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气温高达36摄氏度,平日一群群在田野里飞来飞去的白鹭也悄然躲进树林子里。上午10时许,一辆巴士经过3个小时的车程,从70公里开外的安仁县城驶进了素有“九潭十八湾,山岭插云天”之称的金紫仙镇潭湾村。从车里下来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中有退休公务员、有退休教师、有退休工人、有农民……一共7人。他们虽然身份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目标——
没错!他们不是一般的游客,而是来专程开展“庆祝党的101岁生日和迎接党的二十大”之主题活动的。他们是全国文化长征组委会 (原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二级民间组织)安仁研学基地的志愿者。
潭湾村地处安仁、茶陵两县交界,是我县有名的偏僻山旮旯。也是我县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1928年和1929年间,红军独立师师长谭家绪(茶陵人,开国中将)先后两次率部队从井冈山来到潭湾、福星一带开展革命活动;1936年4月下旬,周里等率领湘粤赣特委和桂东西边山游击队200余人经炎陵转移到潭湾村,与湘南特委领导的一支游击队100余人在潭湾胜利会师。湘粤赣边区特委利用这一契机,在这里组织召开了专门会议(史称“谭湾会议”),会上组建了新的湘南特委,周里任湘南特委书记。为了扑灭革命火种,国民党反动派对潭湾开展重兵围剿,当地先后有100多名共产党员、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牺牲,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38位,成为安仁县烈士最多的村。周里的妻子肖三妹也惨遭叛徒杀害,长眠在潭湾的荒岭之中。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周里,数次来到潭湾看望当年的老游击队员或其家属。还拨款20万元修建潭湾学校,并亲自题写了校名:“潭湾学校”。
安仁文化长征研学基地的代表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位于潭湾村杉木垅山脚下的“潭湾会议”旧址,大家通过观看了文字资料和红军时期用过的桌椅、木箱、大刀、梭标等老物件,还聆听了潭湾村老支书罗芳油讲述的革命斗争故事,大家无不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深感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更加明白自己作为文化长征精神研学志愿者的一员,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担当……
李龙文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他是安仁的武术家,去年他参加湖南省运动会,在传统武术项目比赛中获中年组短器械一等奖、长器械三等奖,还获得最佳人气奖。近年他办了一家神农狮艺武馆,专门招收少儿为徒,旨在把中国传统武术发扬光大,增强孩子们强身健体的本领。而且为了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为每个学徒都订做了一套小红军服,每逢县里在”六一“、“七一”、“十一”等节日要开展庆祝活动时,李龙文都要带着一帮“小红军”们排练与红色内容相关的节目参加汇演,受到县有关部门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同时,他作为安仁文化长征志愿者的新一代领头羊,每年的“七一”期间,他都要奔走呼号,为举办党的生日庆祝活动而忙碌。今天,他组队走进潭湾,当然不光这里是安仁重要的革命斗争发生地,而且这里还是他爷爷——李大鳌烈士在大革命时期战斗过的地方。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了推翻三座大山、为了让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过上幸福生活,他爷爷和安仁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倒在了脚下这块热土上。看到这座庄严肃穆的潭湾苏维埃政府旧址纪念馆,听到从前方潭湾小学飘来孩子们的阵阵歌声,第一次走进潭湾的李龙文禁不住热血沸腾,眼里泪光闪闪……
69岁的陈赞文,是全国文化长征组委会的发起人之一,他还是安仁非物质文化遗产 “草药炖猪脚”的传承人。因其长须垂胸,所以人们都亲昵地称他“胡子爷爷"。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2004 年10月,陈赞文和罗范懿(时任安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绿森(安仁著名农民作家、全国劳模)一起组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长征工作队(简称:文化长征),从瑞金出发,一路步行,历时半年到达陕北。一路上,他丁丁当当用钢凿在石壁上雕刻了70多条永久性红色标语。对潭湾,他当然不陌生。身为县政协委员的他曾到潭湾搞过革命传统宣传教育活动,还翻山越岭到肖三妹的墓前献花祭祀。今天又一次来到这里,看到纪念馆里的陈设更加丰富了,他感到非常高兴,感慨地说: “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了,但思想道德建设却有些滑坡了。有些人对当地的革命历史竟一问三不知,实在让人痛心!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一定要饮水思源,千万不要忘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啊!”
76岁的张家祥和71岁的李四香夫妇是2021年全国五好家庭获得者,他俩更是潭湾的常客了。1973~1977年5年里,时任中共安仁县委委员、豪山乡(2016年并入金紫仙镇)党委副书记兼武装部长的张家祥,走遍了豪山的山山水水,与当地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张老回忆说,那时的干部是真正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干部。上面的干部在老百姓家吃了饭,必须付钱。那时的规定是干部下乡在农民家吃一餐饭,必须付给1角2分钱和4两粮票。有一餐,他没有付4两粮票,结果晚上在组织生活会上作了检讨。正因为干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所以与老百姓建立了鱼水关系,非常融洽。张书记近年每次回到豪山,当地上年纪的老人见了,都主动围上前,“张书记""张部长”地叫着,那股亲热劲就像久别重逢的兄弟姐妹。
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2014年10月,张家祥和罗范懿、卢成锡等人组队重走长征路,一路上,他们立了80座长征精神纪念碑。纪念碑身高183公分,是毛泽东的身高; 宽60公分,厚8公分,寓意长征80周年。采用花岗岩质,由长沙一家工艺雕刻厂统一承制,并通过物流发送到全国各地的立碑处。纪念碑的正面是20个字的长征精神概述,背面所刻内容是立碑地长征时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英雄人物事迹。80座长征纪念碑的矗立为长征之路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在全国引起关注和强烈反响。央视新闻频道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重走长征路凯旋回家后,张老又立马捐款2000元,在潭湾苏维埃政府旧址前也立了一座长征精神纪念碑。碑的背面刻有潭湾革命斗争历史。2019年,在政协安仁县第九届委员第四次会议上,时任政协委员的他又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对安仁革命旧址保护的提案。提案建言政府解决潭湾不通电、不通公路的困境,并建议修建一座潭湾烈士陵园。
“看到这里现在通了高压电、通了水泥路,生态环境也保护得蛮好,我很高兴,说明我早年的提案起了一定的作用。唯一遗憾的是潭湾烈士陵园还没建。”今天又一次来到潭湾,张老兴奋地说道。转身,他拉着潭湾村老支书罗芳油的手说:“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看到潭湾烈士陵园建起来,让后代多一处红色教育的阵地。
罗老在潭湾当了10多年的村支书。张家祥在豪山任职期间,他担任村民兵营长,还于1974年光荣出席了湖南省民兵积极分子表彰大会。几十年来,罗芳油为潭湾革命旧址的修复建设和宣传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纪念馆建起后,他又当起了义务讲解员。今天,他特别为这支安仁文化长征研学基地的志愿者队伍讲起了当年谭家述、周里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潭湾一带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的故事,让大家又一次接受心灵的洗礼。
参观完纪念馆,大家在厅堂里举行了座谈。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指示精神,并结合实际,把安仁文化长征精神研学基地的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为安仁的红色文化思想教育和传承添砖加瓦。
随后,志愿者们一齐聚集在纪念馆广场右侧的长征精神纪念碑前,一齐朗诵碑正面题写的铮铮誓言:“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人民至上,信仰天高……”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在纪念馆的上空,在杉木垅的山谷里久久回荡……
来源:安仁文化长征研学基地
作者:段亮彩
编辑:陈跃鹏
本文为安仁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