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忆乡愁:挑水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成秋 编辑:redcloud 2016-10-08 21:46:28
时刻新闻
—分享—

  近读现代作家聂绀弩的《挑水》:“ 这头高便那头低,片木能平桶面漪。一担乾坤肩上下,双悬日月臂东西。汲前古镜人留影,行后征鸿爪印泥。任重途修坡又陡,鹧鸪偏向井边啼。”勾起了我儿时在农村老家帮父母挑水的情景。

  挑水,在现代城市中很难见到了。城里人,只要将水龙头开关拧开,白花花的水就沽沽地流出来了。但是在农村,虽然不少人用上了自来水,虽然不少人在自家门口打上了压水井或明井,用不着每天去挑水了,但我们依稀还能见到有人挑水的身影。

  五十年前,我生活在农村,对挑水有深刻体会,一担水挑在肩上,扁担中心正好落在肩上,担子的重量也都落在肩上。既要注意路面的坑洼,还得估计桶里的水不要因晃动而洒掉。如果保持不好平衡,桶里溢出的水既会弄湿土路,又会弄湿鞋子,路也不会好走,肩上的重量也会越来越沉,桶里的水也会剩的越来越少。那情,那景,至今记忆犹新,如在昨日。

  我那时挑水的地方离家门口有500多米。那不叫水井,充其量只能叫水凼。湾里人实在打井不起,只是在田勘下挖一水凼,上面用3根松树架起作桥板,人站在桥板上提水舀水,就那么简陋。平时挑水还好说,一到下雪天或结冰天,到水凼边的下坡路很滑,下到桥板边更难,一不小心,摔得仰面朝天、四脚八叉,一担桶不知摔到哪里去了?有一年十二月结冰天挑水,我就实实在在地摔了一个仰八叉,把一只桶都摔烂了。父母亲先没问人摔伤了没有,而是看到一只桶烂了,把我骂了个狗血淋头。怪也怪不得,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要修一只桶又要花费多少钱呀?

  长到十来岁时,家里挑水的责任就落到了我的头上。每天散学后,丢下书包,就要到山里杀担柴回来,丢下柴担,就要去挑水。这些事不做完,大人是会不准我吃饭的。

  十来岁的人,个子不比挑水的木桶高多少。一根竹扁担,两头各安一个铁钩索。由于人小个子矮,将钩索缩短。刚开始挑水时,力气小又不晓得怎么挑,只能挑半桶水。好不容易把水舀好,提上平路,扁担上肩,由于肩膀从来没压过担子,一压上去就感觉好痛好不舒服。跌跌撞撞走上几步路,像一个醉汉一样,摇摇晃晃的,一时侧这边,一时侧那边。俗话说,半桶水晃得很,确实是那么一回事。正像聂绀弩《挑水》诗写的那样“这头高便那头低,片木能平桶面漪”。等到把水挑进屋,桶里剩不了多少水了。挑来的水要倒进水缸里,人小力气小,水缸架子又比较高,倒水只能一桶一桶地倒,有时还要用竹筒管先舀出几勺水才能倒进水缸内。一缸水要来回挑好几担,一家人吃水喝水,洗衣浆纱,生活用水,都是水缸里的水。

  稍大一些后,挑水动作熟练不少了,力气也大了不少,走起路来也自如了。差不多可以挑一大桶水了。

  隔壁邻居是一对七、八十岁的老人家,我们叫他们大伯伯和大伯母。大伯母是一双裹脚,三寸“金莲”,走起路来都是颤颤巍巍的,用一对小桶挑一担水,更是两边晃动,挑几步歇一下。要想一担水挑进屋,比我们挑水更加难上加难。

  母亲每天叫我多挑一担或两担水倒进隔壁老人家水缸里。大伯母到这时总会说:“该死了,如何要得?吃了有罪啦。”

  读初中、高中以后,远离了家乡,挑水的次数少了。偶尔回到家里,不忘拿起竹扁担挑水,也不忘挑一二担水倒进隔壁老人家缸里。

  参加工作后,分配在学校任教,一家人住在学校,偶尔也挑挑水。但到儿子这一代,就很少挑水了。进城后,有时停水,到运输公司老加油站明井里去挑水。儿子偶尔挑一二担水,双手抓住一头,另一头磕磕碰碰,水在水桶里晃动得厉害,挑一担水,晃来晃去,剩不了多少水了。

  不用再挑水了,人的肩膀上的肌肉也不发达了。再要挑什么东西,就很不习惯了。没有挑水的经历,这人生好像总缺少点什么。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成秋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