办法点化点化他们。于是,奇峰就留猎人们在寺庙里吃餐斋饭,从神龛上拿出了一只小鼎罐,又从米袋里拿出一勺大米,把米放在鼎罐里生火做饭。等饭熟的时候,请猎人吃饭。猎人纳闷:这么小的鼎罐,这么一点点米,怎么叫我们48个人吃饭,这不是成心耍弄我们吗?奇峰看出了猎人的心思,说:“你们一个一个地过来盛饭,一个盛完了把鼎盖盖上,第二个再来盛……”猎人带着疑惑,一个个地按照和尚的说法去盛饭,48个人都吃完了,鼎罐里还有饭。48条猎犬吃完了,鼎罐里还是满满的。这一下,猎人镇住了,问奇峰和尚:“这是怎么回事?”和尚笑着说:“佛法!”不知怎的,这48位猎人齐刷刷地跪在和尚的面前,恳求奇峰收他们做徒弟。奇峰说:“不行,你们的戾气未净,杀孽太重,除非……”“除非什么?”和尚闭目不语,趺坐捻珠良久,说:“除非山门前的那棵千年桎木树愿意帮你们化解,方可进入佛门。”猎人们还是将信将疑,跟着奇峰和尚来到了桎木树下。和尚说“这是棵千年古桎木,业已成精。你们从前打猎,杀生太多,杀孽太重,且戾气未净。你们每人朝桎木树放一铳,如果桎木树没有死去,它就帮你们化解了戾气和杀孽,你们便可进入佛门修炼。”48人每人朝古桎木树放了一铳,桎木树留下了48个窟窿,依然活着。于是奇峰和尚就收猎人为徒,把他们安置在天元山的48个胯垅里,各建一座小庙修行。从此天元山的香火就更旺了,连同带来的48条猎犬也变得不再暴戾……

  “现在,那棵桎木树还在呢,你们去看看!”讲故事的老人家向我们建议。

  听说有千年古树,我们当然不会错过。拉上当地的向导,去找那神奇的千年桎木树。离开寺庙一里路左右,就在我们来时走过的小路旁边,跨过小溪木桥,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古树了。古树就在小溪旁边,树身已经斑驳不堪,48个窟窿还依稀可见,树干已被岁月劈开了几瓣,可它依然活着,树冠被藤儿缠绕,如果不是向导的引领,我们根本无法找到这棵古树!啊,神奇古树,舍身取义,枯木逢春,精神不老!我们不由自主对古树产生了敬意,纷纷鞠躬膜拜。

  天元山的绿意碧绿欲滴,生命旺盛,充满生机!天元山的传说浪漫神秘,美丽动人!

  古爽山的古寺古庙、古树古塔见证着历史与沧桑,充满着禅意与想象。

  看不腻的天元山,读不完的天元山,我们还会再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琼林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