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忆乡愁:舂米

来源:县房产局 作者:李成秋 编辑:redcloud 2016-11-16 23:32:04
时刻新闻
—分享—

  舂米,我们安仁话叫“抖兑”。自古以来,为了把米从稻谷中驳出来,我们的祖先想尽了办法,人们把这一道传统的手工劳动叫“舂米”,后来,有了“砻”这样的木制工具,速度比 “舂米”快了一些。舂米就用得少了。

  “嘣,嘣—嘣,嘣……”

  沉实、有力、节奏分明的舂米声,穿透夜色,在村中此起彼落。

  孩童时代,我就听惯了这舂米声。

  舂米,就是把打下的谷子去壳的过程,舂出来的壳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我们吃的白米。

  舂米的工具有手舂式、脚舂式和水舂式。农村的石臼,我们安仁叫“兑款”,用石头做的叫“石兑款”,木头做的叫“木兑款”。石臼用大青石或麻石凿挖而成,也有用硬木料做的。舂米用的臼也叫做舂米碓。臼像一个倒置的大草帽,上大下小。宽约1米,深40多厘米。舂米时,可一人舂,也可两人舂,手舂式像铁匠打铁一样,把碓头轮番举起,轮番落下。

  脚舂式是用脚力舂,有一间屋子叫“兑屋”。脚舂工具分为碓窝和踏椎。碓窝是一块方形青石中间凿出的一个小圆窝,可以用来放糙米、杂粮等,深约40厘米左右,上粗下细,非常光滑。踏椎是用木头制成的,人站在踏椎上用力踏,需要在大石臼后搭木架,供舂米的人作扶手。在踏椎一上一下的冲击下,利用杠杆原理,中间架有一根类似跷跷板的横杆,横杆前端连接臼杵,杵上的尖头处安装着铁头,铁头顶有十字架牙。舂米时,操作者利用自身的重量,用一只脚踩在横杆上,使其前端上翘,当脚松开时,臼杵自然落在石臼中心,臼杵循环往复捣米,使碓窝里糙米的米糠和白米渐渐分离。这样的舂法,用了巧力,加快了速度,也有利于减少劳动强度,《太平御览》就曾有记载:“后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但一臼米舂下来,人早已经汗流浃背。

  水舂式就是利用水力的原理一上一下舂米,工具与脚舂式差不多。

  孩童时代,我们都爱坐在一旁看大人舂米。有时候出于好玩的心理,也踏上一只脚去帮忙,结果是越帮越忙。大人不时喝叱:“走开走开,别吵死!”

  舂米,实际上是一项苦差事。上世纪50年代初,刚分田单干,我家田多劳少,请了一个叫桐花萎婆的中年妇人专门给我家舂米。一个人天天重复着舂米一件事,可见舂米需要多大的劳力。

  把石臼清理干净后,放一些稻谷进去,就用像小榔头的舂子拼命捣,边舂边用一根木棍不时撬动石臼里的谷子或米粮类东西,要不然有的捣烂了,有的还从没捣过。一会儿稻谷外面的壳就掉下来了,来回数次后,把它们倒进簸箕里,利用风的原理将糠分离出来,糠在上下抖动中飘到外面地上。这时还有稻谷的“衣服”没脱,就又倒进石臼里再捣,捣一会儿用米筛子筛,反复多次,余下的差不多都是米了,又用麻筛子筛,把少数谷子拣出来就行了。

  稍大一点后,我帮母亲舂米。一个出左脚,一个出右脚,两个人一起用力舂。开始舂时还有点新鲜感。舂了不一会儿,脚渐渐的感觉没力气了,出气也越来越粗了。左脚冒力气了,又两人轮换一只脚,用右脚的用左脚,用左脚的用右脚。母亲比我还吃亏,她要一边舂,一边用木棍搅动石臼里的材料。当我休息的时候,母亲还要用筛子筛米筛糠。舂一轮米,真正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

  石臼,不单是舂米用,还可以舂辣椒灰,捣糍粑和其他东西,只要能捣的都可以捣。

  舂米,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发明的工具,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在人类历史上作出了很重大的贡献。

  后来,舂米声渐稀了。石臼也渐渐驻进了农耕展览馆。今天,偶尔看着这落满尘埃的石臼,不禁觉得有些惋惜,这样古老简单的老物什,恐怕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知道,小孩更不用说。

  那听惯了的舂米声,彻底消失了,只留在记忆中……

来源:县房产局

作者:李成秋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