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欧阳厚均故居考证

来源:安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欧阳月文 编辑:李嘉芳 2022-03-25 19:22:02
时刻新闻
—分享—

一、欧阳厚均故居之谜

查阅《安仁县志》安仁名人录或通过“百度百科”输入“欧阳厚均”关键词,会得到这样一条信息:“欧阳厚均,字福田,号坦斋,清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生于湖南安仁县梅穆村仓下(今郴州市安仁县禾市乡乐友村)(作者注:最近一次乡、村行政区划调整,已将原禾市乡并入永乐江镇,原乐友村与石玉村合并成一个村,命名为“厚均村”)。

但在《欧阳氏十二修谱(二甲分册)》中,关于欧阳厚均的生住地,是这样标注的:“厚均:乾隆丙辰十一月初三日生,住县南良字号”。

2020年以来,安仁县开工建设一个重要文旅项目,名称为“欧阳厚均故居修缮工程”,地点不在县城南良字号,也不在厚均村,而是在与厚均村相隔十余公里的清溪村境内,与良字号隔河相望。

图片

图片

▲正在修缮中的清溪村阳古大屋

信息来源不同,出现三种不同版本。那么,欧阳厚均到底是安仁哪里人氏?“梅穆村仓下”、“县城南良字号”、“清溪村阳古大屋”,何处为他故居?

二、城南“御史之宅”

居住在安仁的欧阳氏族共两支,分别来自江西和河南方城县,同宗不同源,前者为“西城阳”。厚均的始祖抟公原住河南方城县会阳里,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奉命戌安,建隆辛丑(公元961年)落籍,“世居会三都”(宋元明清时代,“里”、“都”属于管辖范围比县级小、比村一级大的行政区名,梅穆村曾先后归会阳里、会三都管辖)。为了区别于另一支同姓氏族、纪念始祖,人们在始祖来源地、落籍安仁时聚居地及欧阳姓氏中各取一个字作为家族的称呼,简称“会三阳”。

随着会三阳家族人口日益增多,分布区域不断扩大,至第十代时又分成了二、四、六甲。欧阳厚均属于会三阳二甲人氏,其“曾祖立贤、祖父徵昌)奉父迁于县之城南门外”(《欧阳厚均集 长兄心田行略》)。

良字号并非某一栋房子的名字,而是县城区的一个行政单元(当时称为字号),大致相当于现在一个住宅小区。清初,安仁全县划分为三乡八里一城厢,城厢划分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十个字号,厚均家的先祖从乡下进城后,住在城南良字号。

到厚均这一代,大哥厚坤、二哥厚基先后分别移居梅穆村仓下和清溪村穆林巷。随后的两代人中,厚均长子嗣钦因病在京城逝世,嗣钦之子世洵和世隆移居“省城”(族谱上说他们住安仁县城南良字号)。厚均与韩氏所生的儿子锡谷(派名嗣鋆)一直住“城南良字号”。

前政协安仁县文史委主任谭诗科《欧阳厚均身世疑团考证》(以下简称《疑团考证》)一文中说:“ 厚均出生在马家巷阳古大屋,直到入塾才离开”。“其家所购房子不大。嘉庆年间扩建,建筑面积达1800平方米。1844年厚均请辞岳麓书院山长回乡,居住于此。1846年正月12日于家中去世”。这些说法与《安仁县志》、《会三阳族谱》中的记载大致相符,若能一一注明出处,应该基本可信。

据几位参与过《欧阳氏十二修谱(二甲分册)》编撰工作的会三阳长老说,他们八十年代到县城老城区登记人丁信息时,见到一块写有“宅主御史”的匾牌。持有匾牌的那户人家正是欧阳厚均的后裔,他们家所居住的房子,是祖传的遗产。循着这一线索,我造访了这户姓欧阳的人家。

