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粤古道上的名将

来源:安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阳寿懿 编辑:周霞 2023-04-21 14:54:47
时刻新闻
—分享—

湘粤古道修建于秦汉时期,以骑田岭路为主体连接湘南与粤北,走过了2000多年的悠远时光,历经沧桑,见证了烽火连天的战争年月。许多载入史册的名将,在蜿蜒曲折的湘粤古道上,在金戈铁马的战争年代里,书写了一部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描绘了一幅幅刀光剑影的壮丽画卷。

一、秦朝国尉屠睢

屠睢(公元前262年~前214年),出生地不详。有人根据屠睢的名字推测,认为出生于河南睢水流域。《水经》曰:“睢水,东迳睢阳县,又东过相县南,当萧县南,入于淮。”“何以中原,兹在睢水”,以睢水流域为中心出现了孔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和列子等众多文化巨人,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华圣人文化圈”。睢水也是云南贵州一带水族的发源地。水族的水书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字,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屠睢是与蒙恬齐名的秦朝名将,蒙恬北伐匈奴,屠睢南征百越。秦始皇24年(公元前223年),尽管王翦率领的60万灭楚大军尚未完全平定楚国,秦始皇便迫不及待地拜心腹将领屠睢为国尉接替王翦的兵权。国尉,后改称“太尉”,是秦朝的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便将目标瞄准了百越之地。战国秦汉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及岭南一带,聚居着支系部落众

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便将目标瞄准了百越之地。战国秦汉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及岭南一带,聚居着支系部落众多的古越族人,统称“百越”,又称“百粤”、“诸越”等,其中居住在岭南的越人,因地处“楚之南”,被称为“南越”。百越地区呈半月形,东临大海,南接中南半岛,西与印度为邻,西北以巴蜀为界,北与楚国相连。“百越” 的称谓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秋》曰:“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扬”即“扬州”;“汉”即“汉江”,长江和汉江以南的地区都属百越之地。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交趾”在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会稽”在今江苏境内的长江南岸,从交趾到会稽之间七八千里的广大地区都是百越之地。百越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濒临南海和太平洋,海岸线长,大小岛屿星罗棋布。居住在海边的百越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开始使用平底小舟,从事海上捕捞作业。

25.png

▲百越地图

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楚地,任命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50万大军分5路,其中两路攻西瓯,两路攻南越,一路取闽越,并动用20万刑徒运送辎重粮草。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幕僚撰写的《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 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同时命监御史禄为南征百越的护军都尉,率领10万民夫劳役在湘江源头海洋河与漓江源头大溶江之间开凿一条人工运河,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解决南征百越的后勤补给问题。

屠睢亲率第三路军从长沙出发,由湘水上溯入耒水到达郴州,越骑田岭,顺珠江流域的武水、北江而下,攻击番禺。这一路秦军依傍湘江流域经济富庶之地,粮草补给便捷,一路所向披靡,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抵抗便攻克了番禺。番禺是广州的古称,为广东境内最早见之于史籍的地名,在今广州越秀区一带,是岭南地区最早的城邑。

31.png

▲秦军兵分5路南征百越示意图

屠睢占领番禺后,便命一支秦军在这里兴建大型船坞。1974年底工程挖地时在广州越秀区中山四路和中山五路交汇处的原市文化局内地下5米深处意外发现了秦代造船遗址。船坞建造在距珠江北岸1300米的河涌泥滩上。经过3次局部发掘后,出土3个长100余米、东西走向、平行排列的木质造船台和木料加工场。造船台由枕木、滑板与墩木组合而成,船台与滑道结合,形如火车轨道。根据造船台的宽度及墩木纵横分布的特点,推测可建造宽8米、长30米、载重50~60吨具备远洋航海能力的木船,并且有一定的标准规格,可以成批建造。这是目前世界上所见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造船工场。

屠睢率领的秦军每进攻一地就对当地抵抗的越人赶尽杀绝。在进攻广西时遭遇到西瓯越人超乎寻常的顽强抵抗。西瓯越人在首领译吁宋战死后,又选出桀骏将军接替译吁宋。岭南山高林密、潮湿闷热、地形复杂,西瓯越人在桀骏将军带领下,进入山林,宁“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利用熟悉地形、善于爬山越岭、习水弄舟的优势,白天化整为零、隐蔽山林,夜晚聚集偷袭,对秦军展开丛林战、游击战,实施突袭、夜袭,使秦军疲于奔命,“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三年不解甲驰弩”,给横扫六国的虎狼之师造成了重大伤亡。《淮南子·人间训》记载:“而越人皆入丛簿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亡,杀尉屠睢,仗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

屠睢进军到西江畔的三罗地域时,早已埋伏在树林之中的西瓯军乱箭齐发,屠睢身中毒箭,坠马身亡。副将赵佗率领残余秦军仓皇逃到南岭以北。在这次战争中,屠睢犯了轻敌冒进之大忌。在战争之初,屠睢便认为岭南是蛮荒之地,百越部族众多,各自为战,不足为虑,对副将赵佗扬言可以一举拿下岭南。加上此时灵渠尚未凿通,秦军主要沿湘粤古道越骑田岭从陆路运输粮草,不仅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低下,秦军给养得不到及时补充。最终导致屠睢兵败身亡。

