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非遗里的郴州年,探寻安仁元宵米塑的制作过程与它背后故事。安仁元宵米塑是承载着浓厚年味与文化传承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前夕,记者走进安仁米塑非遗传承人何陆生的家中,近距离感受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技艺。
在安仁县,何陆生是当地有名的米塑大师。今年72岁的他凭借一双巧手和对传统技艺的感情,致力于将历史悠久的安仁米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新的高度,让它在当代社会中重新绽放光彩。
记者走进何陆生的家中,看见一些上了色的米塑作品,在白色的米胚上恰到好处的点缀着红、黄、绿三色染料,造型独特、栩栩如生。这便是他最擅长的十二生肖,也是他63年米塑创作生涯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每一件作品都深深烙印着安仁人的审美情趣,体现着安仁人对于美的独特追求。
对于何陆生而言,米塑不仅仅是手工技艺的表现,它更是安仁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安仁人心中不可或缺的艺术源泉。他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热爱,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把这门古老技艺延续下去,使它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生。
安仁元宵米塑非遗传承人 何陆生:我应该是四五岁的时候(与米塑结缘的),那时候我们安仁有个习俗,就是娶老婆、嫁女儿、敬神都要用米塑。以前没有那么多的鸡、鹅宰杀来祭神,那时候物资匮乏,所以就用米塑来(代替)祭礼。米匮乏,那些家禽也是很匮乏,米还是比较经济一点。(米塑)主要的作用就是祭祀、敬神,祈求六畜兴旺、风调雨顺。
何陆生在向记者展示米塑的制作过程中,首先介绍米塑的原料,要选用上等的晚稻米,经过多次淘洗、捣碎、过滤,最终制成细腻的米坯。在色彩方面,他充分利用当地种类繁多的药材,如商陆草、黄栀子、艾草等,提取出红、黄、绿三种颜色,为米塑作品增添了几分自然与和谐之美。
在制作过程中,何陆生展示了其精湛的技艺。他手法娴熟,揉捏、掐扯、修剪、着色,每一个步骤都恰到好处。在他的手中,一个普通的米团几分钟后就变成了一只小动物。此外他还特别注重细节的刻画,如动物的眼睛、嘴巴、尾巴等,经过他的精心雕琢,更加逼真动人。
除了十二生肖,各类飞禽走兽、花草虫鱼也是他创作的对象,有时候还要临场发挥。
安仁元宵米塑非遗传承人 何陆生:如果说你做的东西他感到不如意,自己也不好,所以必须在这个方面下苦功,有时候你想象不到的时候,他要这样东西,你必须要做给他。
除了制作上色,蒸米塑也是很有讲究的,要大火把水烧沸才能下锅蒸制,时间也要把握好,太短了蒸不熟,太长了就会起泡影响美感,通常11-12分钟最合适。蒸好的米塑要自然放凉,表面油光发亮,还会增添点透光性,整体会更加漂亮。
来源:安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田源 李巧 罗勇 刘珍英 黄舒岚
编辑:李凯欣
本文为安仁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