温和友善的女主人敷一见面就很肯定地说,欧阳厚均正是从这屋里出去的。论辈分,她丈夫是第三十世,即欧阳厚均的第七代嗣孙(欧阳厚均是第二十三世)。

可惜当年的御史名宅,如今已变成满大街都是、极普通的砖混结构自建房。据房主介绍,旧宅子原本朝南,他们手里改成了大门朝北。旧宅子占地面积很大,新房子只占用了旧宅北边一少部分地基,剩下的宅基地成了后院。后院北高南低,一条过道直通南边的正屋大厅,院子南端另有一排简易平房与外界相隔。

院中两颗暗红色石墩,略高于地面,兀立于过道两旁,由此可以判断旧宅大门和梁柱的大致位置。房主拆旧建新时,从大门上方的横梁上取下一块长条形木匾,上书“宅主御史欧阳厚均偕男嗣鋆 孙世洵 世隆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岁仲冬月建立”。

图片

▲御史宅主木牌

欧阳厚均嘉庆十九(1814)年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欧阳厚均集<一>序》),是年十月“急请南旋”以母老告归,时年49岁。嘉庆二十一年(1816)与房弟厚韩(字斗山)南游广州。

嘉庆二十二年(1817),受邑令侯钤之聘,为《安仁县志》总纂。是年十月,修熊峰文塔(引文来源:琢玉成轩《欧阳厚均年谱考》根据欧阳颛考证)。

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厚均独自拥有了良字号并在二哥劝说下,对旧房进行了一次翻修改造:“兄以旧居狭隘,长兄已迁于乡,亦卜筑于对江之穆林坊。鸠工庇材,阅七载而落成。因太恭人膝下承颜无人,迁延未徙,迨厚均归里之明年,乃悉以旧宅让弟独居,盖室而徙于对江新宅,复念旧宅阅岁既久,诸多渗漏,且滨临大江,暴涨不时,墙壁间有倾圯。劝厚均及时修理。爰于丁丑岁,拆群房书第而新之。戊寅工竣。己卯加丹垩焉,一切规制,多出于兄之指画”(《欧阳厚均集 祭二兄树堂文》)

房主家收藏的这块木匾,大概是工程施工过程中,宅主厚均所手书,由工匠安装在房屋横梁上。厚均的长子嗣钦(1787年-1808年)在翻修此房屋时已经去世,所以房主署名中没有在列。

继欧阳厚均之后,城南良字号还有过几次比较大的改扩建。至清朝末年最风光的时候,一度成为县城有名的标志性建筑。据史志记载 “阳古大屋(今河街处)系欧阳厚均之后裔于清末兴建,占地面积1188.1平方米,砖木结构,正中六垛三厅二层,左右各四垛三厅,油漆花格门窗楼阁,墙壁绘以诗画图案”(《安仁县志》421页)。令人遗憾的是,时代的风雨已完全改变了这座古老建筑旧时的模样。如今的良字号,落寞而简陋, 仅靠一块有名人手迹的“宅主御史”木匾,已很难找回那历史的荣光。

三、欧阳家塾及梅穆村古宅

既然族谱上记载,欧阳厚均住城南良字号,他生卒的时间、地点很清楚,那为什么包括百度百科、《安仁县志》在内的一些公开的权威资料却说他生于梅穆村呢?

现在的厚均村境内有一座古寺叫梅穆寺,历史上先有梅穆村还是先有梅穆寺,有待进一步考证。地处良字号的厚均及家人住所,在店铺林立的县城临河街处。房子虽大,也仅可以容身。梅穆村才是欧阳厚均一家人世代赖以生存的地方,他们家的祖业大部分在乡下,进城经商只是生活所迫的权宜之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随市、县文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到过乐友村调研。当问及欧阳厚均在这里的活动情况时,当地乡村干部带我们来到一处废弃已久的古建筑遗址上,非常肯定地说,那就是厚均故居。

图片

▲厚均家在梅穆村的住宅

我仔细察看了这座颓废已久的大宅子,它坐北朝南,东西宽约十米。前后两进,大小房屋十余间。房屋主体已基本倒塌,高高低低的残垣断壁裸露着,在日晒雨淋中风化,慢慢地一点点消失。横七竖八的梁柱和门窗歪歪扭扭的悬在半空中。地上杂草丛生,一派荒芜。

