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警世醒言●不动笔墨不读书

来源:统战部 作者:彭瑞珍 编辑:redcloud 2013-11-20 15:18:25
—分享—

  今年十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书友凑在一块交流书法艺术创作心得,其中有一位是我的老领导张云峰先生,我一看到老领导,他那句“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谆谆告诫从我心中油然记起。

  我以此切入话题,与老领导攀谈起来:

  “张主任,我记得很清楚,1999年一次全县办公室主任暨秘书培训会上,你讲了一句对我终生有益的话。”

  “我都不记得了,那句话啊?”

  “不动笔墨不读书。”

  “哦,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徐特立教他孙女禹强怎样消除害怕写文章的心理、如何写好文章时常说的一句话。在那次培训会议上,我仅仅是引用以告诫我们这些文秘人员,应当具备敢于、勇于、勤于动用笔墨的习惯。”

  我洗耳恭听。张主任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都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从此开始的,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历练下,学习了新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几十年读书不辍,动笔不断,随之问世了《日知录》。朱熹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了《大学》和《诗经》,毛氏批注《三国演义》,无不给后世创立了学则动笔用墨的典范……”

  听后,我托腮沉思,感悟万千。

  回想中学时期,我们课上经常交谈接耳,左顾右盼,有时甚至熙熙攘攘,班主任张扬朝老师用手指轻轻地托了托眼镜,转身在黑板上用粉笔板书道: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不动笔墨不读书!板书结束,瞪眼望望我们,待教室里鸦雀无声,方才继续讲他的课。这诙谐幽默的一举一动,犹如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呈现在眼前。真可谓是,对老师而言“不动粉笔不上课”。

  同样,读书不勤动笔,犹如“两天打鱼三天晒网”,收效甚微;读书不动笔,胜似“过眼云烟”,飘然而过,读了也等于没读;读书动笔,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更有利于我们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还有利于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处于知识爆炸的今天,随着“打造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干部”号角的吹响,“不动笔墨不读书”仍不过时,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一定要养成这个良好习惯,一读书就要做笔记,就要在书上圈圈点点,不妨对书中某些异己观点及时记之抨击,某些共鸣之处随即感慨疾书,思维自然敏捷、思考自然深刻,思想自然升华,这样读书不可不说是一种快活好事。

  毛泽东酷爱读史,甚喜《二十四史》,每每读之,无不圈圈点点,批语点评,后人原版影印整理为线装本《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一部卷帙浩繁的中国历史典籍,毛泽东在日理万机之余,通读了这部历史长卷,还留给了后人惊世巨著和不朽篇章。

  读书贵在多动笔墨。读书人要珍惜书本,但又不能养成洁癖;要经常写感想,哪怕是令人嗤之以鼻;要拿起创作的勇气,不要照抄照搬,充当令人不齿的“文抄公”,这些都是读书人应具有的基本素养。正如书画艺术界“惜墨如金”一样,“惜墨”并不是说不动笔墨,只不过是每写完一幅作品之后,将剩下的墨汁或者颜料收藏起来,以留下次练习时备用。每一本蕴藏先进文化的书本里都有可圈可点的东西,读完一段文字、一章一节、一本书之后,正常社会人都总有些感触。特别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时刻也不会忘记升华自己的思想,拿起手中的笔头埋头创作,如此一来,笔头不污垢,思维不钝化,心境不狭窄,人也自然豁然开朗。

  读书贵在与笔墨为友。时下,社会上有一种风气值得人们警觉,“读书无用论”,“读书过时论”,“电脑时代笔墨纸砚当见马克思了”等论调芸芸,冲昏了周边某些人的头脑。于是乎,热衷于迎来送往,钟情于棋牌麻将,一天很少甚至根本不能挤出哪怕是几分钟的时间,静下心来真情实意与笔墨纸砚交朋友。“两眼只观棋与牌,一心不问铅字文”,久而久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势必移位错位,落伍于时代,游离于美好大局之外。

  读书贵在任何境况下“咬定笔墨不放松”。只要我们思想上、行动上时时刻刻凸显出“不为浮云遮醉眼,只缘身在笔墨中”的崇高境界,曙光定会在前!

来源:统战部

作者:彭瑞珍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