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的父亲

来源:县国税局 作者:张清 编辑:redcloud 2016-11-09 19:39:32
时刻新闻
—分享—

再过几天就是两年,我的父亲永远离开了他眷恋的家乡还有难舍的人。他带走了他的慈祥、和蔼、质朴和从容,留给我们的只是无比深刻的影响和永远难忘的记忆。 

我的父亲生于1937年秋天,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他后来能走出农家,成为一个党的干部,也确实大写得有点神奇。据老辈的人讲,父亲出生前的那天晚上,我祖母做了一个梦,梦中看到天空中有三个长着翅膀的小天使在飞,就伸手抓了一个,于是我父亲就来到了这个世界。奇怪的是还真的有三个孩子同一天同一个地方降生……后来那两个或夭折或早逝,只有我父亲活到了老。

常常听说,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更是一抹阳光,抚摸着我们走过春夏秋冬;父亲的爱深沉如山,宽广如海,博大如天地。

因此我爱他。 

有人告诉我们,我的父亲是个有思想的人;有人告诉我们,我的父亲是个难得的好人;有人告诉我们,我的父亲是个典型的毛泽东时代的好干部……可在我的心里边,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平凡的人,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

我的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父亲常年在外,因此我和父亲总是聚少离多,然而,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是一个憨厚老实的人,话不多,有能力,能吃苦,不吃喝嫖赌,是个十足的好男人,好丈夫,好父亲。因此,那时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就是那么一个好人。在我幼小的记忆中,父亲这个称号,用亲切、陌生、畏惧来形容最为妥帖。父亲在外工作,一年只能回家很少几次,难得见住上几天。常常是和我们姊妹几个之间的距离尚未拉近,就又匆匆离开了。因和父亲之间的生疏,在饭桌上的我不大敢动用筷子,甚至从不敢在父亲面前大声说话,时常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依偎在父亲的胸前撒娇撒欢。所以,我儿时对父亲的印象:“父亲是客”。和父亲之间的生疏,不等于父亲不爱我们。其实,父亲的爱很简单,像茶,平淡而亲切。

穷人的日子是酸苦的,辛劳的岁月似乎总是没有尽头。父亲从少年时期开始就很忙碌,为了生机他每天凌晨五点就起床,常常劳作到三更半夜。他到过100多公里外的永兴县域买过豆,到千里外的广东省乐昌挑过盐……他没有有钱家的孩子那么幸运可以读私塾,他是在私塾外放牛的时候听人家读书“借读了一些书”,后来在一个好心的私塾先生减收钱物的情况下上了不到一年私塾,不久就不得不辍学了。也许正因如此,父亲后来发狠靠自己努力发奋,最终拼出了洪荒之力,走上了工作的道路,以至于后来我们经常看到他担任领导还坚持自己写会议报告、领导讲话稿

我的父亲是从农家走出来的,他对农活很在行。由于很勤劳,他很喜欢做农活,以至于担任公社书记,他还经常和老农一起莳田、杀禾、聊农经。记得有人告诉我,他在坪上公社当书记,有人故意给他瞒产,他看看田边的稻草,就把产量估出来了,而且八九不离十,大家伙服了。还有,1981年联产承包到户,我们老家组上人平分田一亩四分多,隔壁组只有六、七分,有人告诉我,那得搭帮我父亲,说是别的生产队为了少做事把田划出去了,我们队的人听我父亲劝留了下来,多做点不要紧,这不现在得好处了…… 

我的父亲是一个正直的人。他命苦志坚、品德永传,了解他的人都说好他过世开追悼会的时候,办事人在撰写父亲的生平时概括了三点:忠厚传家敬老爱护子女。这三点虽说不很全面,但集中体现了我父亲的优秀品德。父亲,一个亲切的称呼,一个坚实的臂膀,一份厚重的责任。在我心目中,父亲的形象,是一个庄严的形象,平凡的,朴实的,又是伟大的,感人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公社书记(抑或乡党委书记)只有两个人是半边户,我父亲就是一个。按理说,他的资格很老的,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期,要弄个商品粮户口也不是完全没办法,可他认为家里人多,不好解决,也不想找组织上的麻烦,所以就是不给办;到1991年底,我们姊妹大些的都通过高考考出去了,我妈和小妹有幸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农转非,全家迁居县城。家,团聚了,从而也结束了和父亲分居二十多年的两地生活。这个时候组织上要给我妈安排工作单位他不肯,他认为接近退休还安排工作,人家会骂的,凭什么还要吃现行的,于是这事儿又没给办;1978年,我们在老家的危房实在住不得了,需要建一个砖木结构的火砖和土砖混砌的房子。当时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让他所在担任领导的地方的人知道了,有人组织送了几担谷,也有人自发来助工。父亲随即安排人专门把谷礼退回去了,该付工资的还付了工资……尽管这个事后来给个别有用心的人做了文章,他也在其中得了些许教训,但他没改初衷,不忘初心,还坚持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最终地委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查出了一位清正廉洁的好书记,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好人,对此,他予以一笑了之——纵观其一生,我的父亲无论做什么都很有条理,留给后代的只有学习的成分,没有挑剔的机会。父亲一生谨小慎微,工作扎实作风过硬。上要对起党下要对起民,这是一台天平的砝码在心中衡量。他曾经告诉我,他这一生所得的各种荣誉奖励中,获得的“优秀共产党员”最多,他最喜欢。

