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谁来当我的护道人,逐渐消失的御祭古道

来源:通讯员 作者:阳光球 编辑:李若浠 2021-01-11 19:16:39
时刻新闻
—分享—

2021年1月5日,恰值小寒节气,一辆小型中巴车悄无声息地停在了安仁县与衡南县交界的G322国道旁边,这里是永乐江镇长潭村九家组,也叫“九家坳”。

早在路旁等候多时的一位老人连忙迎上前去,紧紧握住领头下车的戴眼镜中年男人的手,口中激动地说:“可算把你们盼来了!”

这位穿着朴素的老人叫罗友梓,刚从郴州市气象局局长位置上退下来不久,2010年曾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罗老是土生土长的潭湖司(长潭村的前称)人,退休之后一直为潭湖司保护奔走疾呼。

图片

那名领头的戴眼镜中年男人,就是安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志远,分管文化旅游这摊子,陪同前来的有县政协副主席、县文联主席李琼林、县文旅广体局局长吴德武、副局长马丽华,还有县史志办、永乐江镇政府的一些同志,以及部分本地乡土专家、文史爱好者。杨副县长非常关注御祭古道的保护与开发,所以又有了这次官方牵头民间参与的安仁北段考察行动。

据宋代罗泌《路史》记载,炎帝陵自唐代开始即有奉祀,至五代而辍。自唐代起,逐步形成了皇帝诏命官员祭祀炎帝陵的“御祭”制度,古代御祭官多从京城至衡州府,在地方官陪同下长途跋涉5天5夜至炎帝陵祭祀。据明宣德元年(1426)御祭官曾鹤龄所撰《炎陵记》记载:“自衡舍舟陆行”,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五宿始至之”。另据清康熙九年(1670)《酃县志》载:“酃邑四塞,唯向西有驿道通安仁至衡州府”,沿途“路无人烟,邮传者畏虎,约数人持棍而行,以得交递为幸”。

炎陵御祭始于宋太祖赵匡胤,自宋乾德五年(967)建庙以后,“三岁一举,率以为常”,形成定例,以后历代王朝诣陵致祭活动连绵不绝。北宋在位150多年中,祭祀炎陵50多次。元英宗曾于至治元年(1321)派大学士阿沙不花诣陵致祭。明代御祭炎陵,有史可查的祭祀次数就有15次。其中告即位13次,告其他两次。清代御祭更加频繁,据现存《炎陵志》中有碑文可查的达38次。因为历朝历代御祭炎陵的活动,就形成了一条绵亘悠长的御祭古道。

2

图片

从九家组下坡,隐约可见断断续续的青石板路,沿路可见断壁残垣,杂草丛生,一片荒凉。罗老介绍道,“九家坳”俗称九家老铺子,据说以前是全是酒家,后来不知怎么传成了“九家”。

图片

过去就是雷家组,俗称“十铺子”,已看不出原貌了。

在何家湾组我们发现了一间保存尚完好的老铺子,砖土结构上木门板。

在本组一个农户前坪的洗衣石板上,我们竟然发现是一块清同治八年(1869)青石碑刻,系当地居民纪录修建悦来亭事宜,亭内供奉关圣帝君和福主塑像。

图片

听说附近另一户居民家还保存着另外三块青石碑刻,和这一块同出一处,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能看到。一农户门口水塘中竖立着一块红条石碑,上刻梵语:“唵嘛呢叭咪吰(音)”,也不知代表何意。

图片

再过去就到了五里牌组,一座年代久远的石拱桥保存尚算完好。

图片

汉代规定“三十里一驿”,宋代在驿道上设立递铺,“十里为一铺”。驿和铺都是为官差、信使等提供食宿,更换马匹的服务站。古代安仁交通号称“八县通衢”,驿道纵横,沿途至今尚保存许多古桥、古亭、古井、古铺、古村等文物,而且大多取了“铺、亭、井”的地名。古时带铺字的地名,必是古递铺。这些名字中带铺的地名,大多还保留至今,不少成为了当地的村名。

