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题名记》作于750多年前的南宋咸淳四年农历五月间,系当时的戊辰科殿试状元陈文龙应湖广行省衡州府安仁县籍的同榜进士李龙金、陈亿孙之邀写下的一篇进士题名记。后来,李陈两位进士家乡的官府和士绅又选择在咸淳四年的“秋八月初吉”,也就是这一年的农历八月初一,勒石树碑,用以昭耀安邑后来的读书人。
历经七百年风霜雪雨之后,这块“进士题名记”碑一直留存在世,其断碑残体现仍收藏于安仁县博物馆。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字迹湮没,今人已很难顺利而准确地识读碑文了。现在,人们大多以清同治年间侯材骥篡修的《(同治)安仁县志》上刊载的文章内容作为主要参考资料。如2017年安仁县史志办在政府网站发布的“安仁历史大事记”中,就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记述这一事件的:“咸淳四年(1268),陈亿孙、李龙金、陈庚雷、刘应祥同榜考中进士,主考官陈文龙以‘衡郡擢第者六,而安仁居其四’,特撰《进士题名碑记》”。个人认为,这段文字里面至少犯有两个知识性错误:一方面陈文龙并不是主考官,他与前面四个人一样,都只是普通考生,只不过他后来以出色成绩通过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取得了一甲第一名而被钦点为状元。一般来说,古代所谓的“某某进士榜”通常都不是以主考官,而是以这一榜的状元名字来命名的。再就是陈文龙当时撰写的也不是《进士题名碑记》,而是《进士题名记》,只不过这个题名记后来被当时安仁的邑人做成了“进士题名记”的碑刻。在此,县史志办显然只是采信了清代侯材骥篡修的《(同治)安仁县志》版的说法而已。笔者认为,陈文龙撰写的还应该是《进士题名记》,只不过这篇题名记后来被刻制成了石碑,我们说这是一块“进士题名碑”或者“进士题名记碑”都是可以的。
那么,当初最完整的陈文龙撰《进士题名记》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为此,笔者通过认真比对明嘉靖万历时期和清同治时期各个府县志版本刊载的这篇记文,得出了这样一些结论,供大家商榷:
首先,从字数上分析,整个记文的正文可能只有322个字。因宋元以来包括洪永时期的史志湮佚,《(嘉靖)衡州府志》所载的这一篇陈文龙撰《进士题名记》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官方文献资料。从嘉靖志刊载的这篇《进士题名记》看,整个记文全篇可能是322个字。由于文章内容可能全部抄自于碑刻,所以,有几处地方难免因碑刻字迹难辨而出现了合体或者是空格现象——如文中“若干霄之凤”的“干霄”二字写成“霄干”状,且只占了一字的位置,估计是当时刻碑的工匠不小心先刻了一个“霄”字,事后发现漏刻一字后,便又在“霄”字的右边再刻出个“干”字来救急的(古人的认读习惯一般是从上而下从右到左的);又如“今皇帝龙飞,衡擢第者六,而安仁居四”一句中,“今”字与“皇”之间明显间隔了一字,疑似漏记了“遇”字或者是一个与之意思相类似的字。再如该记中“虽然我朝进士多为名臣”一句,尽管语句是通顺的,但之中的“我”与“朝”字之间明显空格了两字距离,疑似明代邑人抄写碑刻原文时,因此处两个刻字模糊难以辨认,便有意空格让出了两个字的距离,个人推究会不会是“大宋”二字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还有文章最后一句“扬天子之丕显休命”中,“扬”字与“天”字之间明显空格了一个字。因这个典故出自于《左传.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重耳语:“…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据此推断,这后面是否可能漏掉了一个“奉”字。