两栋新建的三层楼,矗立于旧宅的前坪,将其主体遮挡得严严实实。两栋楼宇之间,一条夹长形空地,直通旧宅大门。

古宅虽遭废弃,但大门门槛、门前的石墩、部分门楹窗楹、天井、房屋基脚等大致轮廓还依稀可辨。其构造精巧复杂、建筑工艺水平非同凡响。建筑规模、占地面积,应该与县城良字号不相上下。细看那几件遗弃在室内的水缸、柜子等家什,做工精致,品质不俗,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的主人为身份显赫、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

据会三阳族谱和厚均的文章记载:欧阳厚均的伯父、父亲、叔叔相继英年早逝,长兄厚坤迁徙至梅穆村。在那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世袭制社会。上一代人不在了,按顺位继承,长兄为父,也算一家之长。他迁徙的时候会不会连母亲和兄弟姊妹一起带到了梅穆村居住呢?如果这样,那么大一家子人,自然需要这么一栋大宅子才能安身。

从古宅遗址往南,步行约三五分钟即是原欧阳家塾地界。父亲去世那一年,厚均年近11岁。18岁的长兄厚坤遵父亲遗嘱,主持兴建了家塾十余楹,“延师课读诸季”。1782年春,欧阳厚均就读于“欧阳家塾”,塾师乃房兄作宾,字绍徽。

“古者家塾之设,与痒序并重”,“吾族自先大夫建立家塾,岁延师以训族中子弟”,“往余尝在塾中肄业多年,复主讲习于每月”。(《欧阳厚均集 阖族捐置岁课田租碑记》)

厚均曾经就读和执教过的欧阳家塾,1995年被改建为乐友村小。建校之初,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专门发来信函祝贺并赞助建校款2000元。

图片

▲岳麓书院为乐友村小建校致函并捐款

信函的原件至今还完好的保存在时任村干部欧阳志家中,其内容如下:

乐友村建校理事会:

欧阳厚均系名闻天下的岳麓书院清代时的著名山长,他在书院任山长长达二十七年,著述丰富,是著名的教育家。欧阳厚均先生系贵村人氏,这是贵村的骄傲,如能以先生名命名学校,其意义深远。既纪念了先生,又教育了后人。村民集资办教育,精神可嘉,令人钦佩。愿大楼早日落成,为祖国千秋大业作出更大贡献。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人文学院

1995年3月4日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慕名来到乐友村小,本想“家塾怀古”,领教先贤们尊师重教的遗风。可刚一走近学校门口,即见到古“家塾”的石碑,躺平在校门外一侧的地面上,心中暗自感到失望。

细看那碑体,乃整块红柱石打造而成,厚、宽、高分别约10、87、93公分,红底黑字,笔力遒劲、方正饱满,据说为欧阳厚均所书。同行的文友不无感慨地说:“这种无价之宝,任其在露天中风化破损,太可惜啦!”。

640.jpg

▲相传欧阳厚均所书的石碑

我们离开后不久,即有收藏爱好者将石碑运走保护了起来。现在,有关部门已将其借出,放置在县博物馆内。

四、欧阳家庙的变迁

在厚均村,除人们常说的厚均故居和欧阳家塾以外,还有一处会三阳族人活动较频繁的地方——欧阳家庙。“崇祯末年,太高祖伯仲始避居于乡”(这里指梅穆村)。这时的乡下老家“垣颓瓦毁,宅废为园,幸而遗址犹存。”(《欧阳厚均集》)厚均的太高祖兄弟几人在遗址上重修了房屋。

“乾隆初,曾祖乃与群从析而为四,按房分管。未几,后裔中竟有将此园四分之一出售外姓”,于是“四隅只存三隅”。“数十年前我祖父尝思赎回,有志而未逮”,“今厚均于荡析之馀得全而有之”。遂“割后基,广三丈,袤丈有五尺,式廓家庙,命次孙世湰相度经营,增建寝堂”,“至庙后两隅系厚均所购买,仍交厚均子孙管业,尤宜筑室于兹,以似续乎古人,兼得顾瞻家庙”(《欧阳厚均集》)。

