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回家总“逗”回忆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谭涛峰 编辑:redcloud 2015-11-09 19:40:54
时刻新闻
—分享—

  回家,最容易引起回忆,特别是老年人。此次回安仁触景生情,件件往事又呈现在眼前,现列举两例。

  那忘不了的“遗憾”

  所住的熙源酒店对面,新开了一家毛家饭店。那天早餐后,我好奇地走过去看看。一进门就看到一尊金色的毛主席半身大塑像,像前还设有香火盆。此时此景,一种肃穆的气氛涌上心头。我情不自禁地擦了擦双手,虔诚地点燃四根“线香”插上,以示我和三个子女的敬意,然后再深深三鞠躬。“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实话实说,我们那一代贫苦农家出身的子弟和长辈们,对毛主席、共产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缅怀中不由得又想起49年前那次没能去北京“见”毛主席的遗憾。

  1966年秋,毛主席将在天安门广场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展阅红卫兵。那次展阅从上到下由各级组织安排,安仁也要去一批,县委决定由县委常委王继高同志和我(当助手)领队。能看到恩情比海深的毛主席,那是我梦寐以求、人生了不得的大喜事。自知如靠当英雄、模范、代表上北京开会见毛主席,无疑比登天还难,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听到这个通知是喜从天降,高兴得不得了。我想,那怕是能远远看看他老人家的身影也就满足了,何况湖南的红卫兵将安排在队伍的前列。那天晚上,我是兴奋得一夜睡不着。

  可正在我积极准备之中,“文革”“造反”的浪潮越来越猛,开始是破“四旧”、立“四新”、批判声讨所谓的‘三反’分子。后来从北京到长沙、从郴州到安仁,已开始冲击各级领导机关。出发的前两天,县委书记何广德同志找到我,严肃认真地说:“小谭!这次你不去北京了,在家有事要安排。”那时县委书记的话对我来说,就是“死命令”,连“请示”、“解释”的余地都没有,心里虽不是滋味,也得绝对服从。何书记留下我一是搞县委机关对外的“文革”“接待”;二是组织人员应对青年学生的“造反”行动,特别是安仁一中和从长沙来串联的安仁籍大学生。开始一段,我好说歹说还能起点“作用”,后来是越来越“势”不可挡了。我们也不好怎么搞,因为这文化大革命,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故面对这“造反”场面很是矛盾,不知如何是好。后王继高同志从北京一回来,就被红卫兵抓起和何广德等领导一起戴高帽子批斗游街。可当时我还在想,只要见到了毛主席,让幸福留在心里、“溶化在血液中”,无论怎么挨批斗都受得了。当然,这只不过是一种“胡思乱想”罢了。

  十多年后,我虽在北京先后两次瞻仰过毛主席遗容,但感觉还是不一样,似乎还更添一份“缺失”感。是啊!如果那次去了,且不说在外“炫耀”,至少心里也会经常想:“我是亲眼见过毛主席的人,幸福啊!”

  第一次上井冈山

  看着位于永乐江畔的安仁县委旧址,沉思许久,想起了一些难忘的人和事,如那次上井冈山。

  1971年二月,“文革”中新的中共安仁县委成立,县委书记巩扩带领县委一班人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召开县委第一次全会,并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与县委组织部干部罗才春两人作为文秘人员随同,主要任务是起草总结和向地委的专题汇报材料。这是我第一次上井冈山,也是我第一次出省。

  为了节约开支,那次县委没有租用公交客车,而是调用了县直机关的一台货车,所有与会人员都乘这台搭起帆布棚子、放上数把长条坐椅的货车。按理当然应该是巩书记座驾驶室,可他左说右说都不肯,硬是让给了一位女县委常委坐,自己与我们同坐在车厢里。此事,让我对平易近人、艰苦朴素的巩书记的印象更深了。从安仁经安平、过茶陵界首再去井冈山,一路都是沙面路,跑起来只见灰尘不见车,好在那时公路上的汽车少之又少,不然灰尘更大。除集体休息拍打掉身上的灰尘、喝点水停了两次车外,一路不堵不阻、很是顺风。而每次停车下来,你我一看都是大笑一场,人头、衣服都蒙上了一层黄色的灰尘,只看到眼珠鼻孔,但没有一个人有怨言。

  在井冈山的两天,白天参观、晚上开会讨论,安排满满的。我和小罗两人还要对活动作记录。我们参观了茨坪、井冈山陈列馆、五大“哨口”;看了毛主席当年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重要著作的“八角楼”;“朱毛会师”、“五次反围剿”和“朱德的扁担”等大事和故事的发生地。在黄洋界,我们背诵了1928年秋毛主席写的那首“西江月·井冈山”的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看此景、想当年,感慨万份。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照相留念,或合影或个人照,如今有时我还翻起相册看看。

  那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主旋律”。井冈山地区的领导把我们看作是毛主席家乡来的客人热情接待,住井冈山大厦,但一切按规定办,吃饭八人一桌、四菜一汤,住宿除女同志外,其余都是有十多个床位的大房间。去的那个晚上当地还请我们看井冈山文艺宣传队的演出,有歌舞“十送红军”和现代京剧样板戏中的清唱曲段等,气氛颇为热烈。

  那次在井冈山虽然时间短,但所见所闻和所学,是点滴入心、受益非浅,可称得上是高兴而去、满载而归。改革开放后,我又去过几次井冈山,尽管那里的建设和环境越来越现代化,行车、食宿等生活条件也好了不少,但印象最深还是那“原生态”的第一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谭涛峰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