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时节说孝道

来源:通讯员 作者:阳寿懿 编辑:李仪兹 2022-04-21 18:24:25
时刻新闻
—分享—

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弘扬孝道的传统节日。清明扫墓祭祖,是慎终追远、行孝尽哀的具体表现。在古代,上自皇帝,下至庶民,都非常重视清明祭祖扫墓。《宋史·何铸列传》曰:“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没有什么比孝道更能感动天地了;没有什么比诚实更能感动万物了。儒家文化将孝道从善事父母推广到忠孝两全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从修身齐家推广到治国平天下的中华伦理道德体系。

图片1.png

▲慈孝图(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何为孝道? 简言之,就是善事父母之道。孝道是晚辈处理与长辈关系时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百善孝为先”,孝是百善之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孝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人的生命源自父母,父母有生养之恩,教育之恩。《孝经·三才章第七》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孟子•尽心上》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孝敬父母,天经地义,人之必然。

图片2.png

▲为母亲洗脚图(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在清明节的古诗词中,也体现出浓浓的孝文化内涵。孟郊《游子吟》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春天献给母亲的诗。

唐代诗人杜牧的 《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脍炙人口,妇孺皆知,抒发异乡游子思亲的心情。高翥的《清明日对酒》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描写了清明扫墓隆重与悲凉的气氛,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孝道的形成与发展

“孝”,会意字,由上“老”与下“子”结合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最早的“孝”字,出现在33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甲骨文的“孝”字,字形是“子”双手举起,身体向下给老人磕头请安的样子。金文的“孝”字,是一个孩子搀扶着老人走路的状态。秦墓竹简、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孝”字把老人的头发、身手简化为“耂”。

图片3.png

▲背父亲图(网络图片)

孝的原初涵义是赡养父母,引申为老与少之间的和谐关系。《尚书・酒诰》曰:“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农事完毕后,赶着牛车外出做些生意,以孝敬奉养父母。

图片4.png

▲ “孝”字的演变(网络图片)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生殖崇拜。在原始氏族社会,人的寿命短,儿童夭折率高,而人口多少又关乎氏族的命运,故希望多生育,但又不了解生育,认为生育是神灵主宰的,而生殖器官可以与神灵沟通。于是便出现了生殖器崇拜。因为人都是母亲生的,所以最早的生殖崇拜是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

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两性结合才能生儿育女。于是由单纯的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转化为对两性生殖器的崇拜。郭沫若认为,“妣”为女阴崇拜的象形字,“祖”为男根崇拜的象形字。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生殖之神,中国将送子观音作为生殖女神予以崇拜。

母系氏族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家族世系以母系的血统计算。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后才有了夫妇关系和父子关系。古人认为祖先主宰着人的命运,不仅给予人的生命,祖先的灵魂也庇护着子孙后代。于是从女性和男性生殖崇拜发展出对女性和男性祖先的崇拜。人们感念祖先的生命赐予,祈求祖先的灵魂庇佑家族成员,于是出现了祭祀祖先的风俗。祭祀祖先,不仅寄托了生者对祖先的哀思,又将生者与祖先的血脉紧密联系起来。

当知道自己来自哪里时,报答生养之恩的孝观念便由此产生。所以,大多数学者认同孝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时期。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导论》曰:“上古的祖先教,演变出儒家的孝道。在秦汉以后的两千年,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个古老的宗教。 ” 钱穆先生揭示了祖先崇拜与孝道起源的内在联系。

由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衍生的孝道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生殖崇拜,重视后代的繁衍;二是祖先崇拜,尊重祖先,孝顺父母。此时的孝观念还是一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天然本性。《孝经·圣治》云:“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父子之道,天性也。”父母生我养我,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与生俱来的感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文化居于首德地位。尧舜时代,就开始提倡和重视孝道了。舜的父亲瞽叟、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舜不仅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敬,对弟弟慈爱。尧听说舜非常孝顺,不仅将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还将帝位禅让给舜。