图片

清同治《安仁县志•营建•铺遞》载:北路:“县城至新渡铺十里,新渡至梅穆铺十里,梅穆至潭湖铺十里,潭湖至九江铺十里,交清泉县界”。南路:“县城至大石铺十里,大石至山口铺十里,山口至樟桥铺十里,樟桥至江东铺十里,江东至大平铺十里,大平至大塘铺十里,大塘至牛路铺十里,交酃县界”。

图片

上了G322国道,罗老指着对面一个大土堆,说这是一个古墓祠遗址。

图片

此处地名叫金鸡石,据风水先生说,这里的地形是美女梳妆形,上面有一座宋代古墓,碑名“大宋诰封正一品夫人陈母王太君之墓”,重修于2001年。

图片

3

图片

驱车来到G322国道与G240国道交汇处,这里就是曾经繁华一时的“潭湖司”遗址,此处曾有过红石灰瓦合面商铺30多间,现仅存几间土砖房子,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提篮式古石拱桥,几棵古树一条溪水,流水潺潺,周围风景优美,附近又新建了一座关圣帝庙。《安仁县志》记载:“潭湖桥,在县北三十里潭湖铺右。”黄老说,其实潭湖铺那边还有一座危桥。同行的黄显文主任特意找出了他10年前来潭湖司考察时的照片,看后两相比较,不禁唏嘘不已。(照片附正文末尾,现已成为永恒记忆,让人痛心!)

图片

潭湖,因当地一大一小两口相连的深塘“一潭一湖”而得名。“潭湖”这一称呼具体始于何时已不可考。秦时叫潭湖寨,明代始设有潭湖巡检司,“潭湖司”的叫法也由于此。

图片

安仁明代职官设置为知县一员、县丞一员、教谕训导各一员、主簿一员、安平司及潭湖司巡检各一员、典吏一员。巡检司始于五代,盛于两宋,元明清为县级衙门的基层组织,其职能是捕盗、维护地方治安。

《读史方舆纪要》(卷80)亦载:“(潭湖)有巡司戍守。”潭湖司又名“潭湖关”,地接衡南、衡东二县界,山峰壁立,虎狼出没,是通往衡南县的要道,扼守三县交界关口,自古为军事要隘,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康熙三十九年(1700)潭湖司巡检奉裁,雍正四年(1726)安平司巡检奉裁。

图片

潭湖实行司铺分离,潭湖司附近还有一个潭湖铺。简单午饭后,我们乘车来到不远处的新屋湾组,这里就是“潭湖铺”遗址,如今仅剩基脚和一堆散落的砖头。罗老向我们指认经此前往西江土桥方向的古道,可已是几不可见。

图片

潭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商业极其繁华之地,泉亭小桥,流水潺潺,铺面林立,挑南盐的吆喝声与贩夫走卒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衡炎古道是一条御祭古道、湘军兵道、盐茶商道。罗老说,潭湖司自古就是云贵湘赣要道必经之路,南下是御祭古道,往东是湘赣商道。湘赣商道从潭湖司过潭湖桥,经渡口乡深塘四方井、龙市乡双泉村,去往江西省莲花县方向。清光绪年间(1875-1908),江西莲花藉商人胡炳高对通往家乡的湘赣商道沿途路桥修缮过一次。

1977年潭湖司为区别于潭湖大队,改名潭市村。又复名潭湖村,后并入长潭村。《湖南省志》第二卷《地理志》1982年版记载:“潭湖镇,今名潭湖司,属禾市公社潭湖大队,在县治西北30里。”

4

乘车绕到西江土桥(原西江村,后并入九妹仙村),昔日土桥已无踪迹。土桥往下不远处,有一座新修的红石拱桥,经当地村民指认,相隔几米远的老桥原址上曾有过一座古桥,两岸桥基依稀可辨。

他还引领我们看了不远处一个六角形惜字炉基座遗址,古人崇尚读书人,认为有字的书籍必须集中焚烧,不得随意丢弃。

图片

西江杨梅塘丹霞山上尚存一段古道石阶,已看不出通向何方。我们只能凭推断,应该是经乐友麻良通往梅穆铺(今禾市街附近)方向,梅穆铺至新渡铺古道几不可考,只剩下一些断断续续的青石板路和几座破旧凉亭、石拱桥。

