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家乡曾经的文化生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谭涛峰 编辑:redcloud 2015-05-19 17:00:14
时刻新闻
—分享—

  在家乡这个小镇,可说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文化生活。当下,几乎家家户户有电视机,不出门就可以看到国内外的大事和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作为一个过来的老人,尽管曾看过不少文艺演出,包括一些艺术名家的表演,但在脑海里却经常呈现出上世纪50年代家乡那既有土香土色的,也有“外来之风”的文化生活,或许这也是一种“乡愁”。

  老家位于交通要道。解放初,隔一段就有解放军的文工团或演出队来演“新剧”(乡亲们的称法),令人耳目一新。街头神农殿前那座雕龙画凤的大戏台,就是当年的演出地,道具是解放军人挑、马驮过来的。神农殿前有个由高到低、有一定坡度的大坪,可容纳数千人,且戏台在低处,前后都便于观看。每次演出的消息象风一样,迅速吹遍四乡八里,连20多里外的茶陵界首镇也有人早早地赶来观看。演出一般是在白天,若是晚上,则在数盏汽灯、荷叶灯下进行。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人们象过节样换上衣服,扶老携幼、熙熙攘攘从四面八方涌来。大坪周围卖瓜子、花生、煎油粑、卖米豆腐等做小卖生意的不少。那时我才六七岁,记得演出的节目有《白毛女》《刘胡兰》等歌剧,还有好些载歌载舞的短小节目,如歌曲:“天上的太阳红啊红彤彤哎,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全世界的人、咯样子多,一起唱起那个和平的歌;唱起那个歌来如雷打,流起那个汗来汇成河……”“嘿啦啦,嘿啦啦……,天空出彩霞啦,地上开红花啦;中国人民力量大啊!打垮了美帝兵啦……”这些,都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特别是《刘胡兰》、《白毛女》中那悲壮的场景和情节,不少人是边看边流泪,我有时竟看得放声大哭。现在想起来,人民子弟兵这么热情送戏下乡,无疑是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当然,那时也还有些外来的地方剧团演出《打渔杀家》《牡丹亭》《武松杀嫂》《侧美案》传统剧目,年长者很是喜爱看。

  那时,刚刚解放的农民对文化生活和国内外时事有种特殊的热盼和向往,内外结合,古今兼有,形成了“百花齐放”有态势。晚上,农民进夜校、或读报或“讲传”非常踊跃;各类的吹、拉、弹、唱也很活跃,不是这种就是那样,很少有“停摆”的日子,真有“翻身的锣鼓到了每个村”的氛围。“渔鼓打起响咚咚,列位农友听分明,共产党带来好光景,毛主席让我们当家作主人……”;“不要吵,不要闹,听我打个‘莲花闹’(快板);斗地主,分田地,开心日子哈哈笑……”;月光下或炭火旁,周光楚大伯经常是身边放杯茶叶水,一晚接一晚将“征东”、“征西”、“罗通扫北”、“五虎平南”、“水泊梁山”等讲得有声有色。每当说到“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时,夜虽已深,但听者还不想走。读报活动异常热火:“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美帝国主义发动细菌战”、×××为抗美援朝捐了飞机……等,大家听得入神,厅里只有读报声和吸旱烟者吐出的烟雾。有的小孩哭了,主人便马上背出去哄;农民夜校里扫肓识字,男男女女、书声朗朗;部队和县里的电影队隔不久就来放电影,记得放得较早的影片有《大地重光》、《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淮上人家》等,每次看电影的人是前呼后拥;不久县里又开通了有线广播,但整个街上只有一个喇叭,还是木做的,象个木斗。喇叭挂在我家隔壁的大厅里(乡政府和乡农会的所在地),每天中午、晚上各广播一次,既有新闻又有音乐,虽声音不大,但听的人还蛮多;牌楼中心完小的秧歌队,歌咏队也常来增光添彩,他们还演出了“斗地主”、“分田地”、“婚姻自主”、“谁养活准”、“乡里妹子进城来”等小节目;春节期间舞龙耍狮的敲锣打鼓,又舞又耍,街头进、街尾出,、一支接一支,好不热闹。还有本街周天元、陈志高几位大哥搞的皮影戏虽比较简陋,但春、夏、秋、冬不间断,人们喜闻乐见。

  农村合作化时,相邻的月池村组建的花鼓剧团,成了家乡的一朵文艺新花。其导演、编剧、器乐手,包括主要女演员周嫦娥,大都是我们村的。他们不定期来街上演出,既有《打鸟》、《小姑贤》、《祝英台与梁山伯》等传统节目,又有当时风行的《刘介梅》和自编的《翻身道情》、《我入社了》、《婚姻反包办》等新节目。《小姑贤》中那恶婆婆打儿媳的神态,和“打一下就要呷药,打几下那不要开个药铺”(因儿媳被打时叫了声“呀哟!”)之类的话语,至今还有比较清楚的记忆。剧团越演越活跃,不仅在县里很有名气,还在郴州和省里获过奖。几年前见到周嫦娥大姐时,还讲了当年她们的演出。周大姐很有文艺细胞,从小就能歌善舞、会演戏。后来,她进了县剧团。抚今追昔,有滋有味地讲得哈哈大笑。

  文化生活显现一地文化的“基因”和品位,健康的文化活动,无疑能充实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但这与经济生活又似乎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日子好了、心情舒畅,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就迫切,否则就是另一种情况。有道是:“不能光着屁股看电影,饿着肚子听广播。”如三年困难时期人饿得没办法,首要的是千方百计解决“肚子问题”,哪还有心思去看这听那,各类文化活动也自然少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了,农民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农村文化生活便翻开了新的一页。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谭涛峰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