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步不停”战疫情,尤需把准“时度效”丨“疫”声评②

来源:观潮大螃蟹 编辑:谭如斌 2022-12-03 09:32:13
时刻新闻
—分享—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

这几天,在国家防疫部门及权威主流媒体引导下,加上各地在快封快解、应解尽解上不断走出“小步”和“大步”,社会情绪有了明显缓解。

前段时间,部分群众对疫情防控不理解,不是对总方针、总策略的不理解,而是质疑部分地方的不当做法,意见主要集中在防控措施简单化、层层加码、“一刀切”、忽视群众诉求等方面,有的地方随意扩大管控区域和人员范围、一封了之,有的地方封控后长时间不解封,有的地方未经批准、动不动就“静默”。

这些不当做法导致的“次生灾害”,可能大于病毒本身;一些地方的蛮干盲干,是导致群众情绪“破防”的根源。

疫情暴发近三年来,口罩、核酸、健康码、大白、静默、居家隔离等一系列关键词深深“嵌进”我们的生活。

经历近三年的悲欢故事,每个人都真切感受到了病毒的磨人。越磨人越烦躁,这是规律。

那些“磨人”的日子,我们撇开不谈一些地方工作的简单粗暴,应该看到广大基层工作人员、医护“大白”、志愿者闻令而动,舍小家为大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传递了温暖的力量,成为了战疫的中流砥柱。如果说这三年中还有岁月静好,我们绝对不能忽视这支负重前行的基层力量,不能忽视他们在前期化解民众恐慌等情绪中所起的作用。


图片

▲ 10月2日,核酸采样员在福州市鼓楼区一处采样点为市民服务。(图片来源:新华社)


战疫近三年,我们仍在与变异毒株“短兵相接”、贴身“肉搏”。在这场较量中,我国疫情防控“小步不停”不断优化。

11月30日和12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接连在国家卫健委召开座谈会,目的均是“纳言”——分别听取专家和防控工作一线代表对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意见建议。孙春兰指出,坚持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主动优化完善防控政策,是我国疫情防控的一条重要经验。

孙春兰的讲话中,“战略稳定性”“措施灵活性”“不断完善”等关键词语,以及两场座谈会的姿态本身,传递了明确信号,回应了社会关切。

11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观潮君注意到,新闻发言人都没有戴口罩,释放了坚定信心的信号。发布会上,提出“为最大程度保护人民利益”“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则传递了以老百姓利益为重的温情表达,这都是“人民至上”的最好诠释。


图片

▲ 11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都没有戴口罩。(图片来源:新华社)


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要求,多地也正“小步”并“大步”,优化防控措施。比如从11月30日起,北京长期居家老人、居家办公和学习人员、婴幼儿等无社会面活动的人员,如无外出,可不参加社会核酸筛查;从12月5日起,北京公交地铁不得拒绝无48小时核酸乘客乘车。11月30日,广州多个区发布通告,宣布解除所有疫情防控临时管控区。当天重庆市宣布,“不以时空伴随作为判定密切接触者的标准”“不重复检测、不加码检测”。深圳则提出“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实施居家隔离”。

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及时优化疫情防控举措,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了与民意的良性互动,因为我们党从来都是以“人民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为最高标准的。

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掌握历史主动,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针对防疫新形势,我们必须增强识变的智慧、应变的本领。

疫情防控要识变应变,因时而动,应势而动。

如果说“人民至上”是宗旨论,那么“精准防控”就是方法论,蛮干盲干则是“有害论”。更进一步看,要想“小步不停”战疫情,关键就是要依据实际情况、具体情形把准“时、度、效”。

当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呈现出免疫逃逸能力更强、潜伏期更短、传播速度更快的特点,防控难度大于以往,即使它只是“大号流感”,也不能让全民感染,因为人体差异,引起的并发症等都难以估量。由此,只有努力做到认清形势、审时度势,在信息发布、处置应对等方面以快制快,才能牢牢掌握防控主动权。其中蕴含的便是“时”的奥义。

而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管控、静默等问题,则涉及到“度”。“度”既不能过小,趋于“躺平”;也不能过大,导致“层层加码”,引发“破窗效应”,造成大面积“误伤”。

任何工作,如果在执行层面加码、“一刀切”,都会引发“次生灾害”。加码就是负重,层层加码就会导致越界,不仅基层工作人员苦不堪言,老百姓也会怨声载道。所以越是形势复杂,越要讲究工作的方法论,不畏浮云遮望眼。

12月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专家对优化防控二十条措施进行问答,强调封控管理要快封快解、应解尽解。快封快解就是强调“时”,应解尽解则是注重“度”。

战疫为什么要把准“时、度、效”?因为形势不断变化,我们要在未知中变化、在变化中探知。

在未知中变化——我们对病毒变异传播存在未知,防控的“时”与“度”应及时变化;在变化中探知——不断深入认识病毒规律,及早掌握“撒手锏”,增强防控实“效”。

前期防疫中的一些不当行为,其实都是“时”与“度”没把握好,虽然是经历的“阵痛”,但要痛定思痛、闻过则改。

对此,各地应结合实际,科学、精准行使好封控权,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点法治思维,多一些共情共鸣;少一点颐指气使,少一点简单粗暴,少一点僵化教条,让疫情防控工作真正有“效”、有力。

其实,只要“时”做到快速,“度”把握精准,一定能取得好成“效”,一定能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图片

▲ 2022年3月22日,在呼和浩特市公主府公园新冠疫苗接种点,一位老人在接种疫苗。(图片来源:新华社)


要想疫情防控取得更大的效果,从宏观层面看,我们应进一步思考,如何构建天然屏障。

病毒总有克星。众所周知,一棵毒草旁边一定有解药,大自然包含着“相生相克”的生态规律。我们要找到行之有效的解药。

在中医药研究、疫苗开发等方面,科学要发挥力量。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方面,中医药发挥了很大作用。孙春兰在12月1日的座谈会上指出,经过近三年抗疫,我国拥有了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特别是中药。那么,在预防病毒方面,中医药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怎样用好中医药这个问题值得好好研究,这可能是创造性防疫的重要法宝。

另外,从微观的个体防疫层面看,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个体差异问题。

健康问题有个体差异,防疫同样有个体差异。即使是感冒,一般人感冒和有基础疾病的人感冒,那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防控措施和应急管理的复杂性,不能“一刀切”。

当下,有一种在临床上进行个体化治疗的“精准医学”。这种医学模式实际上包含精准预测、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如何将这种医学模式运用到疫情防控中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强调的是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突出的是问题导向、效果导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我们相信,只要完整、全面、准确把握和执行中央确定的防控政策,将“时、度、效”的方法论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战疫终将取得最终胜利。寒冬终将过去,希望就在前方,让我们静待疫去春来。


来源:观潮大螃蟹

编辑:谭如斌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