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炎帝陵之谜

来源:通讯员 作者:阳光求(整理) 编辑:李嘉芳 2021-05-25 20:01:10
时刻新闻
—分享—

炎帝开创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首创者,使人们由游猎走向农业,由蒙昧走向文明时代。他和另一个先进氏族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先后创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大厦奠定了基石,被海内外炎黄子孙同尊为华夏人文始祖。

曾有学者提出,《国语》上说,黄帝和炎帝是兄弟,这一点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就已经否定。炎帝和黄帝根本不是什么同父母兄弟,他们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首领。一般人认为,炎帝生长在姜水,黄帝生长在姬水,两人都生活在渭河流域,这其实是不可能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在生活习性和生产形态上是两个互相排斥的部落,不可能同时适应于一个环境,更不可能在同一环境获得各自的发展。两个部落因为生存引起竞争,虽然一时成为仇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婚、同化的结果,使他们已经浑然一体。

图片

炎帝,姜姓,父少典氏(亦称有熊氏),母女登。相传炎帝始教民稼穑,故称神农氏,以火德王,故又称炎帝。史载,炎帝始作耒耜,教民耕作;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制作衣裳;首辟市场,互通有无;削桐为琴,结丝为弦,作五弦之琴;削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传说炎帝是我国上古时代一个先进氏族部落的首领,距今约五千多年,为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一般认为,炎帝生于今湖北随州,长于姜水,游于陕西宝鸡,后沿渭河东下至黄河中游地带,再南去江汉平原及湖南。炎帝的领地就在今湖南南部、罗霄山脉以西、南岭以北的湘江上游,包括今衡阳以南的耒水、湘水、潇水诸流域,直至沅水、资水上游,然后逐步向东、向南、向西、向北发展,特别是经湖北向北发展。

1.webp.jpg

炎帝陵人称“中国第一陵”,留传至今的共有两处,一在陕西宝鸡,一在湖南炎陵县。有一种说法是,宝鸡的炎帝陵是第一代陵,炎陵县的炎帝陵是第八代陵。

宝鸡的炎帝陵在天台山,至今尚有神农遗迹和传说。天台山上,原有停放炎帝遗体的骨台寝殿已湮没,柱础石、墙垣基础依稀可见,汉白玉的“骨床”仍然嵌在寝堂殿址中央。按当地传说,神农曾上天台山,尝百草辨药性,不幸误食了断肠草,因为没有及时找到解药,肝肠寸断而死,就地安葬于莲花台。史载,宝鸡民众祭祀炎帝活动,始于春秋,盛于汉唐。每年七月初七,都要举行祭祀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宝鸡又兴建两处炎帝纪念地,即炎帝祠和炎帝陵。

另一个炎帝陵在湖南。据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等史书记载,炎帝为民治病,采药来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辍,最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今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自汉代开始,人们就在这里奉祀炎帝,建造了炎帝庙,唐代继为奉祀。967年,宋王朝下旨,在鹿原陂寻得陵墓,建宗庙祭祀炎帝。宋朝的炎帝陵殿仿皇宫式样建造,午门、丹墀、龙陛,一应俱全。此后,历代帝王都视此为圣地,并不断派官员前往朝拜,举行大典进行祭祀。当地民众自发在此烧香、宰牲祭祀,香火终年络绎不绝。一千多年来,炎帝陵大殿曾多次被焚毁,又经多次修复。建国以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重新修建炎帝陵,1988年工程完工。

《竹书纪年》最早记载炎帝葬于长沙之茶乡,在唐代就有祭炎帝的仪式。今天的炎帝陵所在具体位置,是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派人重新勘定的,自此以后,历宋、明、清诸代祭礼不辍,其事除见诸各种方志外,留存墓地的祭文碑刻便有自明洪武四年至清光绪元年历次祭祀所立共53块。

汉代以前,对湖南的炎帝陵并无记载,晋代后方有史记载,五代后陵废。宋太祖时,在白鹿原陂寻见炎帝陵,修庙纪念。后避水害,移至县南五里处。明清予以维修和扩建。

炎陵所葬不一定是炎族的始祖,可能是炎族势力北上以前某一个于民族有重大贡献的英雄,他是炎族的象征和旗帜。炎陵不可能是孤立的,应与炎帝生前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炎陵所在之地就是炎帝生前活动之地,也是炎族发祥之地。

宝鸡和炎陵县各有一个炎帝陵,一直以来在学术界就存在争议。近年来,较为新颖且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来自于杨东晨先生。

杨东晨先生认为,炎帝的后裔共有三支:子临魁的世系传六代;子柱的世系只知农,以下失载;子炎居,下传六代。还有庆甲帝,似应排在临魁的世系内。因此,陕西宝鸡市南的炎帝陵可以推断为第一代陵。湖北随州应有炎帝柱与其子农之陵,但今天不见踪迹。湖南炎陵县鹿原陂炎陵山的帝陵应为第八代陵。

炎帝神农氏的父族有熊氏和母族有蟜氏,都是古代中原以郑、洛为中心地的古氏族,至炎帝时已处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已有较大发展,所以便将许多发展创造都集记在炎帝身上,加之其裔族广布于渭水、汾水及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故又形成大江南北有许多炎帝神农氏的传说和遗迹。宝鸡市南姜氏城附近有“九圣泉”、神农庙,主要就是纪念当时炎帝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据宋人罗泌的《路史》记载:“炎帝柱,神农子也。”“以从事于殖畴百疏,区百谷,别其疏遬深耕,圣作以兴。岁天均时而地均财,于是神农之功广而天下殷赈矣。任公而不物,任法而不数……亦曰列山氏,五帝以来稷之。”列山氏柱是一个相当能干的首领,可能是因为兄弟之争,也有可能是贤让,从今陕南宝鸡带领部分族人,沿后世称的武关道,经河南西南部,辗转进入湖北随州。列山氏是神农氏炎帝之子,自然也是号称炎帝。《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昔神农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也”。列山氏将宝鸡的神农遗迹带入该地,所以这里也有九井、神农社。