为寻找欧阳厚均文章中屡次提到过的家庙,我走访了当地几个比较年长的村民。据他们回忆,欧阳家庙在欧阳家塾以西约五六十米远的地方,房子里原住着几户欧阳厚均家族的后裔。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房主拆旧建新,在原址上盖起了砖混结构的楼房。当我们前往寻古之时,已全不见了家庙的影子。在两栋半新半旧的民房之间,认真仔细地寻找,好不容易在找到几段旧房子的基脚,但已基本被铲掉,与凹凸不平的地面连成了一片,剩下的石头上长着一层薄薄的青苔。

当年的欧阳家庙,分东西南北四隅(家庙只是房屋的一部分),因其西南一隅曾长时间为姓陈的人家拥有,故当地人称欧阳家庙所在的这个屋场为“陈家嘴”。

原乐友村村干部欧阳志称,他知道某村民家收藏有用象牙雕刻的“欧阳厚均”印鉴、一面黄色的锦旗、檀香木杯子、象牙筷子等物品。这些古董,样样用料考究、做工精美、品质不俗,传说是欧阳厚均母亲八十岁生日时皇上赐予的寿礼,故被收藏者视为稀世珍宝,轻易不肯示人。

厚均本人及父母、兄弟都住城南良字号,但皇宫赐予他母亲的寿礼却在梅穆村。由此推测,欧阳厚均在梅穆村应该还另有一个家。他辞官侍母乃至辞去岳麓书院山长回故乡养老的那段日子里,梅穆村的居所应该是他常住地之一,他们家的重大活动,不在县城良字号,而是在乡下老家举办。

五、清溪阳家大屋

清溪阳家大屋欧阳厚均故居修缮工程规划及动工以来,安仁当地出现了不少质疑声。前政协安仁县文史委主任谭诗科撰文指出:“厚均家族有三处屋屋相连、栋栋相接的连片房子,规模都比较大:一在禾市乡梅穆村,谓阳家祖屋;一在县城良字号马家巷,谓阳古大屋;一在清溪乡桥南村,谓阳家大屋”。“清溪乡桥南的阳家大屋是厚均的二兄厚基置建的”。“建造时间大致在1807年至1814年之间”。“该屋是二兄(因厚基在厚均兄弟中排行老二,称二行)私产,与欧阳家族有关,与厚均个人无关,厚均更没住过”(《魅力安仁》2020年11月25日:《欧阳厚均身世疑团考证》)。

图片

▲清溪阳古大屋大厅

欧阳厚均的文章中,对他们家兄弟之间的分家析产情况亦有比较详细的记叙:“忆惜兄弟析箸时,初议以兄承伯祧,应析家赀之半以与兄,兄不受。继由伯母侯太孺人交出祖考朝议公遗约,应析家赀为三,以其一与兄。亦不受,怫然曰:同怀五人,吾曷为受产独丰耶?兄及弟乃禀请太恭人,命奉谕将祖父遗产匀配为五兄弟,等均分之”。

“五弟无子,以长兄之次子嗣;三兄无子,即以兄之次子嗣。厚均既归里后,奉太恭人命,查明三五两房产业,即交其各嗣子之本生父兄经理”,“兄亦旋将所管产业,匀配为四,按其亲生四子均分之”。(《欧阳厚均集 祭二兄树堂文》)。

据会三阳族谱记载,厚均的兄弟们的下一代中,厚基的长子嗣锡、三子嗣铭、四子嗣铨均移居清溪穆林坊。次子嗣镛虽过继给了三叔厚垣,但后来还是随生父厚基徙居清溪穆林坊(清溪阳古大屋)。

有人说,欧阳厚均从小随哥哥在清溪阳古大屋长大,七岁后入私塾读书时才离开,这一说法纯属误传。因为从时间轴来看,厚均年龄比二兄厚基相差两岁,厚基在穆林坊建房的时候,兄弟俩已分别达到43岁、41岁,厚基迁徙到阳古大屋的时间则更晚。将哥哥的房子当作弟弟的故居,确实是一个不小的乌龙。

