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侄儿带着媳妇、儿子、女儿回老家,和年迈的父母亲春节团聚。侄儿是省会城市的出租车司机。十几年来,靠自己的打拼,结了婚,生了儿子和女儿,名下还有两套80多平方米的住房。在当今社会,高房价、高消费、高子女教育培养费的时代,在省会城市,没有大学学历,没有父辈资助,能打下属于自己的家业,能掌控自己的一片天空,实属不易。
带着一个出租车司机在省会城市能立足、能发展、能成家的探奇心态,与侄儿夜谈。谈后才知道,侄儿作为一个普通出租车司机的成功,确有其过人之处,其“理论”与“实践”,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耳目一新之感:
侄儿说:做一行,爱一行重要,更重要的是熟悉这一行。初来省会城市开出租车,困难、困扰和问题很多。比如,“路熟”的困扰。我用一个月的时间解决了“路熟”的问题,出租车走过的路,回家后在地图上再走一遍,在脑海里强化记忆一遍,沿途的标志性建筑物、地名、红绿灯、周边主要楼盘、商场等悉数进入脑海里。“8小时内求生存,8小时外谋发展”,没事的时候,观察、思索、分析、瞄准一切可以拓展职场发展,提高收入的机会、窍门,从中悟出道理,丰富自己的出租车出租经验。这,大多数出租车司机都能做到。
侄儿说:“出租车有时间成本,知道了成本,就知道怎样选择性地赚钱。开出租车,每小时时间成本34.6元。每天要交380元份子钱,油费210元左右,一天出车17小时,平均每小时交给公司的22.3元,平均每小时油费12.3元。”我有些惊讶,我打了10多年车,第一次听到有出租车司机这么计算成本的,以前的出租车司机都说,每公里成本0.3元,另外每天交多少份子钱。
侄儿接着说:成本是不能按公里算的,只能按时间算。你看,计价器有一个检查功能,你可以看到一天的详细记录。我做过数据分析,每次载客之间的空驶时间平均为7分钟。如果上来一个起步价10元,大概要开10分钟,也就是每一个10元的客人要花17分钟的成本,就是9.8元。不赚钱啊。不赚钱的事,能做吗?
侄儿说:主动决定你要去的地方。不能被客户拉了满街跑,而是通过选择停车的地点、时间和客户,主动决定你要去的地方。有人说做出租车司机是靠运气吃饭的职业,我认为不是。你可以站在客户的角度,选择更有价值的客户。
举个例子,在医院门口,一个拿着药的,一个拿着脸盆的,你带哪一个?我想了想,说不知道。侄儿说,要带那个拿脸盆的。一般人小病小痛的到医院看一看,拿点药,不一定会去很远的医院。拿着脸盆打车的,那是出院的,家有可能会远一些。
侄儿说:有意识选择客人。中心广场,三个人在前面招手。一个年轻女子,拿着小包,刚买完东西;还有一对青年男女,一看就是逛街的;第三个是个里面穿绒衬衫的,外面羽绒服的男子,拿着笔记本包。我看毫不犹豫地停在这个男子面前。这个男的上车后忍不住问我:为什么你毫不犹豫地开到我面前?前面还有两个人,他们要是想上车,我也不好意思和他们抢。
我回答说:“中午的时候,还有十几分钟就1点了。那个女孩子是中午溜出来买东西的,估计公司很近;那对男女是游客,没拿什么东西,不会去很远;你是出去办事的,拿着笔记本包,一看就是公务,而且这个时候出去,估计应该不会近。那个男的就说:“你说对了,去机场”。
那些在超市门口、地铁口打车,穿着睡衣的人可能去很远吗?可能去机场吗?机场也不会让她进啊。
侄儿说:明贴钱实赚钱。一次一个人打车去火车站,他说了一条路线,我说还是走另一条路线吧,他说绕远了。按客人走法50元,按我的走法要56元。我说,按我的走法,只给50元就好了。最后按我的路走,多走了4公里,却快了25分钟。这4公里对我来说就是1块多钱的油钱,但我相当于用1块多钱买了25分钟。要知道,我一小时的成本34.6元。
侄儿接着说:我在的出租车公司,有二、三千名出租车司机,一般司机每月纯收入六七千元;业绩好的也就八九千元,人数不过七八个司机;能达到一万二千元左右的司机也就一二个,可谓千里挑一,我就是这中间的一个。
我听完他的叙述,侄儿的出租车“理论与实践”:出租车有时间成本,知道了成本,就知道怎样选择性地赚钱;主动决定你要去的地方;有意识选择客人;明贴钱实赚钱。
我佩服侄儿了。
理了理侄儿的出租车“理论与实践”,我小心用公文格式对其总结,就是出租车司机的“四观”:新的“成本”观;新的“主动”观;新的“选择”观;新的“贴钱”观。我想起一位伟人说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实事求是、即物穷理,侄儿是应用了这个方法,才有了一整套出租车司机赚钱的理论。
理了理侄儿的“理论与实践”,我从心底上觉得:职业无贵远贱近,每一个行业,都有赚钱的人,也有赔钱的人。有很多人,事情没做好,总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侄儿的观点是,你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自己将永远不能得到提高。从自己身上找找看,问题出在哪里。关键是你用什么态度、用什么观念、用什么方法去做。其实,心态决定动力,动力决定动作,动作决定待遇。
理了理侄儿的“理论与实践”,我坚定认识到:“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这话没错,也没过时。再平凡的职业,也有其内在的技术诀窍。用科学的方法来做生意,用现在时髦的理论说,就是“大数据”,对处理“生意”有帮助。要用知识武装自己,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可以把一个人变成聪明的人;一个聪明的人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可以逐步变成很聪明的人;一个很聪明的人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可以变成顶尖的人。
理了理侄儿的“理论与实践”,我感觉到:有高学历的人,也许有很周全的思维、有系统的理论,但不一定有独自的思想、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运作方式。有理论,没有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家、评论家,不是实业家、实干家。在市场平等竞争状态下,不是比学历,而是比才能;不是比跑腿,而是比脑力;不是比声音大,而是比智慧深。
记得《世本》: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用现在的白话文就是:看到落叶漂浮在水面上,就想到了造船。
有一句话值得分享:华为总裁任正非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及养猪。他说:“如果我考不上大学,养猪可能也是养猪状元”。
还有一句话值得说: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来源:安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谢晓柏
编辑:周霞
本文为安仁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