至列山柱之子列山氏农时,氏族部落发展壮大,部分人又向南迁徙,进入今湖南省南部地区,将炎帝神农氏、列山柱的遗迹也随之带入。今湖南宜章县南的骑田岭,也有如北方“神农种谷于淇田之阳”的地名。

共工氏也是神农氏子的裔支,是炎帝子炎居的后代,但没有继承“炎帝”的名号。共工氏约是炎帝裔支的第六代孙。他带领部分族民离开渭水向东迁徙,先居于陈,后迁于共。共工氏传至后土、噎鸣时,部落已有十二个氏族,力量壮大。

继承了炎帝名号的第八代孙榆罔,是炎帝另一个儿子的后代,也带了大部分族民离开渭水沿黄河南岸东迁,先入居陈,后又迁入鲁,居于大庭氏故邑。号称炎帝神农氏的榆罔帝,和当时东方的少昊部族关系较好,曾封泰山禅。之后,因战争变故,榆罔帝的部族之民大部分与黄帝族融合,形成华夏族。不过榆罔帝不甘心受黄帝制约,带领部分族民南逃入江汉地区,后又徙入炎帝列山氏农的居地厉乡。由于一地难容两位炎帝,于是榆罔又与族民辗转南徙今湖南南部一带,受到当地土人和炎帝柱的裔族的欢迎。《帝王世纪》说,炎帝晚年,为民治病,采药到湖南,以及茶陵的神农捣药亭等,都应指榆罔帝。

炎帝榆罔南迁到湖南之后,为当地的神农部族所尊奉,故死后立墓于此,而榆罔也是沿袭炎帝神农之号的。《帝王世纪》云:“宓羲葬南郡,炎帝葬茶陵,少昊葬云阳。”这些都是后世修的纪念性质的陵,有的是衣冠冢,有的是遗物,或根据传说修的陵,所以是无法通过发掘来证实的。

许多后代史书认为,炎帝死后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后人称为茶陵,也即今天的炎陵。这里的炎帝是指榆罔帝,而非炎帝神农氏本人。《路史》说,炎陵山附近有三百多座坟墓,都是神农氏妃后、亲属的墓葬,应该是历山氏柱的后裔族以及炎帝后裔庆甲、厘和榆罔等后裔族的公共墓地。

《淮南子》说,神农“驰于国中”,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阳谷,西到三危。依此来看,炎帝及其后裔族的迁徙范围特别广阔,湖南有炎帝裔族是有可能的,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杨东晨先生指出,炎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名号。他详细地研究了炎帝族的世系和迁徙,推断炎帝族是从北方的渭水、汾水流域最后迁进了湖南南部地区,很好地解释了宝鸡和炎陵县为何并存两个炎帝陵的问题。这也说明,黄河流域的文明和长江流域的文明,自古以来是一直相通的,它们共同构筑了华夏文明。

杨东晨先生最后的结论是:无论从民族迁徙、地域、南北文化交流、考古文化等方面看,炎帝榆罔南巡于今湖南炎陵县是可能的,崩葬于此也是可信的。

图片

此外,还有学者对长沙炎帝陵进行了探讨,认为长沙炎帝陵与炎帝是否葬在这里,本就无关。因为在早期传说之中,炎帝只是作为古帝王之一的面貌出现,而把炎帝与神农合在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是较晚的说法。

据《吕氏春秋》《礼记》载,天子四时祭祀,均依一定的方位,炎帝被认为是夏季之神,而“立夏之日,天子率百官迎夏于南郊”。《淮南子》把炎帝与南方联系了起来,说南方是火,“其帝炎帝”。《吕氏春秋》高诱注说,炎帝“死托祀于南方”,这是指在南方行祭祀之礼,并不表示炎帝墓真的与南方有什么关系。《帝王世纪》说:炎帝“以炎承木,位在南方,主夏……葬长沙。”这里用了五运说,而五运是战国后期的邹衍所创,水、木、火、土、金五行相次转移,凡帝王之兴,必感其一。炎帝被追认作为第一个乘火德之瑞的古代帝王,而黄帝作火土德,火生土,得以代炎帝而立。高诱为东汉末人,恰好反映了汉儒的思想。

炎帝与南方的关系,是在晋至宋代成为定论的,其实长沙炎陵完全是后人推测出来的。宋代统治者认为自己也是火德王天下的,宋仁宗时曾祠祀火运之神。到了南宋,炎帝被纳入宋朝火运体系,作为与国运相系的火神受到顶礼膜拜。不过宋朝最尊崇的还是黄帝,甚至以黄帝为赵氏始祖。宋初虽定国运为火德,但并未与传说的第一个火德君炎帝联系起来,后来因为一些人对他特别崇祀,而得到朝廷认可。

总之,不管是哪一种说法,这丝毫不会影响炎帝在炎黄子孙心目中的地位。炎帝和黄帝一样,同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们永远活在华夏儿女心中。而炎帝的陵墓究竟在何处,也成为千古之谜。

【作者简介】:阳光球,曾用名阳冠秋,网名象牙居士,湖南安仁人,生于70年代末,公务员,中国原创文学网会员,在诗歌、散文等领域略有涉猎,文笔朴实无华,真情自然流露,作品散见各平面和网络媒体平台。

来源:通讯员

作者:阳光求(整理)

编辑:李嘉芳

本文链接:https://www.arxww.cn/content/2021/05/25/939995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