二、秦朝南海尉任嚣

任嚣(?~公元前206年),高乐(今河北南皮县)人。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历时5年,全长36.4公里、宽10米的人工运河凿成通航,被称为“秦凿渠”,后因漓江的上游为零水,故又称“零渠”。唐代以后,改名为“灵渠”。灵渠是世界上最早建造并使用船闸的运河,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两吨以下的木船可从湘江通过灵渠直达桂江,再入西江,顺流东下,直抵番禺。

33.jpg

▲灵渠水系示意图

灵渠通航之后,秦始皇派遣另一名心腹大将任嚣接替屠睢为主将,赵佗仍为副将,重整军马,又以新征集的逋亡人、赘婿、贾人约10万作为援军,与屠睢的残兵败将合在一起,共约30万,再下岭南。《史记·秦皇本纪》记载:“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逋亡人”,指因拖欠或偷税流亡被抓之人;“赘婿”,指穷人将儿子典给富人为奴,3年不能赎,主家以女匹之,谓之赘婿,秦汉时赘婿的地位等于奴婢;“贾人”,指设肆售货的商贩;“陆梁地”,指岭南地区,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曰:“岭南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曰‘陆梁’。”越人虽然在第一次战争中重挫秦军,但越人的损失也极为惨重,人口锐减一半,面对秦军的再次进攻,已经无力抵抗。任嚣率领秦军当年便平定百越,将整个岭南划入秦朝的版图。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在南越、西瓯故地及其相邻地区设置南海、桂林、象郡3郡,以南海郡为首,任命主将任嚣兼领南海郡尉(军职四品)统管3郡的军政事物,副将赵佗兼领龙川县令(官职五品),护军都尉禄兼领监御史(官职七品)。

根据秦制,郡设守、尉、监御史,郡守是行政长官,郡尉是军事长官。由于岭南远离中原,所以秦始皇授予任嚣较大的权力。岭南3郡都没有设郡守,最高长官就是南海郡尉任嚣,相当于对岭南实行“军管”,故任嚣又被称为“东南一尉”。唐杜佑《通典·州郡·古南越》云:“后遣任嚣攻取陆梁之地,遂平南越,置郡,此为南海、桂林、象。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者也。”

秦始皇33年,平定百越后,任嚣上书朝廷,迁移关中50万秦人至岭南。《资治通鉴·秦纪》记载:“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秦始皇本欲在岭南只留几万兵马,把大军收回中原,无奈百越人心不服,还需在岭南驻扎重兵。在任嚣的请求下,不但征百越的大军没有撤回,第二年还将一些治狱不公正的官吏和家属充军南岭。《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四年,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数十万秦军将士、家属和百姓就这样留在岭南与越人杂居,共同开发岭南,很快就稳定了岭南的局势。这些来自中原的移民成为广府先民。

任嚣最初在乐昌西岸的武水泷口万人城设南海郡治,后把治所迁至番禺,在番禺建立城池,修筑道路,史称“任嚣城”,位于今广州仓边路以东至芳草街以西之间。明嘉靖《广东通志》记载:“秦南海尉署始于任嚣,居泷口西岸万人城。”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秦以任嚣为南海尉,初居泷口西岸,俗名万人城,既乃入治番山隅,因楚亭之旧俗,谓之任嚣城。”任嚣选择在珠江溺谷湾筑城作为南海郡所遵循了风水学说。古人选择筑城地址,除了考虑军事、经济、交通因素之外,还要考虑风水。风水是一门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已久的玄术,其核心思想是阴阳调和、顺应天道、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任嚣城位于白云山与珠三角平原的结穴之处,北倚连绵起伏的五岭余脉九连山;南临烟波浩淼的伶仃洋;背靠白云山,左有罗浮山,右有青云山,面朝珠三角,珠江3大支流东江、西江、北江在此汇合流入南海。白云山就像一条巨龙盘旋在珠江北部,形成“飞龙吸水”之势。

任嚣城的龙脉发自南岳衡山,大庾岭是龙头,越秀山是龙爪。南岭余脉最末端的丘陵越秀山,由7个小山岗组成,并有3个湖,山为星,水为月,故为“七星拱月”的风水格局,是一块藏风聚气的宝地。龙爪在越秀山发力,五爪张开,腾飞升空。在任嚣城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广州也因此成为南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龙脉是风水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唐卜应天撰写、清孟浩天注解的《雪心赋正解》曰:“龙者,山之行度,起伏转折,变化多端,有似于龙,故以龙明之。” 因山脉在形态上与龙相似,故风水学将山脉称作“龙脉”,以龙的身体来描述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和变化等。按照风水学的说法,龙脉就是龙,泥土是龙的肉,石头是龙的骨,植物是龙的毛,江河是龙的脉络,水是龙的血液。风水学又称“堪舆学”。从科学的角度看,风水学实际上是研究人类居住环境的一门学科。勘察风水,就是选择适宜人居的环境。优美的地貌和山体环境,有利于气候的调节和水的聚集与流动,使动植物资源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一时群雄并起,中原逐鹿。此时任嚣病重危殆,他审时度势,认为秦行暴政,必失天下。于是把在龙川的赵佗召来,说岭南地势得天独厚,傍山靠海,东西数千里,北有南岭天险阻隔,易守难攻,可以建国,并当即颁布文书,任命赵佗代行南海郡尉之职,顺利地完成了南海郡的权力交接。《史记·南越列传》记载:“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由于任嚣早作准备,“天下大乱,而南海晏然,不被兵革”。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任嚣病逝,原手下将士全部跟随任嚣夫人解甲归田,在珠三角地区垦荒种地,自耕自食,逢年过节便集中到任嚣坟墓前拜祭,不再参予军政事务。