殷商西周时期,是孝道的确立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家庭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家庭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开始形成,自然的孝观念向“善事父母” 的伦理规范过渡。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一是制定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把孝道与宗法制度联系起来,通过对祖先的祭祀,表达尊祖孝祖的感恩之情;二是把孝道扩展到亲子伦理、家庭伦理和宗族伦理,使孝道成为正式的人伦规范和礼仪制度。不过,章太炎先生认为,孝是夏朝的礼法,与《周礼》一样,是约束行为规范的礼法。西周的宗庙祭祀之礼也沿袭了很多夏朝的礼法。西周确立的孝道观念,为儒家的孝道伦理思想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解体,孝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向人文道德伦理过渡。孔子总结从尧到西周的经验,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孝经》是一部孔子与其弟子阐述孝道的专著,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种不同孝行的要求,称之为 “五孝”,使孝行、孝道、孝治的观念深入到社会和政府体制中。《孝经》自从汉代重新面世以后,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历代朝廷的青睐,被奉为圣书,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片5.png

▲孔子画像(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汉代是孝道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成为国家统治的核心思想和治国安民的精神基础。汉朝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其他所有皇帝都以“孝”为谥号,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孝昭帝等,表明了朝廷对孝道的追求。

汉初,孝惠帝和孝文帝“移孝为忠”,开创了 “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模式。以孝治国走向理论化、系统化。汉文帝建立了“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诏令天下,推举善事父母的廉正之士,授以官爵。

汉朝“以孝治天下”,取得了良好效果,开创了一个强大且社会相对稳定、国泰民安的盛世。随着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400余年的历史发展,孝道观念深入人心。

隋唐实行科举制度,专门设立孝廉科。唐高宗下令《道德经》和《孝经》作为贡举者的必修课。唐代科举考试中童子科规定10岁以下要熟读《孝经》。在整个封建时代,《孝经》是国家的规定教材和开科取士的考评依据。

宋代的程颐、程颢和朱熹用理学观点对孝进行了注释,将理学思想引入孝道,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认为“天理”构成人的合理欲望,“食,色,性也” 均在“天理”之内;“人欲” 则是与天理相对立、超出维持生命需求和违背礼仪的欲望。《朱子语类·卷十三》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孝道发展到宋朝、明朝,逐渐融入了集权政治的元素,走向绝对化和极端化。严格遵循“二十四孝”及实行“三纲五常”,孝道遂演变成愚孝,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图片6.png

▲敬老爱老图(网络图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后汉书》曰:“其命君国有谷者,给禀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疾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这个律就是指养老的相关政策规定。

为了弘扬孝道,历朝历代均有相应的赡养老人律例,并采取奖励孝行和劝民行孝的举措。唐太宗贞观5年制定了一项法律,明确规定,所有达到80岁的人,都可以获得福利待遇。地方官员每半个月必须亲自上门送一次慰问品。慰问品包括钱财、肉类和食品。根据家庭老人的数量和年龄大小,给予减免徭役或税赋。除了奖励孝道,还制定刑律,严惩不孝。

在民间,60岁的老人可以接受儿孙的祝寿。在宫廷,有皇帝亲自主持的尊老礼仪。康熙52年(公元1713年)3月,举办隆重的万寿庆典,庆祝康熙60岁生日。据《康熙实录》记载,康熙认为:“自秦汉以降,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庆祝万寿庆典的彩棚,从西直门延伸到畅春园,长达20里。

康熙61年(公元1722年)正月初二,康熙为预庆70岁生日,在乾清宫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宴请65岁以上的老人1020人,时年12岁的弘历作为皇孙参加了这次宴会。筵席上,康熙与老人平起平坐,皇子皇孙侍立一旁,给老人斟酒。

乾隆50年(公元1785年)正月初6日,恰逢乾隆喜添五世元孙。乾隆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盛况空前,年过60岁的3000多人,共聚一堂。席间,乾隆召90岁以上者至御前,亲赐饮酒,又命皇子皇孙皇曾孙在殿内依次敬酒。岁数最大的141岁郭钟岳被推为上座,乾隆和纪晓岚还为郭钟岳作了一副对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上联 是两个甲子120岁再加三七,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70加1,正好141岁,堪称绝对。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初四日,乾隆退位。禅位刚3天的太上皇乾隆在宁寿宫皇极殿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此时,乾隆已86岁,将参宴老人的年龄由60岁改为70岁以上。