图片

自元代起,衡阳的盐都是从这条古道从广东贩运过来。时陈友谅占据武昌,湖南隶属于元朝,当时衡阳尚未开采矿井盐,百姓生活中的食盐都必须从广东贩运过来。除了官盐以外,各地都有一些私盐贩子组成的盐帮,冒险到广东、福建一带长途贩运海盐来内地高价出售,俗称“挑南盐”或“南盐帮子”。另外,还有一些茶叶贩子和卖百货的商人也从古道往来,所以又被称作“盐茶古道”。

古道沿途出现这么多带“市”的地名也间接说明了这一点,也只有安仁下四里及周边才有,比如冠市,草市,潭市,禾市,龙市等等。民国二十九年(1940),酃茶公路建成,原来的茶马古道被公路取代,衡炎古道也就慢慢成为了历史遗迹。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厚均村(原乐友村)桅杆坳,拜谒了欧阳厚均旧居。

旧居大门两侧被两栋贴磁砖的砖混房子挤占,只剩下一个木门框。前厅已全部垮塌,后厅屋椽梁柱揺摇欲坠,破败不堪,让人叹惋。

图片

我们还实地踏看了当地有名的“仙人脚”,可惜让当地村民画蛇添足,已破坏了古泉原貌。《安仁县志》记载,梅穆村(梅穆铺所在),位于县北二十里,有一眼“仙人泉”,土名“仙人脚”,石窾似足迹,水从窾底涌出,味极甘,历旱不涸,至今尚存。

图片

《安仁县志•地舆•关隘》亦载:梅穆(原禾市乡,后并入永乐江镇),有“杨梅寨”,“在县西北十五里,明《一统志》五代马殷将欧阳頵立,屯兵以备南汉。宋沈通修葺保障于此。元至正丁丑流寇为患,通孙济才立寨设备,率民聚粟以居,贼不能犯。明正德丁丑,猺贼寇县,民雨奔其上,以避之”。另据史载,县北十八里梅穆村境内有“慈荫亭”;县北二十里梅穆村境内有“鹅公巷茶亭”,可惜此二亭已无踪迹。

5

2020年12月26日,杨副县长已带队考察了御祭古道安仁最南端的福星村段。本次行动就是为了全面了解安仁境内御祭古道路线和现状,与两端的炎陵县、衡南县先前发现无缝对接,以便安排下一步工作部署。

图片

根据《衡阳市公路志》记载,衡炎古道(衡州府至炎帝陵,又称“御祭古道”)“自衡阳东起,经露白、斗岭、泉溪、石塘、黄田、潭湖、九江、安仁、梅桥、斜濑、到炎陵县,全程270里(应为276里),衡阳境内120里。”

图片

据罗老介绍,冠市的黄竹就靠近《衡阳市公路志》记载中的“黄田”,“九江”极有可能就是今天的“九家坳”,九冈岭在宝盖镇境内,与潭湖并不相邻,且与九家坳相隔二十来华里。潭湖、九江二者之间的顺序,与我们今天实地踏看的结果有点不对。罗老说,他1966年曾沿衡炎古道去衡阳,依次路过潭湖司、九家坳、罗陂、接官亭、黄竹、泉溪,当年并没有经过黄田和九冈岭。他也不敢肯定自己走的全部都是衡炎古道。

图片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御祭官巢可托奉令赴陵致祭,衡州府通判谢允文陪同诣陵,曾撰《陪祀炎陵记略》,对炎帝御祭道记述颇详:“出衡州府朝阳门,东渡湘江,过酃湖,经泉溪,是夜宿接官亭;次晨度九冈岭至安仁县城;第三日逾大石岭至张家坪;自登程四日,由穿山徐步大岭,旋而至峤头岭(今炎陵县之桥头岭)入酃县境,下山至斜濑渡行馆歇息;随后过斜濑渡抵康乐乡,经陈家湾、潘家圩至东江渡,再横渡漠水,过台山,经谙礼、枧田洲、金家、霞桥、至下马桥,步入炎陵墓道;路颇宽阔,卵石镶铺,天使馆至陵寝一段古木参天,绿海松风,令人心旷神怡。”

