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怎么发展?废弃宅基地怎么盘活?“归雁”经济怎么落地?华王乡百顺合作社以生产传统美食红薯粉为主流、带动村民积极参与生产制作,用总面积不到五亩的废弃宅基地回答了这些乡村振兴中的难题。
百顺合作社生产基地里,村民们忙碌不断,货架却空空如也。因为当天生产的红薯粉,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被抢购一空。前来品尝的食客们搬上一张桌子、几把凳子、将煮熟的红薯粉拌上辣椒油,便围坐着吃了起来。大家都说,这里的红薯粉口感软糯弹牙、口味地道纯正,是真正“家乡的味道”。
来到田间地头,村民们正挥舞着铁锄,将藏在地里的红薯们一个个挖出来。除开繁琐的清洗和沉淀,从种植到包装的整条流程都由他们亲手完成,这是保留地道风味唯一方法。
百顺合作社法人代表 曹培顺:我们华王一直有种红薯、做红薯粉的传统,到现在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从我记事起,爷爷奶奶每年十月就挖红薯,做红薯粉。
在红薯粉制作车间里,大多数制作红薯粉的社员已经年过半百,一双双长满皱纹的手与光滑透亮的红薯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少人已经制作红薯粉2、30年了,操作起来手法娴熟、技巧老练。
曹培顺说,我回乡之后,看到我们村每年十月份,家家户户都加工制作红薯粉,产品供不应求,而我就想,能不能把这个产业化,形成产业链。
据了解,合作社年产量红薯粉5吨左右,创造经济效益150万元。依靠生产红薯粉,合作社社员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曹百顺说,不要小看这小小的红薯粉,它里面充满了学问,是安仁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
百顺合作社法人代表 曹培顺:我对家乡一直有一种特别的情怀,对华王红薯粉有一种独特的惦念,我的梦想是把华王红薯粉品牌化、规模化,留住家乡的味道。
目前,百顺合作社已经注册了名为“华王红薯粉”的食品品牌,下一步他们将加大投入运营,让这份传统产业开出鲜艳之花。
来源:采访部
作者:张明宽
编辑:林武
本文为安仁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