清代昭梿《啸亭续录·千叟宴》记录了康熙和乾隆千叟宴的盛况:“康熙癸巳, 仁皇帝六旬,开千叟宴于乾清宫 ,预宴者凡一千九百余人; 乾隆乙巳, 纯皇帝以五十年开千叟宴于乾清宫 ,预宴者凡三千九百余人,各赐鸠杖。丙辰春,圣寿跻登九旬,适逢内禅礼成,开千叟宴于皇极殿 ,六十以上预宴者凡五千九百余人,百岁老民至以十数计,皆赐酒联句。”

数千年来,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传统孝道,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影响巨大而深远。孝道的发展增进了人际关系的融洽,既加固了社会与家庭的稳定,也增强了国家政体的稳定。现在正处在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和血亲社会向公民社会过渡的时期,低生育率导致老龄化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社会分工的细化,而完全社会化养老的能力却尚未形成,每个人还需要尽自己的能力解决养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做到自觉保护好身体;尽量多留些易变现的资产;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时俱进,保持身心愉悦。

孝道的主要文化内涵

《孝经·开宗明义》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以孝为本,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根本。孝道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凝聚成以“爱”为核心的家庭伦理、以“和”为中心的社会伦理以及以“忠”为核心的政治伦理。孝道也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既可以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又可以协调整个社会的各种关系。

《孝经·开宗明义》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孔子告诉我们,孝的起点是爱惜自己,孝的终点是成就自己。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孝道从原来的尊敬祖宗、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初始涵义扩展和延伸,其文化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总结起来,孝道的主要文化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养父母之身。恭谨地侍奉父母,使父母衣食无忧,是孝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涵义,也是对父母最低层次的孝。《吕氏春秋·孝行览》曰:“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礼记》曰:“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孔子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论语》曰:“事父母,能竭其力”。尽力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要求,使父母吃饱穿暖。

二是无违,即不违背礼法。“礼”是儒家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孔子主张孝道要受“礼”的约束,不能违背道德规范和法规制度。《论语·为政》曰:“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宋代朱熹解释“无违”为“谓不背于理”。“生,事之以礼”是对父母在世时尽孝道;“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是对父母身后尽孝道。

《论语·尧曰》云:“所重:民、食、丧、祭。” 孝道对丧葬和祭祀极为重视,将之与人民和粮食相提并论,等量齐观,也称为“追孝”。《孝经·纪孝行章第十》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丧葬之礼制固然重要,但孝道更强调 “诚敬”之心。《礼记·檀弓上》中子路云:“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只要出于诚敬之心,根据自己的财力安排葬礼,就不算失礼。

孝道既重丧葬之礼,也重祭祀之礼。《中庸·达孝章》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对父母去世后的祭祀与对父母在世时的奉养一样“诚敬”,才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礼记·祭义》曰:“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在父母生前尽心奉养;在父母去世后诚心祭祀,终身牢记,不辱没父母。

父亲告诉我,我名字“寿懿”的“懿”字就取自“孟懿子问孝”中的“懿” 字;弟弟名字“寿凯”的“凯”字取自《孟子·告子下》“ 《凯风》何以不怨?”中 的“凯”字。《凯风》,即诗经《国风·邶风·凯风》,是歌颂母爱的名篇之一。 “凯风”是长养万物的和风,用来比喻母亲。据传是孔子弟子子夏为《诗经》所作的总序《毛诗序》云:“《凯风》,美孝子也。” “美”赞美也,子夏认为《凯风》是赞美孝子的诗。

