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首炎陵诗,一条御祭古道

来源:魅力安仁 作者:anren 编辑:redcloud 2020-07-30 15:31:25
时刻新闻
—分享—

奉命告祭炎陵

何孟春

密迩吾邻邑,

生平过未曾。

幸持星使节,

来拜古皇陵。

灵气金芝茁,

丰年玉粒登。

乾坤此开辟,

千载祀频仍。

  译文大意:炎帝陵就靠近自己家乡邻近的县(即酃县,今炎陵县),平素却一直未曾拜谒。这次有幸奉命以星使身份持节祭陵。稻穗如金色灵芝茁壮成长,稻谷像白玉颗粒一样饱满成熟。炎帝立下开天辟地的功德,纵算历经千载,祭祀还是如此频繁啊!

  这是明代文学家何孟春写的一首炎陵诗。炎陵诗是特指歌颂炎帝、感赋陵庙、恭纪祀典、吟咏炎帝陵周围山川形胜的古代诗歌。何孟春(1474-1536),字子元,号燕泉,湖南郴州人氏(今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村头村),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进士,官至明工部、吏部侍郎,年少曾师从李东阳门下,为“茶陵诗派”的柱石人物,尤以边塞诗成为亮色。何孟春的住处有一个泉,因为燕去水干、燕来水满而得名燕泉,故又被人称为燕泉先生。

(三拱桥)

  据宋代罗泌《路史》记载,炎帝陵自唐代开始即有奉祀,至五代而辍。自唐代起,逐步形成了皇帝诏命官员祭祀炎帝陵的“御祭”制度,古代御祭官多从京城至衡州府,在地方官陪同下长途跋涉5天5夜至炎帝陵祭祀。炎陵御祭始于宋太祖赵匡胤,自宋乾德五年(967)建庙以后,“三岁一举,率以为常”,形成定例,以后历代王朝诣陵致祭活动连绵不绝。明宣德初年(1426),翰林院修撰曾鹤龄致祭炎陵后,写下《炎陵记》,云:“神农氏教民耕稼、蜡祭、医药、交易之事,开万世衣食相生相养之原,故凡后世有天下者皆祀之,耳新即位者则告焉,示不忘本也。”明正德初年(1506),明武宗朱厚照即位,何孟春奉钦命至炎陵告祭。

  明代御祭炎陵,有史可查的祭祀次数就有15次。其中告即位13次,告其他两次。在告即位致祭的13次之中,其中,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桂端王就位衡州,亲往炎帝陵告即藩位的祭祀。正德初年,桂端王曾奉武宗朱厚照之命赴炎帝陵告即位致祭,何孟春奉命告祭。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遣翰林院纠编修杨溥告靖难致祭。天顺初年,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遣尚宝司卿凌信告复辟致祭。

  因为历朝历代御祭炎陵的活动,就形成了一条绵亘悠长的御祭古道。根据《衡阳市公路志》记载,衡炎古道(衡州至炎帝陵“御祭古道”的简称)“自衡阳东起,经露白、斗岭、泉溪、石塘、黄田、潭湖、九江、安仁、梅桥、斜濑、到炎陵县,全程270里,衡阳境内120里。”

  衡炎古道是条御祭古道、湘军兵道、盐茶商道,这条人来人往的古道,让先民们从中看到了商机,沿古道筑舍而居务农,于官旅歇脚之处筑房兴街成市。

(井泉亭)

  民国二十九年(1940),酃茶公路建成,原来的茶马古道被公路取代,衡炎古道也就慢慢成为了历史遗迹。在京广铁路和吉衡铁路修成后,衡炎古道的功能更加衰退,甚至遭到了让人痛惜的人为破坏和废弃。令人庆幸的是,沿途还保存着许多的古桥、古亭、古庵、古寺、古街铺、古村落等文物。路旁古树众多,多为古樟,还发现有清代指路碑,为路人指明方向。

  自元代起,衡阳的盐都是从这条古道从广东贩运过来。时陈友谅占据武昌,湖南隶属于元朝,当时衡阳尚未开采矿井盐,百姓生活中的食盐都必须从广东贩运过来。除了官盐以外,各地都有一些私盐贩子组成的盐帮,冒险到广东、福建一带长途贩运海盐来内地高价出售,俗称“挑南盐”或“南盐帮子”。另外,还有一些茶叶贩子和卖百货的商人也从古道往来,所以又被称作“盐茶古道”。

  2010年,炎陵县境内的“御祭古道”被发现,2015年衡阳境内的“御祭古道”被发现,当地文物部门在衡南县宝盖镇三峰寨、九冈岭等处发现其遗址。近年来,安仁县一些有识之士也在致力于寻找安仁县境内的“御祭古道”遗址,我们也期待着这条埋没多年的古道(安仁段)早日见世。

  作者简介:阳光球,曾用名阳冠秋,笔名象牙居士,湖南安仁人,生于70年代末,公务员,中国原创文学网会员,在诗歌、散文等领域略有涉猎,文笔朴实无华,真情自然流露,作品散见各平面和网络媒体平台。

来源:魅力安仁

作者:anren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