图片

(黄显文2010年10月19日摄于潭湖司)

张家坪又叫樟桥,位于茶安边界,张家坪往江东铺。古江东铺,有江东仙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大平铺(原坪上乡所在),古道几灭其踪。

图片

(黄显文2010年10月19日摄于潭湖司)

梅湾,有穿石门。《安仁县志》记载:“穿石门在县东南六十里,左右石山横亘,中空一门,高数十丈,阔十余丈,为安酃通衢。俗传为元时袁道人所劈。山后半里许,竖二石柱,高丈余,上有巨石横亘,形似栏杆,门后石洞石屋广数丈”。

图片

(黄显文2010年10月19日摄于潭湖司)

炎陵县御祭古道起点为桥头岭上的头全岭亭,至炎帝陵计程31华里。炎陵县境内路线为:从桥头岭下山到官垄口“邑有圣陵”路牌处,随后乘舟过斜濑渡抵达康乐乡,溯江而上,经陈家湾、潘家圩至东江渡,横渡河漠水,沿斜濑水过台山,经谙礼、枧田洲、金家、霞桥至下马桥,步入炎帝陵墓道,经天使馆即可到达炎帝陵。古代御祭官或朝觐者的交通工具为舟船和步行。

图片

(黄显文2010年10月19日摄于潭湖司)

衡炎御祭古道起点为衡州府清泉总铺(今衡南县,时为衡州府前第一大铺),至炎帝陵全程276华里,其中衡阳境内120华里,安仁县境内125华里,炎陵县境内31华里。

图片

(黄显文2010年10月19日摄于潭湖司)

我们初步判断安仁北路大致应该是:九家坳一潭湖司一潭湖铺一西江土桥一乐友麻良-梅穆铺—新渡铺—新安铺(县城),尚需进一步考证。南路大致是:县城—大石岭—山口—张家坪—江东铺-坪上—大塘铺—牛路铺—酃县,经金紫仙镇福星村至古斜濑渡口(尚未能考证位置的暂时沿用古地名)。另外好像还有一个说法,御祭古道路线大致与今天衡茶吉铁路平行,尚未得到考证。

图片

(黄显文2010年10月19日摄于潭湖司)

笔者在此顺便通报一下炎陵县、衡南县御祭古道的早先发现,也呼吁知情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线索。

2009年6月4日,炎陵县三河镇发现炎帝陵御祭古道遗址,自三河镇桥头岭始,经太和、霍家、塘旺等村落至炎帝陵,总长15.5公里。古道北侧、官垄口石壁上,镌有“邑有圣陵”摩崖石刻,为御祭官的指路标识,系乾隆十六年衡州知府黄岳牧书。据清康熙年间衡州府通判谢允文撰《陪祀炎陵记略》记载,炎帝陵前有下马桥,应为御祭古道的终点,但如今已无迹可循。

2011年炎陵御祭古道(含“邑有圣陵”碑刻)被列入湖南省政府公布的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10月6日,衡南县在宝盖镇三峰寨、枫树坳、九冈岭、涂家山和小泉桥等处发现御祭古道遗址,共20余公里,古道宽0.8米至1.5米,全部由青石板铺成。

图片

(黄显文2010年10月19日摄于潭湖司)

近年来,由于公路建设和村民建房等原因,文物保护意识缺乏,导致安仁御祭古道最北端这一段毁损严重,让人无比痛心。南北两段中间古道更是现状堪忧。所幸安仁最南端的福星村一段,因为地处大山深处而免遭劫难,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因而对它的保护也显得尤为迫切。

图片

(黄显文2010年10月19日摄于潭湖司)


附自驾游手机定位导航图

图片

来源:通讯员

作者:阳光球

编辑:李若浠

本文链接:https://www.arxww.cn/content/2021/01/11/882861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