三是养父母之心。一方面是尊敬父母,使父母身心愉悦;另一方面是珍惜生命,保护自己,遵纪守法,不让父母担心。孔子认为尽孝仅仅是“赡养”和“无违”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心”。孝顺父母,不能只是满足父母的经济需求,而忽略父母的情感需求。 “养父母之心”是孝道较高层次的要求。《论语信述·为政篇》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赡养父母要做到敬养,对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更在于对父母始终保持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仰。没有对父母真挚的爱,就与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了。

《论语·为政》云:“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朱熹《集注》解释:“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 汉代马融曰:“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

为人子女者,一方面要照顾好自己,珍惜自己的身体,注意安全,不让身体发肤有所毁伤,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另一方面要遵纪守法,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惊受怕。

四是传承,包括传承父母的生命和文化。《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生育后代既是生命延续与民族繁衍的需要,也是传承孝道的责任与义务。在父母去世之后,仍能记住父母在世时的教导。

图片7.png

▲“弘扬中华孝道,培育文明新风”宣传画(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五是侍疾,即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论语·里仁》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有生之年,能记得父母的年龄,也是一种孝。

五是养父母之志,修身立业,成就一番事业,光宗耀祖。《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

《论语·里仁》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是无止境的,要读懂父母的关心与牵挂。如果要远离父母,一定让父母知道目的地,要经常保持联系,让父母放心。龙应台在《目送》里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六是谏诤,不愚孝。《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孝敬父母不等于盲目顺从父母。孔子主张孝顺父母要有原则和智慧,反对愚孝。当父母有过错的时候,要把握分寸,直言劝谏,以免父母陷于不仁不义之地。《论语·里仁》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新加坡的以孝治国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国土面积狭小,只有728.6平方公里,华人占75%。2021年8月31日,新加坡人口及人才署公布的《2021年人口简报》显示,2021年6月,新加坡总人口约545万,其中公民350万,永久居民49万,非居民人口147万。新加坡虽是小国,却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汪辜会谈、习马会谈、川金会谈等都是在新加坡举行的。

1819年2月29日,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登陆马来亚半岛南端的新加坡时,新加坡还是一个原始的蛮荒小岛。莱佛士虽然只在新加坡待了4年,但对新加坡制定了长远的规划蓝图,并积极开发建设,让新加坡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世界级自由贸易港。不仅如此,莱佛士还从英国带来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1959年6月,作为直属殖民地的新加坡被英国授予自治地位,成为英国的一个自治邦。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第一届自治政府的总理。成为总理后的李光耀,从新加坡的安全角度考虑,致力于新加坡与马来亚合并,希望傍个大腿,求得生存。

1963年9月16日,经李光耀多方斡旋,新加坡脱离英国统治并入马来西亚联邦。由于马来西亚主张“马来人至上”,对以华人居多的新加坡,一直不肯给予与其他州相同的利益,导致新加坡不满。1964年,新加坡暴发严重的种族暴乱。马来西亚联邦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意识到问题严重,担心新加坡留在马来西亚,将来华人会主宰马来西来的政治和经济。于是,要求国会修改宪法,把新加坡驱逐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在新加坡未到场的情况下,国会举行投票,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的结果将新加坡开除。新加坡本想傍着马来西亚这颗大树好乘凉,结果不到两年就被踢出马来西亚。李光耀得知被踢后,伤心落泪。李光耀说一生只哭过两次,一次是母亲去世,另一次就是新加坡被踢出马来西亚。

图片8.png

▲新加坡老年公寓楼下的游乐设施(摄影:阳寿懿)

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在1965年8月7日签署《1965年新加坡独立协议》。根据协议,新加坡于1965年8月9日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共和国。英国国会依据该协议承认新加坡为独立主权国家,并接纳新加坡为英联邦成员国。

新加坡被英国殖民100多年,英国的制度、法制、文化、教育,深深根植于新加坡。新加坡被迫独立后,承袭了英国殖民遗留下来的政体与法制,并加以修正和发扬。

新加坡建国后转向出口导向型战略,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迅速腾飞,1970年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95年成为发达国家。短短30年,新加坡就从贫穷国家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族群国家,思想文化习俗多元,东西方文化交融。新加坡的崛起固然是因为英国的法治,但法治需要道德的滋养。儒家孝道文化对新加坡的崛起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以孝治国属于德治范畴,德治使人知荣辱、辨善恶、明是非、守礼节,可弥补法治的不足。正是依法治国和以孝治国的完美结合,才成就了今日的新加坡。

