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初晴,田垄间泥土湿润。金紫仙镇渡河村党总支书记谭鹏辉俯身弯腰,一边熟练地撒播油菜籽,一边与身旁村民交谈。“雨后地正湿,现在把油菜籽撒下去几天就可以长出苗,人能省不少心,明年乡亲们收入也就更稳了。”播种之间,蕴藏着来年丰收的希望。

1987年出生的谭鹏辉,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村民口中的“兵支书”。2020年,面对组织的号召与家乡的需要,他毅然将经营多年的驾校交由家人打理,回到渡河村挑起了乡村振兴的重担。“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退役军人,家乡需要我,我就必须回来!”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产业突围:从“零”的突破到“数十万”的跨越
初任渡河村党总支书记时,村集体经济账户几乎为零,产业基础薄弱。面对这一困境,谭鹏辉没有退缩,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首要任务。他秉持军人作风,科学化管理并扩大生猪养殖产业,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整合闲置资源,发展规模化种植。
村民陈威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村里没什么收入,谭书记带着我们养猪、种油菜后,年底分红实实在在拿到了手里,这日子真有奔头了!”短短几年间,渡河村集体经济实现从零到几十万元的跨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关键的“第一桶金”。

基建攻坚:夯实乡村振兴“地基”
“要想富,先修路;兴产业,水利要先行。”谭鹏辉深知,基础设施是乡村发展的关键支撑。他带领村民扎实推进道路硬化、水利设施升级和抛荒地整治。几年来,全村累计铺设3000多米硬化道路,兴建并升级15座电排与2500米水渠,整治200余亩抛荒地。
村民谭四友指着新修的道路感慨:“以前这路坑坑洼洼,下雨根本出不去。现在大车小车都能直接开到田边,咱们种得养的,再也不愁运不出去了!”这些扎实的工程,为村庄发展打通了“血脉”,强健了“筋骨”。

治理创新:从“合并村”到“一家亲”
渡河村由多个村合并而成,融合曾是治理难题。谭鹏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部队纪律性与乡村人情味相结合,坚持“公道办事、真情待人”,推动村务公开、文明评选和困难群体帮扶,逐步赢得村民信任。
村民贺恒贵表示:“谭书记办事最公道,不偏不倚,我们都服气!以前几个村各有各的想法,现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成了一家人。”曾经的“合并村”,如今已成为和谐互助的“一家亲”。

未来蓝图:绘就“家门口”的幸福画卷
展望未来,谭鹏辉心中已有清晰规划:引进中药材种植、发展林下经济、建设乡村振兴车间、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他致力于推动产业多元化,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让渡河村朝着产业更强、环境更美、生活更好的方向稳步迈进。
从训练场到田间地头,从军人到“兵支书”,谭鹏辉的岗位变了,但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未改。他依然走在田埂上,与乡亲们一道,把振兴的路一步步走实,把幸福的日子一天天过好。
来源:安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罗勇 周志棋
编辑:刘慧月
本文为安仁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