任嚣雄才大略,知人善用,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不仅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还有丰富的政治智慧。任嚣吸取了屠睢滥杀无辜的教训,剿抚并举,恩威同施,采取“和辑百越”、“汉越杂处”的政策,接受越人习俗,与越人和睦相处,在征服和治理岭南的过程中,卓有建树。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坟语·任嚣墓》曰:“嚣至,抚绥有道,不敢以秦虎狼之威,复加荒裔,于是民夷稍稍安辑。”任嚣为秦始皇统一南方、治理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史书将他与北击匈奴的蒙恬并称:“秦北有蒙恬,威詟漠庭,南有任嚣,恩洽扬越,而始皇乃得以自安。”(《 广东新语·坟语·任嚣墓》)。从任嚣开始,岭南有了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堡和文字,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史学界公认任嚣是广州城的初创者,也是第一任行政长官。后人把公元前214年定为广州建城之始。

三、南越武王赵佗

赵佗(公元前240或241年~前137年),恒山郡真定县人(即正定,治所在今石家庄郊区东故城一带),19岁得到秦始皇赏识,御赐“护驾宝剑”,跟随秦始皇东巡,负责保卫秦始皇的安全。年仅21岁便成为50万大军的副将南征百越,可见秦始皇对赵佗的信任。接任南海郡尉的赵佗遵照任嚣的嘱托,以自己所属军队为主体,在大批南逃岭南的难民和百越诸族中征调军役民夫,于公元前207年(秦二世3年)下令封锁南岭的横浦关、诓浦关、阳山关和湟溪关4个关卡,断绝秦始皇修建的4条峤道:江西入南雄峤道、郴州入连州峤道,湖南入广西贺州峤道以及湖南入广西静江峤道;构筑3道防线:乐昌—仁化—南雄防线,英德—清远防线以及石门要塞防线,并借机诛杀秦朝在岭南3郡的官吏,换上自己的亲信,聚兵自守,防止中原战火蔓延至岭南。《史记·南越列传》记载:“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谿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汉高祖3年(公元前204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以番禺为都城建立了幅员千里的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南越国的疆域与秦设3郡的辖区相当,东至闽越(今福建南部),南临南海,西南至交趾,西至夜郎(今广西、云南大部),北至南岭与长沙国接壤,高峰时期的疆域到今越南中部。

赵佗又扩建了任嚣城,城周长达10里,被称为“佗城”,成为以后广州的中心城区。

34.png

▲南越国建国初期疆域图

汉高祖11年(公元前196年)5月,汉高祖刘邦亲笔书写诏书,称赞赵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指中原迁徙到岭南的移民)以故不耗减。越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今立佗为南粤王。”(《汉书·高帝纪》)并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的“南越王”封号,成为西汉王朝的藩属国,使岭南百姓得以远离战火,安居乐业。

《史记·南越列传》记载:“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汉惠帝7年(公元前188年),汉惠帝刘盈去世,皇太后吕雉先后立两少帝,临朝称制,故史家以高后记年。高后5年(公元前183年),吕后对南越实行经济封锁政策,“禁南越关市铁器”,并派人毁了赵佗父母的坟墓。于是,西汉王朝与南越国的矛盾激化,赵佗愤然宣布独立,自号“南越武帝”,与汉王朝分庭抗礼。《汉书·高后吕氏纪》记载:“五年春,南粤王尉佗自称南武帝。”

高后7年(公元前181年)秋天,赵佗“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史记·南越列传》)高后随即派大将隆虑侯周灶率领10万大军前去镇压,但被南越国阻挡在骑田岭阳山关。赵佗亦凭借此战而扬威于岭南一带,闽越、夜郎等国皆臣服于南越国。《史记·南越列传》记载:“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馀里。迺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

高后8年(公元前180年)“秋七月辛巳,皇太后崩于未央宫。”(《史记·高后纪》)太尉周勃联合丞相陈平粉碎诸吕势力,迎立代王刘恒进京继位,史称“汉文帝”。汉文帝即位后,对南越采取安抚政策,主动修复与赵佗的关系,恢复向南越提供铁器、农具、马牛羊等。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下诏重修了赵佗父母的坟墓,并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祭祀,又召来赵佗的堂兄弟,赏赐官职和财物。《史记·南越列传》记载:“乃为佗亲冢在真定,置守邑,岁时奉祀。召其从昆弟,尊官厚赐宠之。”