其次,从语句语段上分析,某些语句或者语段可能出自邑人李龙金或者陈亿孙之笔。个人推测,《进士题名记》中一些写景的句子可能全部出自于邑人李龙金或者陈亿孙之手,如“其邑广袤不百里,而山川甲衡湘。凤岗东来,腾直飞舞,若干霄之凤,翼然而仪;熊峡南起,翠绿伟岸,若当道之熊,矍然而踞。江行其中,左右萦带,汇湘流而东之。凝望邑境,万山如立玉,以是名胜徃徃出焉”等语段。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一方面是因为陈文龙并没有到过安仁,只是年少时听说过“湘中山水之美”,对安仁的地理环境并不熟悉,自然难以如此饱含深情地准确描述这里的山水美景了;再者,陈文龙在记中也曾提到过“李君偕陈君一之季文谒”的事情,说明李龙金、陈亿孙当时拜访陈文龙的时候就是带了稿子去的,而且这个稿子并不是一般的草稿,而是“季文”,也就是最后定稿。所以,本文作者分析,这些语段出自于李(龙金)或者陈(亿孙)原作的可能性比较大,陈文龙不过是信手拈来,借用了其中的语句罢了。
最后,从字面上分析,明府志版的文字记载比清县志版的记载可能更加真准。自嘉靖志刊载此文之后,虽历代府县志多有转(记)载,但内容稍有异同。万历志载《进士题名记》与嘉靖志刊载的部分在内容上几无异同,只是不再留有空字空格之提示。而且,无论嘉靖志版还是万历志版,题名记前面的作者并未标注官衔,后面也均未署具体的作记时间。但同治县志版题名记不仅在文章后面署有“咸淳四年秋八月初吉”的作记时间,前面亦注明了作者的官衔是“宋镇东节度判官”。综合宋史和陈文龙个人履历分析,这是符合当时实情的。陈文龙作此文的时间大概是在咸淳四年的农历五月间,当时还刚刚中得状元,朝廷尚未授以任何官职。但之后,陈很快因才能出众被破例加官,“初授宣仪郎、镇东军节度判官,驻节越州”。这就是说,过了几个月以后,陈文龙即被朝廷授以镇东军节度判官的职位。这个时候,李龙金、陈亿孙的家乡安仁正在将陈之记文勒石竖碑,自然也就加刻了陈的最初官职,并且刻记了立碑的具体时间是这一年的“秋八月初吉”。之后,一直到清同治年间侯材骥篡修的《(同治)安仁县志》刊文,这篇题名记的文字内容才出现些许改动。到这个时候,题名记的题目也因碑刻传承而更改成了《进士题名碑记》。此外,文章中的多处文字亦有删(增)改迹象,如嘉靖志中“其邑广袤不百里,而山川甲衡湘”一句变成了“其邑广袤百余里,山川甲衡湘”;“凤岗东来,腾直飞舞,若干霄之凤,翼然而仪;熊峡南起,翠绿伟岸,若当道之熊,矍然而踞”一句改成了“凤岗东来,腾直飞舞,若千仞之凤,翼然而仪;熊峡南起,翠绿伟岸,若当路之熊,矍然而踞”;“予闻益歆欢不能”记成了“予闻焉歆叹不能已”;“惟三俱均进士,因均可以信其乡山水之胜”写成了“惟三君俱佳士,因君信其乡山水之胜”;“文龙愿与三均勉之,且因以勉来者,皆曰:但丕惟子之教”则改成了“文龙愿与三君勉之,且因以勉来者,皆曰:敢不惟子之教”。在此,也不一一列举,不妨只从上述几组语句中举几例分而析之:先就嘉靖志载“其邑广袤不百里,而山川甲衡湘”和同治县志载“其邑广袤百余里,山川甲衡湘”两句来做个辩析。大家知道,中国古代以东西之长度为“广”,以南北之跨度为“袤”。现结合宋代安仁县域环境情况分析,显然,“其邑广袤不百里”一句的描述比“其邑广袤百余里”更符合安仁当时的境域实情。这就是说,嘉靖志刊载的这段文字记述得更加真准一些。再来看看“熊峡南起,翠绿伟岸,若当道之熊”和“熊峡南起,翠绿伟岸,若当路之熊”一句之比较。根据古汉语和古人遣词造句特点,尽管“当道”和“当路”的意思相近,但“当道之熊”似乎比“当路之熊”更加符合古人的用词习惯,所以古代汉语词汇中一般说“豺狼当道”、“奸臣当道”,而不说“豺狼当路”、“奸臣当路”。最后,再就“惟三俱均进士,因均可以信其乡山水之胜”与“惟三君俱佳士,因君信其乡山水之胜”一句来做一下辨识。“惟三俱均进士”的意思是说我们仨都是进士(意指陈文龙、陈亿孙、李龙金等三人),“惟三君俱佳士”的意思则是我们三个道德高尚的人都是品行或者才学优良的人。“君”字在古代多用于称呼别人,而很少会用到自己头上。再说,按照古代礼制和古人的语言习惯,这个中得状元的陈文龙也不会狂傲到自称自己为“君子”或者“佳士”的地步。对于这个“佳士”的“佳”字,个人推测是否可能是碑刻上的“進”字因岁月风雨磨蚀掉了走之旁,而让后来的邑人误读成了“佳”字。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对于《进士题名记》的作者陈文龙,《宋史.陈文龙传》高度评价他“能文章,负节气”。现如今,通读这篇不足三百五十字的题名记,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到作者“节义愧当时”的家国情怀和“文章魁天下”的藻句华章。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禅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