李光耀在1971年春节讲话中指出:“孝道不受重视,生存的体系就会变得薄弱,而文明的生活方式也会变得粗野,我们不能因为老人无用而把他们遗弃,如果子女这样对待他们的父母,就等于鼓励他们的子女将来也这样对待他们。”

李光耀秉持“有恒产者有恒心”的儒家思想,将“居者有其屋”作为新加坡的基本国策。《孟子·滕文公上》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李光耀的“居者有其屋”价值观即源于此。新加坡在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更以其住房制度成为全球典范,被世界公认为解决住房问题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幸福指数多年来位居亚洲第一的位置。

李光耀强调家庭是 “巩固国家,永存不败的基础”,并按照儒家传统“保留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认为“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稳固,具有抚育下一代继往开来的巨大潜力”。

图片9.png

▲新加坡老年公寓楼下的游乐设施(摄影:阳寿懿)

新加坡是个年轻的国家,却是世界上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为鼓励儿女与老人同住,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津贴计划,为需要赡养老人的家庭提供购房优惠和养老补助。

由于政府为赡养老人的家庭提供了住房、医疗等方面的有力补助,虽然新加坡还有多种养老模式可供选择,但居家养老模式依然是主流选择,生活便利之余还能享受天伦之乐。

图片10.png

▲新加坡老年公寓电梯门口设置座椅便于老人坐着等电梯(摄影:阳寿懿)

新加坡把儒家思想概括为“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将其作为 “治国之纲”,并推广成为社会的行为规范。这样的“治国之纲”使新加坡形成了尊老敬老、赡养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新加坡以孝治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提倡数代同堂的居住方式,加强家庭赡养功能。提倡数代同堂的居住方式就是传承孝道。李光耀说:“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加以避免的,就是决不能让三代同堂的家庭分裂。”政府为了使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得以延续,推出了许多优惠政策。

①对与父母或子女就近居住的家庭给予专款津贴,以法律形式保证家庭价值观的实现。若已婚子女购买与父母靠近的房屋,给予额外4万新元(约20万人民币)特别补助。为鼓励三代同堂,政府规定对两代人以上共同居住的家庭在组屋分配上给予价格优惠和优先安排。政府为购买组房提供了3项补助方案:额外安居津贴、家庭津贴和近居购屋津贴。家庭津贴和近居购屋津贴只有购买二手组屋才会有,近居购屋津贴要求与父母居住在4公里范围以内。近居购屋津贴是考虑到老人退休后可以就近帮忙照看小孩,年轻人也可以方便照顾年迈的长辈,有利于家庭和谐。

额外安居津贴根据购房者收入的不同而不同,收入越低,津贴越高,最高为8万新元(约40万人民币)。购买二手组屋最高可以申请到16万新元(约80万人民币)的津贴。不用支付首付就可以拥有自己的房子,每个月的房贷只需公积金支付。对于年轻夫妇来说,缓解了许多购房的压力。

②在购买政府组屋时,对三代同堂的家庭给予价格上的优惠和顺序上的优先安排。对于35岁以下不允许单独购买组屋的单身青年,如愿意与父母或老人同住,可优先照顾。

③政府通过一系列减免税的优惠政策鼓励子女与父母特别是丧偶的父亲或母亲共同居住。如子女同丧偶的父亲或母亲同住,对父母遗留下的房产可以享受一定遗产税的减免优待;如果纳税人和父母或患有残疾的兄妹一起居住,该纳税人可享有“父母及残疾兄妹税务扣除”的优待。