之后,汉文帝亲笔书写《赐尉佗书》,肯定了赵佗的文治武功,“皇帝谨问南越王,甚苦心劳意”(《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并在丞相陈平的推荐下,任命曾出使南越的陆贾为太中大夫前往南越说服赵佗撤销帝号,重新接受汉朝分封,答应赵佗“服领以南,王自治之”,相当于对南越实行“一国两治”。赵佗被汉文帝的诚意所感动,于是去除帝号,仍称“南越王”,并写了《上文帝书》,表示归顺西汉朝廷。汉武帝建元4年(公元前137年),赵佗病逝,享年103岁,在位67年。

赵佗建立南越国后继承任嚣的宽松民族政策,尊重越人习俗,提倡汉越平等,劝导将士与当地越人通婚,促进汉越同化。赵佗还是南征百越副将的时候,便上书秦始皇,请求把中原无夫家的妇女迁徙到岭南,替士兵缝补衣裳,秦始皇批准了1.5万前往岭南。《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不来,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 这是岭南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有组织的女性移民队伍。

赵佗引进中原先进的稻作技术、冶炼及纺织技术,推行铁器农具开荒垦地、兴修水利、打井灌溉、深耕细作等,引导岭南百越部落从落后的刀耕火种原始氏族社会走向农耕文明时代,极大地推动了岭南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赵佗还用中原的先进文化和伦理道德教化越人,废除了原始社会的群婚制,并用行政手段推广汉字,教越人“习汉字,学礼仪”,使蛮夷之地“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通典·南蛮》)。赵佗为兼有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岭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被誉为“岭南的人文始祖”。毛泽东称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

曾两次出使明朝中国的越南后黎朝礼部尚书黎嵩在《越鉴通考总论》卷首云:“赵武帝乘秦之乱,奄有岭表,都于番禺,与汉高祖各帝一方,有爱民之仁,有保邦之智,武功慑乎蚕丛(安阳王蜀泮),文教振乎象郡,以诗书而化训国俗,以仁义而固结人心,教民耕种,国富兵强……真英雄才略之主也。”

四、西汉开国功臣隆虑侯周灶

周灶(?~公元前162年),西汉开国功臣。在史书上,周灶是一个忠诚勇敢、明智宽厚、体恤民生的猛将。

秦二世2年(公元前208年),时为安徽沛县泗水亭亭长的刘邦奉命押送一批壮丁去陕西咸阳骊山服劳役。这些壮丁苦於秦朝苛政,趁着月黑风高逃亡大半。按照秦朝法律,壮丁逃亡,押送者亦当死罪。于是刘邦带着剩余的壮丁逃到安徽河南交界的丰西芒砀山一带躲藏。在丰西泽中亭,刘邦索性放走剩余的壮丁,壮丁们感激涕零,除有家室的逃走之外,另有10余人表示愿意跟随刘邦干一番事业,年轻的周灶便是其中之一。从此,周灶追随刘邦,参加了推翻秦朝、楚汉相争、建立汉朝的开国大业。《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

周灶以士卒身份加入刘邦队伍,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周灶武艺高强,作战英勇,为人稳重,对刘邦忠心耿耿,被刘邦认为是一个可造之材。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便把周灶提拔为连敖,留在身边做护卫。

周灶有自己独特的作战理论与风格,特别善于防守,深受刘邦的重视和信任。楚汉垓下决战,刘邦任命周灶为长铍都尉率军击项羽。“长铍”,亦作“长鉟”,是两面有刃如短剑样的带镦长柄刺击兵器。颜师古注曰:“长鉟,长刃兵也,为刀而剑形。”

周灶率领的长铍兵是楚汉史料中除灌婴统领的第一支西汉禁卫军——郎中骑兵之外的第二支被史家明确记载的特殊兵种,也是刘邦麾下的一支精兵。杜牧“长鉟周都尉,闲如秋岭云”中的“周都尉”便是指周灶。

周灶率领长铍兵在垓下决战中独当一面,有效阻止了项羽大军的突围。在楚军陷入四面楚歌、军心涣散之时,周灶与24名敢死队一起把项羽逼到乌江自刎。

汉高祖6年(公元前201年),刘邦论功行赏,分两批封27位头等开国功臣为列侯,包括萧何、张良、曹参、陈平、周勃等。周灶被封为隆虑侯。汉初以军功封侯,有县侯、乡侯、亭侯三种。周灶被封为县侯,属于上中等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隆虑哀侯周灶,以卒从起砀,以连敖入汉,以长铍都尉击项羽,有功,侯。”“砀”指刘邦落草时的芒砀山。

周灶被封侯后随即到封侯国隆虑(今河南林州)坐镇,专心经营隆虑,不参与刘吕争权。周灶出身农家,宽厚仁义,生活俭朴,常到乡间督农桑、察民情。隆虑的盗匪恶霸慑于周灶威名,销声匿迹。

