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你尽孝了吗

来源:红网安仁分站 作者:刘观生 编辑:redcloud 2016-12-12 22:06:14
时刻新闻
—分享—

副标题:——孝道与感恩漫谈

  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历代传统道行对孝尤其看重。孝道,是指奉养父母的准则。是家庭中晚辈处理与长背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说文解字》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根据“孝”的小篆字形,就象儿子背着老子,“老”“子”成“孝”。“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下代密不可分。上一代念念想着如何养育好下一代,才能对父母、祖先和社会有所交代;下一代念念想着如何把奉养父母的责任担在肩上,如何让父母生活得更快乐。

  几千年来,儒家所谓“孝道”,分为由低到高的“养亲”、“尊(敬)亲”、“安亲”、“卒亲”四种境界。只有在行孝实践中,逐步地由低到高,方可达到“孝道”的最高境界。

  最低境界"养亲"。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子女孝敬父母的最低境界的孝行。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好吃的,首先让老年人吃。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如果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和安慰。要求子女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尽力满足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各种要求,父母有事应代其劳作,使父母得以安乐、愉悦。孔子提出“父母唯其疾之忧”,即子女应以父母的疾病为忧的要求,更是儒家孝道的精华思想之一。现在生活富裕了,要给父母更高层次更宽空间的物质享受。
 第二境界“尊亲”。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的敬和爱,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奉养义务,更重要是子女对父母有敬爱之心。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待父母不仅是物质供养,关键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发自内心的真挚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从人性上讲,父母不仅有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的物质需求,而且也有得到敬爱和尊重的精神需求。这是儒家孝行的较高层次。子女和父母住在一起的,要经常问寒问暧,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特别是要处理好婆媳关系,换位思考,多加体谅;不与父母同住的或在外工作打工的,不能只寄点钱了事,要常回家看看,保持沟通温暖。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心情愉快,真正做到“老有所乐”。体现了人的文明和教养程度。

  第三 境界“安亲”。一是“外安其身”,二是“内安其心。”有人认为,只要赚钱后,替父母买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顺父母。其实,这只是“外安其身”。作为父母,不仅有物质需求,而且也有追求内心安宁的精神需求。所以,孝顺父母,不只是“养亲”、“敬亲”,更要“安亲”。“安亲”是要求子女要生活自立,家庭和睦,修身行道,稳重行事,不要违法乱纪,行不义之事,做冐险危害生命之事,以免父母为其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保证父母心境安宁、平静,从而达到以静养心的目的。

  最高境界 “卒亲”。儒家要求子女孝敬父母,不只限于一时一事,而是从其生到其死都要严格地依礼事奉父母,将其孝心贯彻于人生始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同时,还要求子女在立言、立德、立功上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以扬名显亲,光宗耀祖,做到“慎终追远”,达到“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的目的,为父母、为家庭取得荣誉,延续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完成父母未竟事业,实际上都是对父母的大孝,甚至整个家族都会得到彰显。这是最高境界的孝道。

  孝与感恩是结合在一起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人品德形成的基础。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多元文化。父母从小把我们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大了又节衣缩食供我们读书,帮我们建房,成家立业,带孙操持家务累到老。

  古有"望子成龙","孟母三迁"之父母爱,也有动物"羊羔跪乳"之感恩情,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之恩是报答不完的,我们尽心尽力就行。小孝用体力,中孝兼用心智,大孝则永久维持孝心,也就是不论父母在世与否,都能够心中有父母,终生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可见,做一名大孝至爱的孝子是不容的。对父母尽孝是需要学习和用心的,持之以恒体现在行动上,在日常生活中

来源:红网安仁分站

作者:刘观生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s://www.arxww.cn/content/2016/12/12/860452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