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忆乡愁:挑石灰

来源:房产局 作者:李成秋 编辑:redcloud 2016-10-20 17:53:40
时刻新闻
—分享—

  挑石灰不是每天都要经历的事,一年大概只有一至两次。那时,生产队挑石灰主要是稻田中耕时用的。禾苗在第二次中耕时,撒一次石灰再用脚普遍搅动一遍,一来可以除草,二来可以中和土壤酸碱度,利于禾苗生长,长出的谷子特别壮实。

  生产队长先天下午散工时,就预先通知大家第二天早上去挑石灰,叫大家做好准备。

  我们挑石灰的地方在龙海茨冲石灰厂,那里的石灰质量特别好,离我们家有十四五多里路。

  天刚蒙蒙亮,还只乌丝光时,眼眠匆匆的,我找到事先准备好的一根扁担和两个米箩,跟着大伙上路了。

  狗吠起来了,公鸡还在“哦哦哦”地啼叫,母鸡在鸡埘里咯咯地叫。

  谁也不大说话,默默地走了好一会,显得很沉闷。一向爱开玩笑的珠即恢复了往日的神态。当走到万田村一个山冲的禾坪时,天还是雾气蒙胧,老远看到一个老妇人在忙碌着。珠即猛叫一声:“丈母哎!”那老妇人甜甜地应了一声:“哎!徕即,你哪咯早呀!”走近一看,见不是自己的郎(女婿)呀,赶忙说:“徕即,你看错了吧?”也不骂他,也不恼火,只引得我们一行人嘻嘻哈哈大笑不止,为单调沉闷的赶路带来一丝生气。

  东方现出了鱼肚白,一抹朝霞染红了半边天。我们也到了目的地。没得休息,大家赶忙到窑边出石灰,根据自己的力气,想挑多少就出多少,反正挑100斤生产队记4分工。我出好石灰,在肩上试了试,估计应该挑得到岸,一称重量,有120斤。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120就120吧。

  刚开始,大家一鼓作气,像赛跑一样,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我也跟着大家伙紧赶慢赶。走了三四里地,上气不接下气,一担石灰好甸心,好想歇气,又不敢歇,生怕掉队。又走了两里路,实在走不动了。放下箩筐,扁担架在两个箩筐上,屁股坐在扁担上。嗓子眼里都好像在冒烟,好想喝口水。可这时哪有水喝?歇了一会,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走呀!”正所谓“灯芯拎成铁,越歇越想歇”。没办法,只得跟着大家赶路。

  快到矮亭子时,大家步子都明显慢下来了。珠即比我们年纪大一些,耐力比我们后生子要久。这时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女子,撑着花伞,走路二摆腰的样子。珠即大声喊着:“哎!你赶场去,钥匙是不是放在猫眼里呀?”在我们那里,钥匙放在猫眼里这样私密的事,只有两夫妻之间才能告诉的事。等我们挑着担子走近一看,那一步三摆腰的女人竞是珠即的亲生母亲。我们一行人又是嘻嘻哈哈一阵阵大笑不止。一路上不时有人喊“钥匙放在猫眼里”“钥匙放在猫眼里”……珠即脸庞上绯红绯红,一时无语,我们的疲劳早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挑回来的石灰,重新过称,计算工分。石灰倒在队屋里,倒冷水发好。过一段时间,将新鲜石灰撒在稻田里中耕。中耕时,禾苗长到腿肚子高了,禾叶刺伤了腿肚子,用石灰一“咬”,腿肚子起了小小的红点子,第二天红点子烂了,流着脓水,好痛呀。不过,不在撒过石灰的田里做事,过几天伤口就好了。撒过石灰的田里也有好处,石灰“弄”死的泥鳅捡回来焙干,放点辣椒灰、香椿叶蒸起吃,有石灰的清香,有泥鳅焙干后的脆劲,有辣味,特开胃。

  记得清·光绪湖北一品正威将军敖天印写过一首诗:“三十年前挑石灰,十年以后衣锦归,男儿有志自当立,英雄不怕出身低。”我同敖天印一样经历过艰辛的挑石灰,但却没他那样“衣锦归”,也没当过什么“英雄”,只留下“五十年前挑石灰”的满满乡愁。

来源:房产局

作者:李成秋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