高后7年(公元前181年)秋天,赵佗派兵进犯长沙国,掳掠长沙国边境数县后撤回。高后随即派遣大将周灶率领10万大军前去镇压南越。《汉书·高后吕氏纪》记载:“七年秋九月,南越侵盗长沙,遣隆虑侯灶将兵击之。”孰料恰逢南岭炎热潮湿气候,中原士兵无法适应,纷纷染疫,10万大军被阻在骑田岭阳山关1年余,没能越过南岭。汉文帝即位后命周灶班师回朝。《史记·南越列传》记载:“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岁馀,高后崩,即罢兵。”

汉文帝14年(公元前166年)冬,匈奴14万大军入侵宁夏、甘肃一带,攻破多处边防要塞,掳掠百姓牛羊无数,并烧毁皇帝居住的中宫(秦宫,故址在今甘肃固原),前锋一度抵达渭河周围的甘泉宫一带(今陕西淳化西北),距长安仅200里,直接威胁西汉王朝的统治中枢。汉文帝拜周灶为陇西将军,与高祖时期多位名将发上郡、北地、陇西等处兵马车骑迎击匈奴,苦战月余,将匈奴赶出境外。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于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骑十万,军长安旁以备胡寇。而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甯侯魏遬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前将军,大发车骑往击胡。单于留塞内月馀乃去,汉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

陇西战事后,60多岁的周灶上表请辞,回到封国隆虑养老。汉文帝后元2年(公元前162年),周灶病逝,谥号“克侯”。《逸周书》注释曰:“爱民在刑曰克,秉义行刚曰克,胜敌得俊曰克,胜己之私曰克。”

五、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

路博德,生卒年不详,西汉伏波将军,西河平州(今黄河晋陕峡谷两岸)人。伏波将军是古代对武将个人能力的一种封号,“伏波”为“降伏波涛”之意。路博德是历史上首位伏波将军,也是西汉200余年历史唯一的伏波将军。

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路博德以右北平太守从骠骑将军跟随霍去病北征匈奴,战功卓著,被汉武帝封为符离侯。《三家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曰:“将军路博德,平州人。以右北平太守从骠骑将军有功,为符离侯。”

汉武帝元鼎5年(公元前112年)4月,权倾一时的南越国丞相吕嘉起兵叛乱,杀害南越国第4代国王赵兴、樛太后及汉朝使臣,立其兄赵建德为新国王,公开与汉朝对抗。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记载:“元鼎五年夏四月,南越王相吕嘉反,杀汉使者及其王、王太后。”

元鼎5年(公元前112年)秋,汉武帝调集囚犯和江淮水兵组成10万大军,任命路博德为伏波将军,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分5路南下平定吕嘉叛乱。

路博德亲率主力第一路军从郴州越骑田岭,再顺湟水直下番禺。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 冬,在其它3路大军尚未到达时,路博德与杨朴率领的第一、二路大军便会师番禹,斩首南越王,平息了叛乱。为了彻底解决南越问题,路博德挥师直指海南,很快臣服了海南。

路博德平定南越国后,汉武帝将原南越国属地岭南、交趾和海南分置9郡,其中珠崖、儋耳两郡在海南,直接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启了中原王朝直接管辖海南的先河。《史记·南越列传》记载:“元鼎五年秋,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汇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故归义越侯二人为戈船、下厉将军,出零陵,或下离水,或柢苍梧;使驰义侯因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柯江,咸会番禺。……戈船、下厉将军兵及驰义侯所发夜郎兵未下,南越已平矣。”

38.png

▲汉武帝时期岭南地区的行政区划

路博德在平定南越的战争中,有勇有谋,不事杀伐,恩威并施,以德服人,严守《孙子兵法·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的为将之道。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他说:“伏波穷困,智虑愈殖,因祸为福。”

六、东汉开国功臣伏波将军马援

马援是历史上的第二位伏波将军,也是最著名的伏波将军。马援(公元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东汉开国功臣,先祖是战国8大名将之一赵奢。南朝刘宋范晔《后汉书·马援列传》曰:“其先祖赵奢为赵将,号马服君,子孙遂以马为姓。”

东汉建武年间,交趾郡守苏定杀了雒将之女征侧的丈夫诗索。征侧于东汉建武16年(公元40年)愤而起兵造反为丈夫报仇,与妹妹征贰并肩为王,公开与东汉朝廷决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建武“十六年,交阯女子徵侧及其妹徵贰反,攻郡。徵侧者,麊泠县雒将之女也。嫁为朱珪人诗索妻,甚雄勇。交阯太守苏定以法绳之,侧忿,故反。于是九真、日南、合浦蛮里皆应之,凡略六十五城,自立为王。”

建武18年(公元42年),光武帝拜时任虎贲中郎将的马援为伏波将军,扶乐侯刘隆为副将,率领楼船将军段志,发长沙、桂阳、零陵、苍梧4郡兵1万余人南下征讨,平定“二征”叛乱。《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光武乃诏长沙、合浦、交阯具车船,修道桥,通障谿,储粮谷。十八年,遣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发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兵万余人讨之。”

