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船工的环保情怀

来源:县环保局 作者:陈晓毛 编辑:redcloud 2014-08-01 15:48:45
—分享—

  安仁县永乐江镇排山办事处新丰村,位于县城东郊附近的何古洞。这里所说的“洞”,并不是山洞的“洞”,而是指一块相对平坦的平原沙地。何古洞是由永乐江水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洲,上世纪六十年代湖南考古队曾在这里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石器,让人足感其远古文化之厚重。

  从新丰村委会折转西南方向,大约一公里,在该村祠堂、台头组的一块块平坦的菜地之中,耸立一座凉亭,凉亭的下面,就是永乐江上远近闻名的台头渡。

  台头渡,永乐江上的一个古渡口。江水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宽阔的江面,河水在一面大岩石下舒缓回漩,岩石下的洞口漩涡,深有几丈,倘若撑船误入漩涡口,篙不见底,船会被水流打转,需用划船浆划离深水区。

  在这里,晴天河水清澈,鱼儿在河水里自由地游来游去,是那样的悠闲自由。河岸边凉亭的门柱上,石刻了一幅对联:“台头一明月千年清辉照亘古;俯首两昆仑半杆竹篙渡众生。”

  船工何生良,新丰村台头组人,生于1957年,幼年丧父,在家排行老二,上有一痴呆兄,兄弟二人与腿有殘疾的寡母相依为命。那时,何生良从十余岁开始停学,撑起家业。

  出集体工时,有生产队照顾,一家三口,还能艰难度日;落实生产责任制后,就全靠何生良犁耙耕种,带领痴呆兄做帮手,在田地辛勤劳作,才能换取全家人的衣食温饱。

  岁月荏苒,时光流逝。待何生良青春力壮,谈婚论娶之时,虽有几任女友,都因家贫,嫌有负担而分手。年过不惑之年,就再无人提亲,迄今未婚。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改革开放中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是举家前往珠三角,江浙等经济发达之地打工,拼搏赚钱。而何生良却因家有负担,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困在田地里辛勤劳作。村委会视其情况,恰逢台头渡有一老船工退休,就安排何生良顶替,从此当上了船工。

  初当船工,何生良是身强力壮,半杆竹篙就能把渡船驾驶来回。后来因其情况特殊,农忙时需要耕作,不能日夜坚守在渡口,他就自已制作了两把划船浆,摆放在船上,教会老人和孩子们划船。休闲时,他就把划船浆用擦布反复擦试,日积月累,现如今的两把划船浆,依然油光呈亮。

  要说船工何生良的环保情怀,还得从两件事情讲起:

  第一件事情发生在前些年的初夏某一天,夕阳西下,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农,身背喷雾杀虫器,右脚底板一拐一拐地行走,来到渡口,脚底板仍流出殷红的鲜血。何生良赶忙向前搀扶老农坐在船上,问其原因,并帮其包扎。

  原来是老农独自下田用喷雾杀虫器杀虫,赤脚走在回家的田埂上,一不小心,一块打碎的农药瓶玻璃片扎进了右脚板,伤口几寸宽,流血不止。这件事情,深刻震撼了何生良,心想老农的处境,决心从此向田野、河堤去捡拾丢弃的农药瓶。

  第二件事情也发生在前些年的春季某一天,春雨绵绵,洪水泛滥,洪水中的塑料袋、瓜果皮、脏衣烂鞋、柴草枝叶把船体缠绕,一群放学的学生,未叫船工,就下河撑船,撑篙难见底,船浆划不动,一个学生跌落水中,险些丧命。发生这样的事情,让何生良心中“愧疚”,也产生了一种保护环境的举措:雨天,他把河水中漂浮的垃圾打捞;晴天,他沿河堤捡拾各类生产、生活垃圾。

  从此以后,何生良每逢出门撑船,都要手提一捆空塑料袋,把各类生产、生活垃圾,分门别类装进空塑料袋中,一并提上船,并把平时打捞河水中漂浮的垃圾捡拾,诸如碎玻璃、农药瓶子、购物袋、瓜果皮、脏衣烂鞋等,用塑料袋装好,背向河对岸的山坡上择地填埋;再把捡拾的废纸、饮料瓶、矿泉水瓶等,待收工回家时,用塑料袋装好,背回家中交给痴呆兄,让其去卖给废品纠购店,换成钱物,贴补家用。

来源:县环保局

作者:陈晓毛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