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荐读】农英的嫁妆

来源:永乐江文艺 作者:孤城 编辑:redcloud 2019-01-17 10:02:07
时刻新闻
—分享—

  农英,是组上一位老人的名字,哨上,是家乡地理名词,意为稍微高出平地的水田。以名字命名一块水田,这位老人,肯定有故事。

  老人生于民国年间邻村一个乡绅人家,家境富裕到什么程度,无从考究,只知老人嫁给我们隔壁组(村下设组)一个地主少爷的时候,据说陪嫁嫁妆一路浩浩荡荡,挤满了山间小道,先出发的已经到新郎家,没出发的还在新娘家装箱。民间传闻,未免夸张,但嫁妆中有几十亩上好的水田,却是实实在在的。在当年的农村,水田的价值,一如当今繁华街道的商业门面,比黄金还能保值增值。老人的父亲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一心想要给女儿稳稳的幸福。

  水满而溢,盛极而衰,古来如此。转眼到了新中国成立,暴风骤雨般的土改结束以后,接着是严厉的阶级斗争。房产分了,土地分了,曾经名动乡里的嫁妆也被抄家了,昔日的地主少爷经不得这天翻地覆,大炼钢铁的时候寻了短见。老人的父亲,更是走在了她丈夫的前面,留下老人孤儿寡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好在老人当年的丫鬟记得旧日情分,时常派她男人偷偷送些薯干、南瓜,老人才没有在三年困难时期饿死。

  经人撮合,老人嫁给了我们组一位三代贫农、根红苗正的鳏夫。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确属造化弄人。但有了他的庇护,各种政治运动再与她无关。两人相濡以沫,拉扯着三个孩子。当时农村搞集体,记工分,老人不善农事,生产队便安排她负责照看组上的小孩,她家就成了临时托儿所。组上包括我在内的七零后小孩,每次出工时,都被送到她家。老人识文断字,很有耐心又极富爱心,带着我们做游戏、唱儿歌,得空时还会讲一些岳飞、薛仁贵的故事,忙不过来时便丢几个红薯、土豆在柴火的灰烬中煨着,要我们好好守护,别让老鼠给偷走了。我们认认真真围成一圈守一上午,她则在一边缝补浆洗、照看屋后面的菜地。红薯、土豆煨熟了,大人们也快收工回家了……

  分田单干开始后,老人娘家所在的生产小组开始惦记起这几十亩旱涝保收的嫁妆,当时的土地可是农民的命根子,这边哪里会肯退还哪怕一亩地?于是,一个盛夏的午后,那边组上合计三四十个壮劳力,操着家伙,准备强行收割稻谷。这边的男人则几乎是倾巢出动保卫田产,双方剑拔弩张,械斗一触即发。老人得知消息,一路飞奔赶来。娘家那边为头的人正是当年她家的佃户,见了她,赶忙恭恭敬敬地喊姐姐。老人劈头盖脸一顿数落 ,这边不敢还嘴,一场土地产权争执化于无形。人群慢慢散去,老人却瘫坐在田埂上,放声痛哭,久久不肯离开。人们说,当年她男人寻了短见,也没见她哭得这么久,这么凶。这一事件之后,人们开始把这几十亩水田称为“农英哨上”。

  老人以九十余岁高龄无疾而终,遵其遗愿,安葬于两个村民小组之间的小山上,离她不远之处,就是农英哨上---他父亲送给她的,她唯一还能看得到的嫁妆。

来源:永乐江文艺

作者:孤城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