当马援军沿湘粤古道途经武溪(今武水)时,正值酷暑天伏,许多将士染瘴疟而死,年过半百的马援亦染瘴疟。敌兵在险要处鼓噪示威,马援拖着重病之躯前往观察敌情,部下将士深为感动,莫不为之落泪。

马援听到门生爰寄生正在吹奏哀伤的笛曲,便作歌和之,名为《武溪深》:“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敢临。嗟哉!武溪多毒淫!”这就是马援南征时湘粤古道的真实写照。郴州流传至今的民谣“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也描述了与《武溪深》一样的情形。“打摆子"是瘴疟的俗称。自古以来,郴州为南蛮之地,瘴疟肆虐,人到郴州很容易染上瘴疟。不过,“人到郴州打摆子”也有“到郴州打工”的意思。湘粤古道的运输繁忙,车水马龙,宾客云集,给郴州带来了很多工作机会,如码头卸载、货物搬运等。由于搬运工人非常辛苦,收入微薄,便戏称自己是“到郴州打摆子”。如今,瘴疟早已远去,“打摆子”更多是郴州人用于自嘲的谦词,表示自己虚度年华,蹉跎岁月,没做出什么成就,或没赚到什么钱。

建武19年(公元43年)夏,马援斩杀征侧、征贰姐妹,传首洛阳,被封为新息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明年夏四月,援破交阯,斩徵侧、徵贰等,余皆降散。”马援犒赏三军,大发感慨:“吾从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史,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致求盈余,但自苦耳。当吾在浪泊、西里闲,虏未灭之时,下潦上雾,毒气重蒸,仰视飞鸢跕跕墯水中,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今赖士大夫之力,被蒙大恩,猥先诸君纡佩金紫,且喜且惭。”(《后汉书·马援列传》)

建武20年(公元44年)秋,马援率部凯旋回京,将士因瘴疫死亡十之四五。《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二十年秋,振旅还京师,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赐援兵车一乘,朝见位次九卿。”朝野故旧纷纷前往庆贺,马援了无得意之情。《后汉书·马援传》记载:“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马援少年时家庭贫困却胸怀大志,常以“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自励。马援戎马一生,间关万里,纵横疆场数十年,北击乌桓,南征交趾,西平戎羌,世称“马伏波”,入祀历代帝王庙。

马援为后人敬仰的不只是其盖世功勋,还有“马革裹尸”的家国情怀和“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马援南征交趾时虽年过半百,仍以国家社稷为重,毅然率兵南下,实现了自己“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的诺言。

毛泽东赴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就学前,写下《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与父亲道别:“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诗中意境与马援的“马革裹尸”相通。上世纪60年代,一位将军不愿去艰苦的非洲工作,毛泽东得知后说:“我建议我们的高级干部都读读《后汉书》里的《马援传》。”

七、南宋抗金名将忠武王岳飞

岳飞(公元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杰出军事家,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岳飞少时勤奋好学,“生而神力,未冠,能引弓三百斤,腰弩八石。”(南宋岳珂《鄂国金佗稡编》) 20岁从军,32岁当上节度使。

建炎3年(公元1129年),靖康年间(1125年~1127年)树起抗金大旗收拢从抗金前线溃败散兵10余万的败将曹成流窜到湖南,驻扎在攸县。曹成,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曾跟随宗泽参加过第二次开封保卫战。

正在安仁的荆湖东路安抚司向子諲遣使招降曹成,曹成同意接受招安。绍兴元年(1131年)11月下旬,曹成不满向子諲派韩京一军西守衡阳,吴锡一军南定宜章,认为是钳制自己,遂率10余万游寇从攸县进攻安仁。清毕沅《续资治通鉴》记载:“初,成既屯攸县,而子諲兵不满万,驻司于衡之安仁,遣使招成,亦听命。子諲乃檄成权本司都统制,而命诸将韩京以一军西守衡阳,吴锡以一军南定宜章,……成忿子諲扼己,即拥众而南。”

驻守安仁的向子諲军不足1万,无法抵挡曹成10余万游寇的进攻。曹成攻破安仁县城后,大肆劫掠城内外的金帛、米粮。向子諲单骑往曹成营房劝降,被曹成扣押。元脱脱帖木儿《宋史·列传》记载:“子諲率亲兵拒之。会官军溃,度不可遏,单骑入贼中,谕以国家威灵。成不服,执子諲归。会宣抚司都统制马扩遣人持吴敏檄谕成,成许受招,始释子諲。”绍兴2年正月初10,宣抚司都统制马扩派人持吴敏檄文告谕曹成,曹成释放向子諲。

绍兴2年正月21,曹成从安仁进犯永兴。绍兴2年2月,宋高宗任命岳飞知潭州(今长沙)兼权荆湖东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付金字牌、黄旗,率马友、李宏、韩京、吴锡等共同讨伐曹成。绍兴2年2月17日,岳飞从南昌出发征剿曹成。曹成听闻岳飞将至,大惊道:“岳家军来矣。”于是分路逃走。《宋史·岳飞传》记载,宋高宗“命飞权知潭州,兼权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付金字牌、黄旗招成。成闻飞将至,惊曰:‘岳家军来矣。’即分道而遁。”

