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闲说家乡之 “山口”

来源:魅力安仁 作者:谭涛峰 编辑:许灵峰 2020-10-27 16:28:35
时刻新闻
—分享—

顾名思义,所谓“山口”就是山的口子。家乡有山口田、山口铺、山口背三个相连或隔河相望的美丽村庄。由于离我家不远,我年轻时又曾在本乡工作过一年,故都比较熟悉。

“不穿三层棉,过不了山口田;身无三层布,过不了山口铺”,是远近讲这两村冬天气候的一句老话。山口田是熊峰山与大石岭两条山脉沿永乐江两岸,向东南延伸出来一个大盆地,盆中是一大片良田。正山口处叫洪山庙,两边高山峻岭,河中急流险滩,有人说有些像长征路上的腊子口,是放排、行船的一大难闯的关口。行船放排者先过“关”前,要到洪山庙求神拜佛保平安,他们感叹:“每过洪山庙,吓出屁和尿。”冬天这里风大酷冷,如遇上风雪或风雨交加更难受。在县城上中学时,我往返都要经过这里,打不起伞、戴不稳斗笠,甚至伞和斗笠被吹飞到河里,对此感受颇深。

从山口田往前走一段路,是桥边湾山头与对河的将军捧印山形成的另一个山口子,口子外前面就是山口铺,这里冬天的气候与山口田差不多。但任何事情都一分为二,到了盛夏时期,这两个“山口”可是一片清凉的世界,山风与河风阵阵吹来,令人爽快舒畅。特别是在紧张的 “双抢”中,那大自然“风车”送来的清凉散热消暑,花钱都买不到。山口铺一马平川,有鱼米之乡之称。而在永乐江畔则有条小街,街中青石板路,河边绿树成荫、景色宜人。过去这里是交通要道,开有伙铺商店,行船、放木排的,做生意、挑脚的在这里中伙安宿,晚上灯红酒绿、相当热闹,山口铺也因此而得名,茶、安、永、耒等地,有不少做生意的人知道这个地方。这里读书成风,出了不少人才 。解放前还有地下党和游击队活动,解放初的安仁县长卢回春,就是这里人。

与山口铺隔河相望的是我们莲花村的山口背,因为背靠将军捧印这座山,冬天就不像那两个“山口”的天气了。乡亲们对这里也有句口头禅,叫“不吃三把豆,离不开山口背”。说的是这里热情好客,上、中、下三个“山背”自然村,熟人路过这里,都要被留住喝杯茶或酒,吃一把豆子、花生、红薯片之类。这里是永乐江的一个大转弯处,当年河边有一大片沙洲,我们生产队在这里开垦了10多亩沙土种植花生、红薯、高粱、玉米之类,我青少年时在这里的春种秋收,留下了不少难忘的记忆。

山美、水美、人更美。三个“三口”不仅山青水秀,而且民风淳朴,百姓心地善良,那一个个人、一件件事,记忆犹新。除侯毛俫、卢在礼、周邦庭、何人庭等这些老村干部外,还有许多百姓人家。如山口田有位叫“鸡公”的大叔虽与我家非亲非故,但在三年困难时期,对人多劳少、非常困难的我家热情相助,不时送些南瓜、冬瓜、红薯、芋头之类来,还低价卖给我家一些谷米,以帮助度过难关。我家是感激不尽,将他当亲戚看待。

还要讲的是这里的乡土文化。每年端午节的龙舟赛,将这三个“地理符号”连了起来。在欢天喜地的气氛中,几只龙舟从牌楼街老场上出发,顺永乐江而下、经山口背、山口铺,再到山口田,转个大弯近十来里。然后又返回来逆水而上,比技术、比实力,乡下这叫“吃真狗屎”。比赛时,船上的锣鼓声、两岸欢看人群的叫喊声、鞭炮声,路路节节不断,一大群额点雄黄、胸挂蛋袋的小孩,则在河岸跟着龙舟从头跑到尾,此赛延续至今。大石坝加高建了电站后,山口田永乐江段河面宽了、水量足了,成了牌楼乡龙舟赛的一个定点。这三个“三口”还有舞龙耍狮的传统,每年春节,从大年初一要热闹到出节,既相互拜年、增强友谊,又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山口铺、山口背,我多年未去了,乡亲们说那已是旧貌换新颜,展现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而山口田,我每次从县城到老家往返都要经过这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现已将其与船头、彭源等村庄融入了安仁熊峰山风景区。抚今追昔,今非昔比,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带来的“化学反应”,真让人感慨万千。

来源:魅力安仁

作者:谭涛峰

编辑:许灵峰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