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品读王硕男、李琼林和张扬践三位作家的散文
前些日中国散文学会举办年会和散文颁奖活动,闻悉家乡王硕男、李琼林和张扬践等好几位老师获了奖,很开心,很振奋。郴州一直是散文之乡,出了不少散文作家,恐怕和郴州的自然风光有关,那里山清水秀,在五岭之北和罗霄山脉之西,而且还毗连永州之山水,与桂林山水连成一片,可谓绿色家园,有天然的文学之灵气。郴州也是文化之乡,历史含蕴深厚,古迹名声和各种趣味生动的故事,使得郴州散文也多了一份人文的沉静。
李琼林老师发来了他们的散文,读了王硕男的《回乡散记》和《乡村小提琴》、李琼林的《情牵义海寺》和《游天元山》、张扬践的《天赐福地熊峰山》和《古樟胜景木子山》等六篇散文,感受很深,也很多。这些散文里,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着作家们对家乡山水、人物和文化的深厚情感,也有着他们对散文艺术美的执著追求,尤其是对纯正的语言世界的建构。很有意思的是,他们三位的散文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展示了散文的纯正之美。
一、书写乡村人物命运,反映现代化之路上乡村的尴尬境遇,让散文深刻起来。王硕男的《乡村小提琴》和《回乡散记》算是叙述散文,它们从普通人物的生活轨迹里找到了乡村文化的局限性,也思考了时代的病灶。《乡村小提琴》讲述的是表弟的故事,30年前表弟戴着大红花,在乡亲们欢天喜地的锣鼓声中,走进了军营,乡亲们都期待他在军营里混个一官半职,为父老乡亲增光,可是3年后,他还是复员回乡,重新当起了农民。表弟回来时,带着一把小提琴,他常常在夜晚拉上几曲,以此倾诉自己失落的心情,也表达自己对命运的不甘。但生活是残酷的,终于有一天,表弟砸掉了小提琴,变成了地道的农民。这篇散文,从内涵和题材上看,还可以写一篇很好的小说,似乎散文不足以表现生活的深度,但作家对表弟内心世界的反映和对乡村文化心理的透视,却是深刻的,也令人震撼。这里的小提琴就是一个文化意象,它喻意着表弟渴望走出乡土、变成都市人的梦想,表弟砸掉小提琴,也就是梦想和理想在残酷的现实压力下的破灭,因此,《乡村小提琴》也是一曲乡村人理想的挽歌。《回乡散记》也给读者很强的视角冲击力,作家回了趟农村老家,亲眼见证了乡村的凋弊,感受了乡村人生存的艰难。特别是,散文里把村民烤烟的全年收入的一个计算,让读者触目惊心,农民“勤劳”一年带来的收获,竟然是每月人均收入才700元。还有山塘水坝无人维护,农业的命脉面临危机。这两篇散文篇幅虽不长,但足见作家内心里的复杂,也足见作家对时代的敏感触摸和对生命的深度透视。
二、透过人文地理的考察,表现文字内在的张力,让散文灵动起来。李琼林的两篇散文《游天元山》和《情牵义海寺》颇有学者散文的味道,和当今耳熟能详的“文化散文”自有相通之处。《游天元山》的开头,很有意思,先引一段安仁县志对天元山的记载,交代对这一胜景的好奇,然后就是走进天元山,并按照游行的步骤来描述游天元山所见所闻所感。在描述景观之中,作家插入了一些史志文字对天元山的描述,使得现实和历史交错,颇有文人气息。《情牵义海寺》是一篇美文,不但语言美,而且意境也很美,情趣洒脱、清雅,心态宽厚而从容。我很惊叹作家的文字功力。“义海寺,我去过多次,文榜奇山、修竹神树、古刹古塔古碑林,福地义海,美妙的故事传说,具体的物象,虚幻的意象,还有精矍思辩的德僧明源……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这样的散文,也是对安仁山水的最好诠释。安仁老家历史悠久,有诸多的人文景观,文化积淀很深,但长期以来因为地处偏远,鲜为人知,琼林以散文的方式再现这些景观,也是把历史和文化意识带到现代安仁人面前,自然也是对散文艺术内涵的拓展。更为可贵的是,李琼林的散文里,描绘山水,不只是寄托闲情逸趣,更有对自然、人生和生活的感悟,因此,朴素平和的文字里有诗性的哲学,有超然的生活姿态。可以说,李琼林的散文里,最主要的精神内涵,还是文人的诗性生活追求。
三、描绘自然风光,融进生活之情趣,让散文亲切起来。《古樟胜景木子山》描绘的是家乡的一片木子山,那里古樟树很多,而且临永乐河,是白鹭栖息的地方。小时候,我去初中读书,必经此处,的确是一片少有的自然风光,作家以清新的文字再现这处景观,让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天赐福地熊峰山》是对安仁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熊峰山的描述,不但展示了它的地理特征和独特的物候风貌,也勾画了它美好的前景。张扬践这两篇散文,语言比较直白,不做作,不花哨,不雕琢,以明白如话的语言描绘家乡胜景,让读者享受生活的乐趣,也从自然风貌里找到文化的自信。与王硕男和李琼林的散文相比,张扬践在修辞上显得弱了一点,而且表现的深度也不太够,但他的优势也是明显的,贴近生活,让散文符合大众阅读的需要,这也是汉语艺术的一个向度。
王硕男、李琼林和张扬践三位的散文各有特点,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散文艺术的魅力,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文字都很朴素,很真诚,追求散文对自然、对生活和人生的本真的表达。又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到了散文的本质,使散文追求着多元的美学价值。众所周知,五四散文之所以至今还有很多是范本,是因为它们都体现了汉语纯正之美,把作家的生活情趣、生命格调、人生态度和学问修养,等等,都自然地融入了通达的汉语文字世界里。现在,散文界很想给散文规定一些文体属性,但关于散文的美学特征,其实是很难给予统一的界定的,说实在话,国内专门研究散文的理论家和成果很少,主要原因还是散文是谁都可以写,谁都可以评,但谁都难写出很好的作品,且谁也难以对它给予准确和合理的评判。因此,散文艺术是入门容易,求精难,要写出五四散文的味道,那就非得要接受欧风美雨的洗礼,而且还要有很大的文化气场,要有追求优雅的文学风气,不然的话的,要出几位优秀散文家,要写出几篇被人广为传诵的散文,是很难的。
值得欣慰的是,家乡的王硕男、李琼林和张扬践等三位老师的散文,已经给了我莫大的信心,也让我感受到了家乡散文在美学上的准确追求。值得一提的是,王硕男老师是郴州市文联主席,出版了多部散文著作;李琼林老师是政协安仁县副主席、安仁文联主席;张扬践老师是安仁县文联党组书记,他们都是地方文艺领头羊,也热心于创作,从年龄上来看,也都年届中年,文字里也的确有中年的炼达、从容和深沉。期待三位老师写出更多的好散文,尤其是写出更多反映家乡人文地理和家乡人生存状态的好散文。相信,他们写出来的散文,一定具有美学示范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作者:谭旭东,作家、诗人、评论家,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地址:100144北京石景山西黄新村雍景四季20号楼1103#;电话:1511792208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谭旭东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