岳飞至茶陵,遣使向曹成晓谕上意,劝其投降,但曹成不肯接受招安。《宋史·岳飞列传》记载:“飞至茶陵,奉诏招之,成不从。飞奏:‘比年多命招安,故盗力强则肆暴,力屈则就招,苟不略加剿除,蜂起之众未可遽殄。’许之。”

绍兴2年4月,曹成攻克广西贺州,凭借山势险要的桂岭抵抗岳家军。岳飞手下第五将正将韩顺夫攻破莫邪关。正当韩顺夫军解鞍脱甲举行庆功宴时,曹成部将杨再兴率众突袭,夺回莫邪关并杀死韩顺夫和岳飞之弟岳翻。《宋史·杨再兴传》记载:“杨再兴,贼曹成将也。绍兴二年,岳飞破成,入莫邪关。第五将韩顺夫解鞍脱甲,以所虏妇人佐酒。再兴率众直入其营,官军却,杀顺夫,又杀飞弟翻。”

岳飞深知与曹成的兵力对比悬殊,而且桂岭山势险要,不可强攻,只能智取。绍兴2年闰4月,正巧抓获了一名曹成派来窥探的间谍,岳飞便设一个“引蛇出洞”之计。岳飞先离开营帐,再派人将间谍押入营帐听候发落。间谍被押入营帐后,岳飞佯装不知,在帐外大声喝令运粮官赶紧调拨粮草,运粮官回禀道:“粮草已快用完,下一步该怎么办?”岳飞思考片刻,叹息道:“传令各将士准备撤兵,再从长计议。”岳飞再命看守士兵故意放走间谍。

逃回的间谍把岳家军粮草已尽、即将撤兵的假情报告知曹成,曹成大喜,不顾杨再兴、何元庆等将领的苦劝,执意率军追击。是日夜,当曹成主力倾巢而出后,岳飞亲率精兵抄小路绕到曹成后方。拂晓时分,岳飞率岳家军发起突袭,一举攻占曹成大本营。曹成措手不及,全军溃败,率领残部仓皇逃往广东连州。《宋史·岳飞列传》记载:“飞入贺州境,得成谍者,缚之帐下。飞出帐调兵食,吏曰:‘粮尽矣,奈何?’飞阳曰:‘姑反茶陵。’已而顾谍若失意状,顿足而入,阴令逸之。谍归告成,成大喜,期翌日来追。飞命士蓐食,潜趋绕岭,未明,已至太平场,破其砦。成据险拒飞,飞麾兵掩击,贼大溃。”

岳飞命张宪自贺州、连州,徐庆自邵州、道州,王贵自郴州、桂州,与岳飞会连州,进兵追击曹成。《宋史·列传·岳飞》记载:“成又自桂岭置砦至北藏岭,连控隘道,亲以众十馀万守蓬头岭。飞部才八千,一鼓登岭,破其众,成奔连州。飞谓张宪等曰:‘成党散去,追而杀之,则胁从者可悯,纵之则复聚为盗。今遣若等诛其酋而抚其众,慎勿妄杀,累主上保民之仁。’于是宪自贺、连,徐庆自邵、道,王贵自郴、桂,招降者二万,与飞会连州。”

曹成又从连州逃往郴州,宋太宗六世孙、知州赵不群固守郴州城池并击退曹成。《宋史·列传·宗室》记载:“既而朝廷虑郴失守,复留不群于郴。坐岳飞破曹成,成遁,因犯郴,不群乘城固守,拒却之。”

曹成败走连州时,张宪率领骑兵一路追杀杨再兴。乱军之中,杨再兴骑马跌落山涧,被张宪擒获。《宋史·杨再兴传》记载:“成败,再兴走跃入涧,张宪欲杀之,再兴曰:‘愿执我见岳公。’遂受缚。飞见再兴,奇其貌,释之,曰:‘吾不杀汝,汝当以忠义报国。’”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飞见之,解其缚曰:‘汝壮士,吾不杀汝,当以忠义报国家。’再兴谢之,飞留以为将。”岳飞不计杀弟之仇,亲解杨再兴的绳索,要他以忠义报国。杨再兴感其恩义,从此追随岳飞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如赵云一般骁勇的宋代第一猛将。

绍兴2年5月,韩世忠平定福建后,抵达洪州,派人招降曹成,走投无路的曹成只好接受招安,于是岭南匪患平定。岳飞以8000轻骑,战胜了10余万游寇的曹成后,被朝廷授予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的职衔,并将韩京、吴锡、吴全所部拨归岳飞。《宋史·列传·岳飞》记载,岳飞“进兵追成,成走宣抚司降。时以盛夏行师瘴地,抚循有方,士无一人死疠者,岭表平。”

