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春天里的喜庆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谭旭日 编辑:redcloud 2012-08-06 09:26:05
—分享—

  朴塘村的春天是喜庆的,只要春天一到,父母亲就忙着为自己的儿女张罗婚事,娶媳妇的,嫁女的,锣鼓喧天,锁呐一吹响,朴塘村沉醉在喜庆的海洋之中。

  朴塘村物产丰富,家家户户盈实。村里人数百年崇武尚文,少年到青年都拜师学文求武。所以,朴塘村的青年个个壮实,又知书达礼。在方圆百十里地的湘南,朴塘村男婚女嫁总是热闹非凡。我少年就见证了村子春天里的喜庆。

  村里的春天是从腊月前后算起。从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开始,村里人就正儿巴经计算着黄道吉日。因为,朴塘也只有春节前后,才是真正的农闲。小村人喜欢在春节前后办喜事,图的是热闹。亲人团聚一起,其乐融融。

  村里人知礼,这在湘南是出了名的。小村的礼生(喜庆的司仪),经常在村外承揽业务。我曾在青年时期,差点成为“礼生”。我大伯父是在县里有名的教书先生,博古通今,他对村里的红白喜事的民俗都精通。退休在家后,老人专门研究朴塘的礼书,并专门印刷了十来套。我爱好诗词古文,也爱好写作。大伯父把一本手抄的“礼书”给了我,要我好好学着练习。直到参加工作后,我在单位工会做了一阵子专干,到是真正接触起来这些。特别是白喜,唱本内容基本是格律严谨的诗词,包括藏头诗,回文诗,宝塔诗等。

  几场雪到来还是未曾到来,小村的春天都不会因为寒冷而却退。俗话说,天天是个好日子。只要春天一临近,朴塘的青年男女的婚嫁就成了一段时间里特别的喜庆。家家户户磨豆子煎豆腐,杀猪宰鸡。喜庆的人家更是热火朝天。

  朴塘人淳朴。一家有喜,全村出动。喜庆人家早早请礼生给亲家下佳期日期,并请厨师到家,大家商量着怎么安排采购物资,乐声班子,接待礼仪,膳食安排等等。不久,佳期一到,村里的人开始络绎不绝地出出进进,都赶过来帮忙。

  要是娶亲的,乐声班子会提前一天到男方家。朴塘村的礼数多。娶亲的前一天,要送过门礼。男方要准备杀一头猪,然后根据岳父母的要求,挑选多少送到女方家。还有媒婆媒公的谢礼,娶亲的彩礼,都要有数有量,重要的是必须征求岳父母的同意。然后用锣鼓喇叭敲敲打打,吹送到外家。吃了响午饭,新郎倌才能起身告别回家。

  次日清早,男方家起小伙,又叫打腰席。迎亲队伍不吃正餐,只吃一碗汤皮(米磨成的米粉),或者吃包子馒头白米粥,吃完就驱车前往新娘家。到了女方家后,女方家会根据过门礼来决定陪嫁礼。一般女方都会提前准备好,电器,家具,金银首饰,彩礼存折都分别用笼子(大红木箱)、架子剪红贴起,还有被子,娃娃用的澡盆,一应俱全。上午十点左右,一般女方家都会按时开餐。

  席间,湘南的婚嫁都是丰盛的。桌子上十碗荤,鸡鸭鱼肉,连汤都是油亮油亮的。一般出第四碗菜是一碗红烧团子肉。跟随新郎倌同去的礼生要起身拱手说到:诸位X府高亲戚友,今日是XX和XX的大喜日子,有请诸位到XX家助兴,礼性不到之处,多多包涵!然后落座,新郎起身,每桌派发两包喜烟,算是敬烟,尽宾主之礼。然后,匆匆把饭吃完,准备等待新娘出发。

  礼生一看吉时已到,一挥手,乐声班子就敲打起来,吹琐呐的人开始憋着嘴,猛力的急切的吹起来。这是催客调,女方的父母亲开始拉着新娘的手,来到神窿牌位叩头谢祖,然后拜别父母。按照乡俗,女子出娘家大门,不能回头,否则会守寡。我少年的乡村,还见过哭嫁,新娘姐妹边唱边哭,依依不舍。

  接亲的汽车一启程。锣鼓就开始转换调子,锁呐也开始显得清脆而又高昂。新娘的亲人,长辈也随后面的接客队一同前往。快到男方家,彩礼车先停下来,大厨会领着伙房的帮手来挑物品。新娘的父母在箱边压了红包和两条喜烟,领头的大厨会在事后分下。绸缎被子里也有藏有红包,给村里的婆姨们图个吉利。等物资摆放好,新房铺好娘家的被子后,有人通知新郎新娘进门。这时,新娘家长辈的车暂时留在路边,等新娘进门认祖后,才能安顿接待。新娘在干娘的带领下,认祖,然后敬公公婆婆孝心茶,才可以回到婚房。这时候,媒婆与干娘拿出喜糖,喜烟派发。好事的少年,还要搞搞小节目。你推我抢地向前,嘻闹不停。

  新郎倌又带乐声班子去接女方长辈。要是有舅舅在场的,特别要小心谨慎,礼数更要周全。锣鼓喧天响,锁呐声直穿云端,回荡在朴塘村的四野之中。礼生兼客,处处端茶倒水,派烟递火。直到中午开饭,礼生才不用照顾客人。

  次日早晨,鞭炮声有劈里啪啦的响起,村里的婆姨们都要赶往新郎家吃开媳茶。新娘把娘家煮好的鸡蛋,每人三个,然后连饼干一起装成一个小袋子,吃了和气相处。而大厨在开媳茶之前,要专门给娘家人做早餐,用茶托盛着,每个碗里都放一个鸡腿。吃也好,不吃也好,都要压个红包在碗底。收齐了红包,然后再开桌吃饭。

  当年,我少年的朴塘村的春天还有更多精彩的往事。那时候的婚娶也更为有趣,习俗也更为讲究。直到如今,朴塘的春天,喜事也越来越简化了。闹洞房的,唱大戏的都不见了。年轻人更趋向文明,偶尔遇到搞节目的,也多是搞个扒灰佬节目。尽管恶俗了点,但毕竟这是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一段经久不息的历史记忆。

  此刻,夜已深,陶瓷厂的车间依旧机声隆隆。远远地,仿佛还能听见锣鼓的响声,还能看见故乡的春天,凭添多年游子对归巢的眷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谭旭日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