六、厚均家族与安仁清代古建筑群

纵观那灿若繁星的历史名人,都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存在,他们的成就与整个家族的家教家风等密切相关,他们成功之后又反过来影响家族的后人,包括物质和精神等方方面面。

厚均的大哥欧阳厚坤生性耿直,“年十八,以家督应门”。兴办家塾,督促四个弟弟读书。捐腴田、捐“岁课田租”资助县城书院。深受乡亲拥戴,三十岁即被推举为族长”。

二哥厚基过继给伯父高瑜,“年十九,以郡试冠军,补弟子员”,“年及壮,仍从师受业在塾,与诸季同攻苦”,“兄弟次第游庠食饩”,“肄业胄监”“岁丁巳,奉部议叙训导,例发本省候补。

“适川楚例开,兄(二兄厚基)乃商于三兄,称贷于亲友,为厚均纳官”,厚基自己则“改县丞班,以图及时报效”,继而“委署沅郡学篆”。其“自度不能远官于外”,遂“趁新例叠开,由县丞改教谕班。岁丁卯,奉部选授桂东县缺。岁戊辰赴任,留眷属在家奉侍老亲”。为了让厚均能在外安心做官,厚基不但侍奉患有眼疾的养母,同时负责照顾自己的生母,直到厚均辞官回来。

三哥厚垣“性和谨,内蕴才华,不自露炫”,“诸经及四子书皆能决先儒之奥,旁及于子史百家。暨汉唐以来,名人著述靡不浏览。下逮岐黄经方蓍衍易、五行建除之学,悉能心通其解”,“为文浓奇平淡,不拘一体”,还在韵语排偶、书法等方面独具风格、颇有造诣,“性不近名,家居以孝友,为政自拂髦”“由优廪生分发湖南试用训导”,被“敕授修职佐郎”。

厚均的弟弟厚墀也工于诗文,才华横溢,曾协助哥哥编写县志、族谱,可惜二十九岁就英年早逝。生命虽然短暂,但其芳名因文字而不朽,《安仁县志》上收录有他写下的诗篇。

明清时期,厚均家族在安仁乃至周边地区算一个名门望族,创下了上百年的繁荣和辉煌,所留下的“屋屋相连、栋栋相接的连片房子”远不止《疑团考证》文中提到过的三处。比如说原禾市乡泗江村的大山、印子屋等均为闻名遐迩的标志性建筑。其建筑规模、建设水平、豪华程度与良字号、梅穆村、清溪阳古大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古建筑群落全都在十余公里范围生活圈内,几乎每一处建筑物的外观、功能、内部构造均别具一格,极少有仿造或雷同。设计精巧、装修考究,集能工巧匠智慧之大成,堪称建筑艺术史上的经典。

图片

▲九妹仙(原泗江村)村的印子屋

图片

▲泗江村大山

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价值连城的古建筑正在风雨中飘摇、坍塌、荒废,逐渐从人们视野中消失。这不仅仅是某一族人的损失,而是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损失。科技发展到今天,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给古文物鉴定和修复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完全有条件将这些建筑史上的瑰宝予以还原和再现。倘若这样,对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安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附注:1.参考书目:《欧阳厚均集》方红姣校点,岳麓书社2012年版;《安仁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欧阳氏十二修谱(二甲分册)》;《欧阳氏十三修谱》;琢玉成轩《欧阳厚均年谱考》。

2.采访过程中,得到了县史志办、县图书馆、县博物馆等有关部门及欧阳慢仔、欧阳功德、欧阳贵明、欧阳书生、欧阳志等同志的大力支持。除文章中已经注明引文出处的以外,本文写作时,还参阅了欧阳颛、欧阳慢仔、谭诗科、阳光球等同志的相关文章,特此说明并向作者致谢!

因本人工作疏忽,在作历史年代考证时,错把嘉庆22年(公元1817年)当作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乃至得出了“宅主御史”匾牌为欧阳厚均后人所书的错误结论。特此勘误并向发现和提出批评指正的李琼林、王禅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来源:安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欧阳月文

编辑:李嘉芳

本文链接:https://www.arxww.cn/content/2022/03/25/1105196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