连州在历史上与广州、韶州并称“岭南三州”,是湘粤古道上的重镇。在连州西岸石兰寨一座其貌不扬的山岭就是岳飞安营扎寨和与张宪、徐庆、王贵三路人马会师的地方。尽管岳飞征讨曹成仅用了1个多月时间,但战争异常惨烈。当地民众为了铭记岳飞保护百姓安宁,以岳飞的姓氏将这座山岭命名为“岳荣岭”。岳荣岭的石壁光滑陡峭,隐藏着10多个大小不等的山洞,大的能容纳40~50人,小的能容纳10多人,就像一座天然的堡垒扼住了湘粤古道的咽喉,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如今在岳荣岭上还可以看到“岳家军故垒遗址”,有石灶、石垒城墙、石山门、旗杆洞等。

绍兴11年(公元1141年)农历12月29日,农历除夕前一夜,岳飞被宋高宗赵构与宰相秦桧联手以莫须有的“意欲谋叛”罪下诏赐死于临安风波亭,年仅39岁,供状上只留下八字绝笔:“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绍兴32年(公元1162年)6月宋孝宗赵昚继位,7月下诏为岳飞平反昭雪,追谥“武穆”,宁宗时改谥“忠武”,故又称“岳武穆”、“岳忠武王”。

岳飞英雄善战,善于谋略,位列南宋“中兴四将” (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所率领的岳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略”著称。《宋史·列传》曰:“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八、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

石达开(1831年3月~1863年6月27日),广西贵县客家人,家道殷实,幼年丧父,与母亲和一姐两妹生活,为家中唯一男丁,8、9岁便独撑门户,务农经商之余,习武修文不辍。

清咸丰8年(公元1858年),石达开离开天京后,转战苏、皖、赣、浙、闽等多省。清咸丰9年(公元1859年)春,石达开率太平军进入湖南境内并试图经湘粤古道北上往四川。清咸丰9年2月28日,石达开率领太平军进抵湖南桂阳(今汝城)热水岭,遭到湘军阻击;3月2日太平军攻克桂阳县城,取得在湖南的第一个据点;3月11日,太平军以骑兵开路,攻破桂阳与宜章交界处文明司的湘军营地;3月12日,又大破驻扎在官渡的湘军营地,并乘胜攻占宜章县城;3月13日,从秀流河上游和下游同时发动强渡,击溃扼守秀流河的湘军,攻克兴宁。至此,湘军在湘东南的三大军事要隘桂阳、宜章和兴宁在半个月之内先后失守,郴州的门户洞开。清咸丰9年3月15日,石达开命令太平军从宜章出发,迅速攻克郴州府属的骑田岭、良田镇,击毙巡检卢铨,占领郴州。

太平军进入湘南,湘系官僚大惊。巡抚骆秉章一面呼吁地主豪绅保卫桑梓,一面征调四方。当太平军占领宜章后, 骆秉章便急调5000湘军分赴安仁、茶陵一带防堵。太平军占领郴州后,骆秉章又令湘军道员刘坤一率部驻扎在安仁龙海塘和江口洲。

郴州失守后,左宗棠判断太平军将北进常宁进攻衡州,便以衡州为中心部署重兵。石达开见湘军把重点放在控制郴州通往衡州的水陆交通线上,对常宁防守尤为严密,遂将计就计,声东击西,以少量兵力佯攻常宁,牵制湘军主力,太平军主力则向西迂回,从西南方绕开湘军的衡州防线,取道祁阳四面合围了湖南中部重镇宝庆(今邵阳),发动了著名的“宝庆会战”。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富有传奇色彩的军神级人物,16岁受洪秀全、冯云山邀请加入太平军,19岁率4000余人参加金田起义, 20岁洪秀全封为“翼王五千岁”。石达开智勇双全,用兵如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大佬都深为忌惮。曾国藩云:“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左宗棠云:“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骆秉章云:“石逆用兵,稔其不惮险远,最善伺隙乘虚。”咸丰10年(公元1859年)上谕:“石逆诡谲异常,凡经过之处必分其党为数路。每路复分为数起,使官军不暇兼顾。”

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举止沉稳,陈词慷慨。时任四川总督骆秉章幕僚黄彭年《代刘蓉致骆秉章禀稿》记载:“即将该逆提讯,据供自金田起事之后,与洪逆分合及共事伪党、扰窜各省情形,历历如绘。其枭杰坚强之气,见于词色,决非他贼所能假冒。” 《黄彭年致唐友耕函》曰:“此贼举止甚稳,语言气概,不亢不卑,寓坚强于和婉之中。” 湘军将领刘蓉《养晦堂文集·复曾沅甫中丞书》记载:“比提石逆研讯,据供自金田发难之后,一切悖逆情状历历如绘。其枭杰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气不亢不卑,不作摇尾乞怜之语。自言南面称王十余年,所屠戮官民以千万计。今天亡我,我复何惜一死?” 当日下午,石达开从容赴死,被凌迟100多刀,始终默然无声,观者无不动容。死时年仅32岁。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或根据网络图片剪辑加工而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阳寿懿,湖南省安仁县永乐江镇禾市村人。曾在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住新加坡。喜读文史类、民俗类的书籍和文章,亦爱好摄影和旅游。

来源:安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阳寿懿

编辑:周霞

本文链接:https://www.arxww.cn/content/646748/65/1258329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