④为了鼓励子女探访父母,政府免除子女探望父母时的部分小区停车费。

二是推出多种户型的三代同堂组屋单元,也叫“双钥匙单元”。以杜生阁组屋为例,三代同堂组屋是一种双层阁楼单元,将一个小型的子单元(套间公寓)叠在一个大型的母单元上方。子单元与母单元为一套房,同一张地契;有一扇门隔开,共享一个客厅;各有一个出入口和一套钥匙;设有4间卧室和3个卫生间,其中2间卧室是带卫生间的主人房,可供两代夫妇居住,另外两间卧室可供晚辈或其他家人居住,使用另一个卫生间。两个单元自给自足,拥有各自的厨房和餐厅。这样,既方便子女照顾父母,共享天伦,又兼顾了老年夫妇和年轻夫妇各自的独立性,互不干扰。三代同堂组屋要求年轻家庭与年长父母一起购买,以鼓励年轻人赡养父母,照顾父母。

图片11.png

▲新加坡杜生阁组屋(摄影:阳寿懿)

三是组屋的配套设施完善,除了附近有大型商场、医院和学校外,组屋的底层都是架空的,有专门的社区客厅,有电视机、读书室、老人和小孩的游乐设施等,可以供人在底层休闲娱乐或聊天。

图片12.png

▲新加坡杜生阁组屋(摄影:阳寿懿)

四是营造良好的为老人服务的教育环境。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有:①在中小学的德育必修科中,专设儒家伦理课,“孝道”是其中的重要内容;②中小学生每周必须参加半天公益劳动,很多学生会选择去敬老院为老人提供服务;③通过社会实践对中小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制定专门的学生社区服务计划,包括为养老院和儿童福利院提供服务;④在社区成立“重亲情,享天伦” 工委会,制定一系列面向家长的家庭教育的战略和对策,向家长宣传婚姻和家庭的重要性,形成积极的家庭观念;⑤每年开展20多个全国性的教育活动,宣传共同价值观和公共道德,如敬老周、睦邻周、礼貌周、国民意识周、文明礼貌月等。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影响下,孝道扎根在每个新加坡人的心中。

五是运用法治力量推进孝道建设。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法律、法规和禁令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如《父母赡养法》。

六是建立公积金制度。即使房屋价格低廉,政府仍担心低收入家庭沦为“房奴”。从1968年开始,政府就建立了公积金制度。所有公民都有一个公积金账户,购房的时候可以提取出来作为首付款。当其他国家的年轻人还在为购房焦头烂额的时候,新加坡的年轻人只要结婚就能买婚房,不用被高房价所困扰。

新加坡寸土寸金,却有着全球低廉的房价,没有房奴。在新加坡, 一对小夫妻公积金账户的积蓄就能轻松购买一套由政府精装修并赠送基本家具的组屋,可以拎包入住。“我们一起申请组屋吧!”也成为新加坡年轻人最常用的求婚语。

组屋是建屋局承担建设、使用年限为99年的住宅。组屋的定价是根据国民收入,并保证人人能买得起的原则定价,而不是根据建造成本和市场定价。事实上,组屋的价格远低于成本价。有人说,政府出钱建房,最后还不是要新加坡人自己买单,羊毛出在羊身上?事实上,还真不是:羊毛不是出在羊身上,而是出在猪身上。政府补贴给组屋的钱,一部分来自税收,大部分则来自国有企业淡马锡公司的投资收益。淡马锡通过全球投资赚取利润,年均投资回报率达16%左右,为新加坡赢得了丰厚的收益。这样高的回报率足够新加破政府任性地建房了。

人人买得起房、人人上得起学、人人看得起病、人人养得起老。这就是新加坡践行的“共同富裕”。

图片13.png

▲关怀空巢老人图(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只有为人父母时,才能真正体会到父母的恩情。“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不分年龄,不分富贵贫贱,人人可行可做。愿我们能及时把握行孝的机会,莫留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作者简介:阳寿懿,湖南省安仁县永乐江镇禾市村人。曾在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现住新加坡。喜读文史类和民俗类的书籍和文章,亦爱好摄影和旅游。

来源:通讯员

作者:阳寿懿

编辑:李仪兹

本文链接:https://www.arxww.cn/content/2022/04/21/1114580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