我的父亲是一个清贫的人。他的一生是真正寒苦的一生。他自幼生活在困难中,参加工作后工资也不高,家里生活一直拮据,到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后才解决温饱问题。他没穿过西服,没带过名表,没买过车买过房甚至于没买过像样的物件,也没享受过他人遍尝之外的美味……父亲一生中,职位变化很多,但他从没想过利用职权谋私利。他最早十几岁当生产队长,后来担任村团支书、村委书记,1959年调任当时的安仁县二区(安平所在地)管组织的区委副书记,1964年被组织安排到洋际当公社革委会主任,1967年任县电信局局长,后来又到平背乡任书记、县开发办任副主任、林业局局长。尽管如此,不管职位如何变化,父亲总是一生刚正不阿,甘居清贫。有几件事可以说明这点。“自己的事要靠自己”,这是他的立身之本。他给我们兄弟姐妹讲林则徐的家训。林则徐曾写 “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席上教子枕上教妻”,这样的教诲让人受益终生;“不要想着占公家的便宜”, 这是他的立德之言。他认为,做人要有原则,要公私分明,要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他这么说也这么做到了。1992年他调任县林业局长,当时局里办公室给他安排了一套房子,不想另一个领导强行先入,后来我们住了两个单间老房子。父亲认为有房住就行了,不必向国家再伸手,也不必让人为难。这就是我的父亲光明磊落无私之处,胸襟坦荡刚正不阿。再譬如,他从没用过更不说公费购手机、也没要公家装电话、而且经常下乡不领补助(有人曾告诉我这事对他有意见)。特别在林业局当局长时,他年岁大了些,身体也不好,但发生火灾救火,他从来不论白天黑夜,总是冲在第一线……我的父亲是一个清贫的人,一直到老,家里没几件像样的家俱。然而他永远是那么富足,因为他的精神世界非常非常丰盈。

“抬头一座山,俯首一条河。山叫父亲山,河是母亲河……养育了儿女一辈辈啊,滋润着人间好生活。高山青青父亲爱,年年岁岁屹立我心窝;河水碧碧母亲情,涓涓不息,终年难割舍……”退休后的父亲,乐观豁达心态平和。读书看报做公益,朋情好友论天下。考虑到母亲以前吃过很多亏,身体又不好,所以他尽量多为她分担点家事。两老相互照顾,这日子过得倒也恬静。然而,岁月是无情的,沧桑雕刻会让容颜老去。但我更懂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九年前的一天,我的父亲突发脑血栓,从那天开始,我的父亲进入了时达八年的病患期。这当中,作为儿子,我尽量尽孝,尽心做好我能做到的、能做好的……当时,父亲突患脑梗入院抢救治疗,幸得治疗及时,又躲去一劫。那晚,遵医嘱要给其大量饮水排尿。父亲又会不时起床小解。我静静地坐在病床旁边的小方凳上,守护着父亲,一时的也不敢苟眠。这却给了我一次多年以来从未再有了的与父亲这么近距离亲密接触的机会……借着病房幽暗的灯光,凝视着病塌上安睡的父亲,发觉父亲的面孔己失去往前我记忆里充满精气神的汉子的味儿了,而变得沟壑纵横、苍老了许多了。以往那种坚韧不拔、越挫越勇、永不服输的精神状态,如今也显得疲惫不堪。却也详和、自然了许多。凝视着病塌上的父亲,那一幕幕沉寂在心头的对父亲的印记,倾刻间犹如涌起的澎湃,波澜的潮水般的不断袭来……

多年以来,一直有个念头:总想为父亲写点什么,或许是由于父爱如山般的博大与神圣,一直未敢轻率地去提笔妄加撰文;抑或是由于父亲的平凡?平庸?黎俗?恰如沧海一粟?使我颇感文思枯败,无从说起…… 渐渐的,这念头也便被那匆匆的时光无情揉碎;被那忙碌着的生活藉口残酷淹没;被那“忠孝不能两全”的冠冕堂皇的私欲断然疏远……但那天,我真正坚定了拿笔写父亲的信念,进而延续并促成了今天的成文。

父亲离开我们两年了,若天堂有知的话,他可以含笑九泉了如今,母亲身体还好,生活不应担心;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小家家家都不错,顺顺利利的,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

文章的最后,我把我曾读到的《父魂》放上,聊以寄托我们的情思——

       父亲,人人对您的评价都是好人

  我们读懂了您的灵魂

  您离我们并不遥远

  沟通阴阳的是同样的一颗心

  记忆依然把您的身影放在我们的眼前

  话语依然时时绕耳可闻

  没有能力,不是名人

  但您有无形的功勋

  在保佑您的子女扛起责任

  我们已不再为您泪洒衣襟

  也不再为您痛惜那些贫困

  我们只要记得您的一言一行

  我们只要继承您的人品

  我们感激的不仅仅是养育之恩

  还有您完美了我们的精神

  您就安息吧,我的父亲

 

 

2016年初冬月笔于安仁

来源:县国税局

作者:张清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